明确各方职责 确保体育健身安全
◆杨果平
近年来,为满足公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各地配建的体育健身设施越来越多,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但随着健身运动的普及和使用频率的增加,由于提供方、使用方、监管方之间责任不明晰,造成“重建设轻管理”“有建设无管理”,加之设施自然损耗、年久失修、“超期服役”等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人身伤害事件屡有发生,安全隐患逐渐凸显。
据悉,为规范公共体育设施配建管理工作,明确各方职责,使管理者尽到安全保障义务,为群众提供安全、环保的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由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公共体育设施 安全使用规范》等配套管理法规,已于近日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
公共体育设施是指由政府出资建立或集合社会资金筹建的,不以盈利为目的,向社会公众开放,用于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公益性的体育场馆、场地、设备和器材的总称。据了解,目前除公益性的体育场馆、场地外,全国各地配建的室外体育健身器材总数已经达到330多万件。虽然其创建的宗旨是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生活的需求,增进人民身体健康、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但笔者注意到,由于对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疏于管理,设施普遍存在年久失修、“超期服役”等现象,虽然有些健身器材“缺胳膊少腿”,但仍在“带病运行”,加之使用方法失当等,导致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健身不成反伤身。而在事后调查处理中,由于监管责任不明晰,有些设施甚至管理者是谁都难以确定,往往出现各方相互之间推卸责任的现象,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据悉,《公共体育设施 安全使用规范》国家标准,以“安全性、规范性、科学性”为主要原则。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通用要求、管理要求、服务要求、健身人员要求等,全方位对公共体育设施的场地安全、消防安全、器材质量安全、环境安全以及管理、使用进行了规范,进一步明确了相关各方的职责。正如总则中规定的,法人单位应是安全责任主体,对本部门所辖的体育设施的安全负责。法人单位应有专门安全管理部门或机构,并安排专人负责本部门全部体育设施的安全,并配备相关服务设施等。
据了解,除体育设施本身损坏得不到及时维护外,使用方法不当、说明示意图缺失情况也比较普遍。很多体育健身场地,原本应该立于醒目位置的警示牌看不到,甚至一些器材本身的示意铭牌也残缺不全。这样,人们面对相对复杂的器材就会想当然,按照自己的理解使用,从而容易造成不安全事件,导致健身器材沦为“伤身器材”。为此,该标准专门制定了服务规范,对个人的安全要求采用管理方的服务措施,通过引导正确的使用方式来体现。要求管理单位配备设备维护保养人员、体育技术指导人员、安保人员、宣传员等,为公共体育设施使用者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服务。比如,不同的运动项目有不同的安全隐患,应进行有效隔离,避免相互之间产生伤害,并根据不同的安全隐患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如配备安全网、安全带、头护、面护、缓冲垫等各类保护措施;管理方还应配备常用医疗器材和急救药品,提供创伤、人工心肺复苏等救护服务;提供专业技术指导服务,指导健身人员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健身人员提供身体检查和锻炼效果评价服务,以及对特殊人员的专人看护和警示服务等等。
其实早在2017年,由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室外健身器材配建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就已实施。该《办法》对健身器材从生产到维护保养都有明确的规定。《办法》提出,器材配建工作应坚持因地制宜、保证质量、建管并重、服务群众的原则,要符合《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 通用要求》以及其他相关国家标准。
另外,除了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方面,还有个别市民素质偏低,不爱护公共体育设施,野蛮使用甚至恶意破坏,留下安全隐患。所以,要让公共体育设施造福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在建设、管理和使用三个方面下足功夫,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安全隐患,让公共体育设施发挥最大的效用。●
在吉本斯之后,华盛顿大学教授伊莱亚斯·卡拉扬尼斯,又提出了知识生产的“模式三”。这种模式以多层次、多形态、多节点和多边界为特征,并以联合演进、联合专属化和共同竞合为逻辑运作机理,多维协同创新系统,着重点在知识创新。
计及可再生能源不确定性的孤岛微电网概率潮流计算//王晗,严正,徐潇源,李铁,唐俊刺,周纯莹//(1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