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三维动态对策体系研究_现代服务业论文

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三维动态对策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促进我国论文,体系论文,服务业发展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6)05-0140-07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数据整理出的表1,反映了2009-2013年我国现代服务业各行业的增加值;表2是2014年现代服务业部分行业投资及增长速度。从表中可以看出,现代服务的发展越来越好。

      

      促进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和政府机构研究的重点。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知识和信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1],包括由传统服务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和经营模式更新而形成的服务业,以及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信息服务业。相对传统服务业而言,具有高知识、高技术性、动态性、高附加值及产业集群性等特征[2]。杨韡韡等(2014)对现代服务业的内涵作了深入研究,运用聚类分析法对现代服务业进行定量分类,将现代服务业分为高关联性产业、高影响力开放性产业等八大类[3]。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分类标准,本文把现代服务业分为四大类:(1)基础服务类,例如:电信业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2)个人消费服务类,例如:娱乐、旅游业、住宿餐饮业、电子商务等;(3)公共服务类,例如:公共医疗、交通、公共卫生服务等;(4)生产类和市场服务类,例如:物流、金融保险业、咨询业、银行证券业等。

      在目前针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研究中,大多是基于一维因素来研究,或两维因素相结合,基于此类分析提出的对策往往指导性不强,不能发挥预期效果。产业的发展对策应该是综合性的、成体系的,同时涉及多个维度。任宇(2015)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并使用该模型对中国的国家服务业竞争力及其内部行业的竞争力分布进行静态比较分析,提出要大力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树立中国品牌形象等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4]。沈蕾等(2015)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北京现代服务业融合与北京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现代服务业内部融合对北京产业结构升级有着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为了寻求更高的发展空间,还需进一步发展北京现代服务业的跨产业融合[5]。张继彤(2010)从时间、空间和产业三个维度对中小企业的政策进行了探索分析[6]。本文认为,在研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策时,政策层面只能作为一个维度来研究。因此,本文从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三个主要维度(时间、空间和政策)出发,分析构建多维对策体系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三维动态对策体系。

      一、基于时间维度的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一)经济周期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分为四个阶段: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繁荣期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市场供大于求、企业间不良竞争加剧等逐渐将经济带入衰退期;萧条期波及规模广且持续时间长,需求严重不足,失业率大增;经济跌入谷底之后,需求增长,价格开始逐步回升,国家经济显现出复苏迹象。周期性波动是伴随市场经济出现的经济现象,是经济调节的重要形式。除了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外,针对这种周期性波动而作出的宏观调控,是我国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指导。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根据2015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经济总量为63.6万亿元,较上一年增长7.4%,创近年来新低。陈乐一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并不代表我国经济已经进入衰退期,而是在繁荣期内的一种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7]。在这种经济环境下,为促进现代服务业的良好发展,除了实施适度扩张性的、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刺激产业发展以外[7],提高居民收入、努力扩大就业,对促进消费、创造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发展非常重要。

      为应对世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应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建立健全非周期性波动的安全预警机制,并合理有效使用政府的调控工具,是促进包括现代服务业在内的各类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李旸等,2013)[8]。我国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当前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指导。

      只有确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周期中的正确阶段,才能准确把握当地服务产业所处的经济大环境,充分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及颁布的各项有利政策,合理规避风险,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二)产业生命周期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

      产业生命周期是指产业出现到消失的改变过程,一般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导入期,企业数量少,技术不太成熟,产品品类少且质量不稳定;市场需求缓慢;进入障碍小;政府还没有完善的指导政策,仍处于摸索阶段。成长期,厂商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产品呈现多样化,质量逐渐提高且稳定;市场需求增长迅速;政府政策逐渐完善,对于产业发展开始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制度。成熟期,厂商数量有所减少,但综合实力较强,产业集群效应显现;市场需求增长速度减缓甚至停滞;持续时间较长,是产业发展的稳定阶段[9]。衰退期,大量企业倒闭,需求急剧减少,新产品和替代品大量出现,产业竞争地位下降(见图1)。

      

      图1 产业生命周期图

      1.导入期:推动+扶持

      为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处在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采取的发展对策也不同。当产业处在导入期时,对于已进入的企业,管理者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努力扩大市场需求;对于尚未进入的企业,要准确把握产业前景,同时积极利用已进入企业所创造的市场需求。应该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服务发展模式,进一步细分市场需求,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争取在新兴产业中奠定自己的领导地位,同时避免盲目扩大。对于发展前景较好的朝阳产业,政府积极提供促进其发展的利好政策,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其提供较好的金融环境等。银行和风投机构也乐于为其提供融资贷款,降低了企业发展的融资门槛。产业协会等行业机构鼓励中小企业积极进入,推动产业壮大发展。

      2.成长期:扶持+规范

      进入成长期,大量企业进入,产品差异化明显,同类竞争加剧。处在这个时期的企业大多坚持差异化战略和低成本战略,有实力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加强管理,减少运作成本。企业间加强技术合作、成立战略联盟成为抵御来自同行业的激烈价格竞争的有效对策。政府适度扩张性的产业和财政政策,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机会,同时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推动产业良性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放贷的门槛提高,但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企业仍能获得较好的融资机会。产业协会等机构积极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避免产业的无序发展。

      3.成熟期:引导+限制

      成熟期,市场需求减缓,产品差异化减弱。企业管理者应在保持现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商业模式,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开拓细分市场,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提高品牌忠诚度;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政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吸收一些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来实现扩张,也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金融机构的高门槛,使企业的融资环境变得困难,间接阻止了后来企业的盲目进入。为防止垄断,行业机构对市场进行有效监督,同时鼓励企业创新。

      4.衰退期:转型或退出

      到了产业衰退期,企业大量减少,现存企业的唯一出路就是通过转型[9],改变原有生存模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应准确定位市场,积极进行新产品开发,通过创新最大数量地占有市场份额;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应迅速退出,以减少损失。此时,政府和产业协会等机构对待该产业的态度以限制进入和引导转型为指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转型,并为它们提供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

      明确现代服务业产业生命周期,才能提出相应对策,促进其良好发展。服务型企业在制定自身发展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所在产业生命周期的阶段,通过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有效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实现长期盈利,从而延长产业生命周期。

      二、基于空间维度的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一)区位差异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

      区位是由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郝寿义,2011)[11]。方远平等(2008)在总结前人分析的基础上,将区位理论定义为研究人类活动及其相关设施最优场所或空间(位置)的选择及组合的理论,目的是实现综合效益(利润、效用或福利)最大化[10]。将区位理论用于现代服务业的研究,即研究服务企业、服务部门、服务活动及服务设施最优场所或空间(位置)及其选择。

      区位理论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区位的选择上,好的区位不仅可以节约空间成本,还能更好地获得相关资源。但节约空间成本并不代表区位的商务成本能够降低,因为核心区位的进入成本往往比外围区域的成本高出很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力和发展需要选择最佳区位,有实力的企业可以进入核心区位,获得空间和资源优势。而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大多分布在外围区域。对于那些处在外围区域、但周边资源充足的企业来说,改善其所在区域的基础设施、提高竞争力,是企业和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资源匮乏的外围企业,改善当地设施并不能短时间见效,重新选择一个合适的区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为优化产业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当核心区位的空间优势和资源优势由于企业的过度集中而变得不明显时,企业应积极考察其他区位,响应政府号召,慎重作出新的选址策略。政府通过改善基础设施等措施来缩小两种区位间的空间成本差距,促进区位间要素的合理流动。对外围区位实行特殊的财政优惠政策,改善其资源供给状况以弥补区位劣势带来的不利影响。产业协会等机构要注意消除市场壁垒,保证不同区位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尤其要保证处于外围区位的产品和服务能无障碍地向优势区位流动[10]。

      不同类型的服务业对区位的选择也不同。在进行区位选择时,首先要对服务业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根据其发展战略确定最佳的区位策略。

      (二)产业集群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从整体出发挖掘特定区域的竞争优势。现代服务业集群可以定义为在服务领域内相互关联的现代服务企业与关联机构在一定地域内聚集,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的、充满创新活力的有机体系。这些相关企业机构集中于某一特定地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有机的集合体。同时,服务业集群的构成除了企业、相关企业或机构、供应商之外,还与集群所在地的基础设施、人文环境和政策环境相关[12]。张健等(2014)利用OpenGeoDa空间数据分析工具分层次分析了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和集聚发展状况。他们发现,我国现代服务业整体上呈现“半环状”的发展格局;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存在显著的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聚类分布类似,HH聚类和LL聚类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而HL和LH异常值集中分布在中部地区,并且两者都存在属性值最发达的省区(广东省)与邻近省区未形成集聚发展的“尴尬”现象;消费性服务业不存在集聚发展[13]。张苗(2014)通过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对现代服务业各指标进行评价,并创建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转移的耦合协调度模型。他指出,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子系统与区域产业转移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是在不断优化的,并提出了科学合理划分功能区域、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生存环境等策略[14]。

      产业集群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大量相关产业和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降低了现代服务企业的距离成本;资源要素的聚集和配套产业的支持产生了充足的外部竞争优势,提高了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力,等等。服务企业、政府和行业协会等机构也都采取了相应对策来将产业集群的效应发挥到极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加强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关联企业间加强沟通和资源共享,创新合作方式,在业务和战略层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努力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为集群成员提供互动交流平台,为他们提供包括技术服务、员工培训和信息咨询等便利服务,推动建立服务业发展的有序市场体系[15]。政府有效发挥其引导作用,优化区域内产业布局,不断健全风险投资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创造有利于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法制和文化环境[16]。科研院所和高校同企业积极合作,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推动产学研结合。总之,产业集群内所有成员都在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努力打造有特色的服务产业集群的品牌[17]。

      三、基于政策维度的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政府政策是国家机构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的规范,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准确分析和引导。现代服务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它的有序发展不仅是市场的需要,而且是政府的职责。有利的政策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企业进入某一行业,不仅增大了行业规模,还可以提高产业的技术实力,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在保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促进国家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宏观政策的调控至关重要。国家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关于产业、财政、货币和社会等全方位政策法规来保证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

      (一)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引导、保障和促进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18]。科学的产业政策会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和产业布局优化,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加快产业成长和经济增长。然而,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产业,其适宜采用的政策也是不同的。因此,政策的制定要做到因地制宜、因产业制宜。以北京市为例,其物流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大兴和房山区,对该地区采取的产业政策相比较其他区县也更加全面。

      (二)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财政部门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

      (三)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国家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必须综合考量各种要素。同时,从事跨国业务的企业也要能够准确把握政策走向,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四)其他

      土地政策规定了企业建设用地的要求,这就保证企业在进行搬迁或扩建规划的时候不得违反土地政策的规定。环境政策是由政府所采纳或提出的行动原则或方针,用以保护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威胁,等等。

      国家政策方面,不仅要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还要加强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不仅国家层面会制定相关政策,而且地方政府在执行国家政策的时候,会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制定适合本地服务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或法规。

      政策是在对经济发展水平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制定的,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企业应当按照政策办事,在政策框架内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利用各项利好政策和政府调节,推动企业朝着符合经济潮流的方向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执行国家财政政策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加强监管审批力度,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现代服务业各产业协会和相关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的话语权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其充分把握产业发展现状,找出阻碍服务业发展的问题,为制定更加合理的发展政策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涉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企业和个体,不仅是执行政策的主体,也是影响政策制定的参与者。企业负责人针对那些过时的、不利于现有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要主动向相关部门反馈,使之更加合理、有效。

      四、构建基于时间、空间和政策维度的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三维对策体系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不同的时间、空间和政策因素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处在导入期的产业积极采取各项扩张举措争取进入快速成长期,进入衰退期的产业努力寻求转型对策;拥有核心区位优势的企业抓住周围的各种机遇,以促进企业壮大、发展,而身在外围区域的企业则尽可能利用现有资源来维持生存;纳入扶持政策的服务产业可以获得较好的发展条件,有的产业则因为区域政策的不同而没有获得足够的支持。这些现状要求我们在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时,要同时考虑各服务业态在产业生命周期中的不同、所处政策环境的差异和生存空间的差异,制定适用各阶段的、符合地区空间和政策特点的动态对策体系,以促进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

      由于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和政策因素是相互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因此,可以通过构造“时间+政策”、“时间+空间”和“空间+政策”这三个支持平面在内的对策体系来满足服务业发展的差异化需求[6]。与单一维度的发展对策相比,该三维对策体系可以更有效地促进现代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图2所示的三维对策体系建立在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时间、空间和政策三个维度展开,同时对三个维度包含的一些关键要素假设如下:(1)时间维度应能反映产业生命周期的主要阶段,包括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2)空间维度以空间区位优势最大化为目标,涉及区位差异和产业集群等因素;(3)政策维度需要根据服务业态的类型和特征制定差别化的发展政策,包括产业、财政、土地等一系列政策。

      

      图2 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三维对策体系

      (一)基于“时间+政策”层面的对策探索

      “时间+政策”层面将现代服务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时间因素和政策因素充分考虑在内。本文以时间因素作为自变量,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当的政策性措施来促进现代服务产业发展。我国经济增速虽较之前有明显放缓,但仍处于繁荣期;就我国现代服务产业而言,产业类别多样,大多处在各产业生命周期中的成长期和成熟期,少部分还处在导入期。对处在不同阶段的服务产业采取针对性的政策引导和建议,可以使服务业的发展思路更加明确,政策发挥的效率也更高。表3是针对现代服务业各阶段提出的发展政策。

      

      目前我国经济尚处于繁荣期,从整体上来说应当采取适度紧缩性的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维持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要遵守产业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针对处在不同阶段的各服务产业制定差别化的发展对策。对处在导入期的产业,要在仔细研究其发展特点和前景的基础上,有选择地、针对性地实行差别化政策。对发展前景较好的新兴服务产业,实行扩张性的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促进产业发展,同时采取适度宽松的土地、环境等政策加以支持;反之,对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产业,采取限制性政策,促进资源向其他产业转移。对成长期的产业,产业政策重点集中在规范产业秩序,避免企业间的无序竞争和垄断,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财税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土地和环境等相关政策在发挥辅助性支持作用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产业发展的一种规范。对于成熟期的产业,此时的产业政策重点在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方面;财政政策也倾向产业的转型、创新,对原有的业态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倒逼产业升级;土地、环境等政策的限制有利于维持产业的发展。

      (二)基于“时间+空间”层面的对策探索

      “时间+空间”层面主要研究在经济繁荣期的各产业采取整体扩张发展的背景下,对于处在导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现代服务产业应该分别采取何种空间对策?是引导资源要素在原集群空间上继续聚集,还是向外围区域迁移?表4反映了在时间维度的不同阶段所对应的空间对策。

      

      首先,从经济周期考虑,由于我国经济处在繁荣期,各项经济指标尚在可控范围内,对应的空间对策整体上应是鼓励核心区企业走出去,充分挖掘外围区域的潜力,利用外围优势,扩大企业规模,促进产业的空间分布。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减缓企业走出去的资金压力。产业协会等机构为企业提供市场和技术支持,鼓励关联企业在原有集群外建立新的、更高水平的产业集群。

      其次,考虑现代服务产业的生命周期。对于导入期的新兴产业,对应的空间对策重点在于选择合适的地址[9],如北京的中关村,一直是我国信息服务产业优先考虑的发展平台。银行等配合产业协会出台相关财税规定,促进新兴产业在空间上的合理分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于像现代物流业这样处在成长期的服务业,空间对策的重点应是促进产业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实现产业集群。产业协会和相关政府机构引导关联企业和产业在空间分布上进行集中,促进企业间和产业间的合作,提升集群竞争力。金融机构采取扩张性财税措施,为集群内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对于成熟期的产业,在对市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积极转变发展模式,实施转型,是延缓产业进入衰退期的必然选择。此时产业集群的资源优势已逐渐被高昂的成本抵消,空间对策应主要是鼓励产业向外围区域转移。核心区域的企业和产业联盟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辅助部门和机构为产业和资源的跨区域转移提供支持。

      (三)基于“空间+政策”层面的对策探索

      依据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属性来制定、执行特定政策,有利于产业要素在空间上的合理分配。因此,对于处在不同空间条件下的同类服务业,为促进其发展,采取的相应政策措施也是有差别的。现代服务业大多集中在要素资源较丰富的核心区域,产业政策重点应是鼓励高附加值要素的集中、促进区位优势的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为产业创新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土地、环保等辅助政策为产业政策的实施提供支持和规范。而对于外围区域的现代服务业,产业政策的重点是要加强同核心区同类产业集群的联系与合作,促进当地服务业的发展和升级;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供充足的财政和土地等辅助政策支持(见表5)。

      

      当合理的政策制定成功后,政策的有效执行就成为关键要素。刘丹丹(2012)认为政策的有效性是产业集群得以发展的保障,集群内的政府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制定一些扶持性财税政策和要素保障政策的同时,出台一些限制性政策,以此达到政策的激励和约束双重作用[19]。

标签:;  ;  ;  ;  ;  ;  ;  ;  

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三维动态对策体系研究_现代服务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