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改革论文,农业产业化论文,农产品论文,关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产品商品率和商品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1997年,广西粮食总产量达1669.1万吨,比上年增长3.9%,水果产量达315.5万吨,比上年增长31.5%,肉类总产量322.96万吨,增长9.3%,水产品产量达191.7万吨,比上年增长8.4%。但是与生产相比,农产品流通的发展却相对缓慢, 特别是实施农业产业化以来,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的矛盾日益显示出来,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滞后状况更加明显。农产品流通是否顺畅对能否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意义重大。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尽快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要根据各类农产品的不同特点和供求状况,采取相应的方式和步骤,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因此,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也是当前亟待研究探索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农产品流通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加快实现农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出发,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经营的原则,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作为经营整体,科学、合理地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和资源,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发展,富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实体,从而在地区之间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化体系。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农村经济使农业走上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的第二次重大改革,通过农业产业化,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把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起来,把生产与加工、流通有机衔接起来,从而形成上规模、上水平的产业群、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推动农业逐步走上规模经营的轨道。
农产品流通是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正确处理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的关系,是农业商品生产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要求,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交换,通过流通环节才能实现。一定的农业生产规模必然要求与一定的农产品流通程度相适应。农村第一步改革后,取消了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和商品量大大提高,然而在流通领域方面,却出现了许多“卖难”的现象,农业发展与农产品流通问题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产品能否转化为商品,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关键取决于流通渠道是否畅通,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如果销售不畅,不仅会造成浪费,而且还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同时,各种生产要素要通过流通渠道进行转移和流动,如果流动受阻,必将影响农业产业化的经营规模和集约程度。因此,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农村第二次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
二、当前农产品流通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体制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成绩斐然。但是当前农产品流通体制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小生产与大流通、大市场的矛盾。我国农产品生产主要是建立在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之上,其经营具有分散的特点,加之农业生产本身所具有的季节特点,就决定了农产品很难形成批量和均衡供应。1997年全国有22958万农户,这些农户都是相对独立的生产者, 生产规模小,产量低,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同时,由于受交通、信息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一家一户的经营很难适应大市场的要求,在缺乏中间服务组织实现农户与大市场衔接的条件下时常引起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紊乱,出现“卖难”和“买难”。
(二)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是实现农产品顺畅流通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的市场体系还远未健全。主要表现在市场内部结构不完整,各种市场发育不完全,市场功能发挥作用受到限制,部门、地区封锁形成的市场分割和垄断仍然存在,阻碍了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城市市场体系和农村市场体系缺乏协调发展,市场的基础设施、管理设施、服务设施不齐备,市场法律法规不完善、不配套等,在这样的市场体系下,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较大,农民的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大幅度上升,农民进行商品流通的贸易条件得不到保障。
(三)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的能力跟不上农产品流通市场发展的要求。当前,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放开价格的比重已达98%,在农产品收购总额中,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的比重已超过85%,从长远看,这个比重还要继续增大,但从目前看,国家对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宏观调控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对农产品价格仍然较多地依靠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尚未完全转到依靠经济、法律手段来加以管理和解决。
(四)农产品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导向和牵动功能比较低。由于农产品生产受季节,时序的影响,决定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导向和牵动是有一定的时滞性,这对产品的流通渠道,流通环节,流通信息,流通手段,流通范围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导向和牵动功能仍比较弱且带有较大的自然性。
(五)工农产品比价不合理,影响了农产品顺畅流通。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放开后,农民收益有所上升,但由于一些工业品,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变动幅度与农产品价格变动幅度不协调,使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扩大,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参与流通的积极性,1997年,广西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下降3.7个百分点, 而同期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却上升了0.7个百分点。
(六)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各级地方政府及农业管理部门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仍有一定市场。一方面,各级政府对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认识模糊,在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与模式上主动性不够,在相关政策制定和政策操作上,重形式不重效果,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主要农产品种植和收购的指令性模式,再加上对农业基础产业的片面舆论导向和认识,使人们重视农业的社会效益远超于对农业经济效益的必要追求。这种体制不仅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农民扩大农产品种植的积极性,而且使地方政府的农业生产和销售方面的经营管理职能受到影响。
三、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的制约因素。因此,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拓宽流通渠道,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尽快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使农产品流通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巩固和扩大已取得的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适应我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高效、通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一)建立和培育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必须重视市场机制的培育和市场体系的建设,离开了市场体系,农产品流通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应当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初级形态的农贸市场;二是较高级形态的现货批发市场;三是高级形态的期货市场。形成以初级农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期货市场为方向的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首先应继续办好农贸市场,这是因为农贸市场能够满足当前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最基本最大量的农产品交易需求,而且农贸市场是批发市场赖以发生作用必不可少的基础和依托。其次,要大力发展批发市场。批发市场是农产品市场机制的核心部分,对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起着关键和决定作用。同时,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政府对市场管理,主要环节也就在于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管理。因此,它对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和规范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再次,有计划地培育期货市场。因为如果缺少期货市场,现货交易中的风险无法规避,价格波动过大的问题难以解决,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就不能实现。
(二)建立和完善政府对农产品流通的宏观管理调控体系。为进一步规范农产品流通的市场行为,保障农产品流通畅通无阻,应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监督、管理与调控。政府宏观管理的目标是维护市场的公开性、公平性和有序性,其手段主要是行政指令和法律法规。在宏观管理方面,今后的主要工作是建立和健全农产品流通的立法体系和监督执行体系。政府对农产品流通进行宏观调控的目标是稳定价格,以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调控的重点是直接影响价格的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可运用税率、利率等价值形式的经济杠杆和实物形式的储备吞吐这两种手段进行调节。在这方面,今后国家应加强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对农产品流通进行复合调控的能力。
(三)加强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农产品物流设施是农产品流通的基础,农产品物流设施严重不足是制约农产品流通的硬约束。解决的对策是,适当集中财力,增加重点投入,对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项目及其布局,实行中央、地方政府决策和计划管理。加强政策导向,吸引多方投资,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实行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通过价格,税收和财政补贴等政策调整,使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运营能够逐步形成较合理的资金利润率,对于按照统一规划进行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在税收上要给予优惠。要根据农产品储运业的社会平均成本加合理利润和税金进行核定的原则,逐步理顺仓储运输收费标准。
(四)搞活农产品流通企业。从事农产品流通的国有商业企业粮食企业及集体所有制供销合作社商业是农产品流通的主体。因此,搞活农产品流通,首先要搞活这些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使它们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农产品采购储运供应企业,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一是把国有商业企业从政企不分、包袱沉重的困境中解脱出来,真正转变企业的经营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二是加快以推广栈租制为主要内容的物流企业的改革,将设施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实行开放式经营。对大中型物流企业,通过改造、配套与完善,使之成为辐射全国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对大中型批发公司的储运部门,实行内部核算或储运企业联合,使之成为各类专业性、开放型的与购销企业相分离的农产品配送中心。对小型储运批发公司的储运部门,引导其进行企业联合,以发挥群体优势。
(五)推进农产品产销直挂的一体化经营与管理,是促进农产品流通的重要途径。农产品产销一体化经营管理的组织方式是将生产、加工、销售几个环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关利益主体围绕着市场利益与风险的分配,通过各种契约关系,结成市场共同体。在我国,推行产销一体化经营,不仅有利于企业扩大规模,降低成本,保证货源,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密切产销关系,减少市场波动,节省交易成本,打破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提高经营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良好的载体或支点等。因此,应把发展农产品产销一体化经营作为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来实施。
(六)加快建立全国的农产品信息系统和服务网络。为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提供必要的环境。通过成立农产品信息和服务答询中心,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通讯手段和媒体,把农产品的价格、供求、市场等各种经济信息准确及时地提供给广大农民,使农民根据市场信息正确地选择和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及时调整种植、养殖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