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全球化呈现新特征——访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论文,研究员论文,研究中心论文,中国社科院论文,新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近年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新的金融制度和金融产品也不断出现,金融全球化呈现出新的特征。记者近日采访了对此有过深入研究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扬。
李杨提出,离岸金融由盛而衰、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崛起和私人资本占统治地位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的三个新特征。
李杨首先分析了当前离岸金融由盛而衰的趋势。在上世纪80年代下半叶之前,由于各国尚未解除对本国金融业的控制,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仍然需要借助于有别于各国金融体系的独立形式,离岸金融就是应这种需要而产生并获得高速发展的。但是,由于离岸金融市场是以全球大多数国家实施严格金融管制为前提的,所以当各国放弃国内金融管制,使在岸金融市场与离岸金融市场的运作法则和经营条件逐渐接近或趋于一致时,离岸金融市场的作用就大大降低,而且,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主要工业化国家对于存款准备金的要求普遍降低,而其他如管理制度、优惠政策和法律环境等等原先导致资本向离岸中心流动的经济制度因素,也因金融自由化进程的深入而逐渐消失。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离岸金融市场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重要性日趋下降,其业务增长率也呈递减趋势。
关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崛起,李杨分析其直接动因是70年代固定汇率制的崩溃。金融衍生产品的相继开发和推广,在金融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截至2001年底,世界上已经有60多个交易所可以进行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基本的衍生品已达2万多个。世界上几乎每天都在产生新的衍生品。1996年至1997年,仅有组织市场中的全球金融衍生品的余额就增长了1.5万亿美元,其交易额则增长了25万亿美元。到了1998年第一季度,全部金融衍生品的余额已经超过了同期的国际融资总额。其交易额更是大大超过其他任何金融产品。
李扬还提出,私人资本取代官方资本成为全球资本流动的主体,是金融全球化的又一新特征。近年来,以直接投资、发行债券、发行股票和银行贷款为主要内容的私人资本流动有了长足的发展。1997年,仅七国集团的对外直接投资就已超过4000亿美元,国际债券的净发行规模达5959亿美元。1995年至1997年,全球跨国股票发行的规模已经达到1175亿美元。1992年至1997年,国际银行贷款净额从1650亿美元增长到5000亿美元。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私人资本已经在全球的资本流动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据IMF的最新统计,在1990年,全部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中,从官方来源的净借入尚占42%,到了1997年,私人资本便已经占到90%左右了。
李扬认为,在全球资本流动私人化的浪潮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机构投资者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积极参加者。在工业化国家中,由机构投资者持有和管理的资产总量已经超过了GDP的规模。1996年美国养老基金,保险公司,集体投资机构持有资产中外国股票和债券的比重分别为11%,7%和7%,英国的这一比例分别为28%、18%和15%。在有些国家,外国资产在机构投资者总资产中的比重,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另外,从具体市场来看,机构投资者也已经发挥了主导作用。例如,1996年,在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机构投资者持有的份额占其资本化价值的27%,在拉丁美洲国家,则要占6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