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技术的战略选择研究_dvd碟片论文

过渡性技术的战略选择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渡性论文,战略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由于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一项比当前所使用技术先进的技术尚未使用时,更先进的替代技术已经产生了,或者更先进的替代技术先于该技术产生。那么,对企业来说,就必须在发展中对计划实施的技术路径做出选择:是选择更先进的技术,还是刚开发的技术呢?在市场上,有一些企业并没有采用的最先进技术,反而采用了不被看好的过渡性技术;但是,这些企业的产品成功地在市场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还成功地掌握了过渡技术的替代技术,并在市场上延续因采用过渡技术所获得的成功。这些企业在选择过渡性技术时,在技术、管理、资金等诸多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为何还能获得成功?为何有些过渡性技术在面临被淘汰的结局时,却能先于更先进的技术占领市场?本文将研究企业选择过渡性技技术的原因、背景,以及获得成功的原因。

1 过渡性技术定义、产生原因及影响

1.1 过渡性技术的定义

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科学技术发展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因此,从技术(主要功能)的先进性上就可以将技术简单地划分为先进的技术和落后的技术。由于“先进”总是相对“落后”而言的,而技术是不停地向前发展的;因此,任何被称为先进的技术都必然被更先进的技术超越、取代,并被称为落后的技术。然而,当技术发展的速度加快时,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在现有正在使用的落后技术和尚未应用的先进技术之间,存在了一种或几种过渡性技术。过渡性技术与先进技术相比,属于落后的技术;而与落后技术相比,则是先进的技术。

因此,过渡性技术是技术路径从当前的一个技术状态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更先进的技术状态时,处于中间阶段的,比当前技术先进而落后于先进技术的技术,参考图1(在图1中,包含了2个维度,纵向是技术先进程度维度,横向是时间维度)。从技术内在的发展规律来看,过渡性技术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技术,终将被先进技术所淘汰。因此,对于企业来说,从落后技术达到先进技术有两条路径:①直接从落后技术升级到先进技术;②分两步走,先从落后技术升级到过渡性技术,然后再从过渡性技术升级到先进技术(图1)。因此过渡性技术能否得到企业采用,完全是企业的战略决策的结果。

图1 过渡性技术所处位置

另外,由于过渡性技术与落后技术、先进技术一样,都能直接应用进行生产,并能转化为最终产品。市场中有许多采用过渡性技术的例子,如VCD技术,就是介于LD(大光碟)和DVD[1]之间的一种过渡性技术;彩电中的背投技术,就是相对于普通显像管技术和等离子技术,也是一种过渡技术;ADSL(不对称数字用户环路)技术,相对于电话线上的MODEM技术和IP网的宽带技术来说,也是一种过渡性的宽带接入网技术,等等。

1.2 过渡性技术产生的原因

过渡性技术的产生不是偶然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加速。一种新技术产生后,还没有取得广泛的应用,甚至还没有进行应用,就产生了更新的技术;新技术成为更新的技术的过渡性技术;或者是由于对现有技术进行完善,强化了该技术的某些性能,但是完善现有技术仍然不能达到,这样,对现有技术进行完善的技术就成为过渡性技术。

过渡性技术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或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对国家来说,综合国力的竞争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竞争,企业之间竞争也离不开企业所掌握的有关技术;因此,许多国家或企业相继在R&D上进行大量投入,通过研发资金、人力等研发资源的大量使用,替代了原有研发所必需的时间投入,进而相对缩短了新技术的研发时间,改变了原有的技术开发速度,促使新技术得以不断产生和发展。

1.3 过渡性技术产生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过渡性技术,改变了技术淘汰路线;进而影响了企业在技术使用上的选择,进而影响了企业创新,也影响了用户对技术的选择。

首先,过渡性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技术发展和淘汰的路线。原有的技术发展路线往往是,一种新出现的技术通过淘汰落后的技术,并在市场(或应用)中占据了主流地位后,才有更新的技术来淘汰当前的技术。而在当前,由于技术开发的速度加快,使得在同一个时间点上出现了多种先进性程度不同的技术,进而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被采用,并淘汰当前技术。也就是说,能淘汰当前技术的先进技术还没有占据市场,甚至还没有进行应用时,更先进的替代技术已经被开发成功,使得尚待完善的先进技术成为了过渡性技术。从技术被淘汰的路径来看,“链式淘汰方式”转变为“跳跃式淘汰方式”(图2)。

图2 两种技术淘汰路径

其次,过渡性技术使得使用该技术的用户也面临着选择:是选择采用过渡性技术生产的产品,还是选择先进技术生产的产品。由于对技术的需求将最终决定技术的应用之路,使得发明该技术的企业,必须在技术发展路线中进行选择:是选择跨越过渡性技术的先进技术,还是选择过渡性的技术,技术路径选择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抉择。

第三,过渡性技术的出现,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也产生了影响。如果企业选择了过渡性技术,那么,就延长了更新技术的投资回报期;而且过渡性技术的获利时间被缩短了。如果选择了更新的技术,那么,过渡技术的开发投入是无法获得回报的。

第四,过渡性技术的采用,也带来了市场扩大效应。如Microsoft所采用的升级策略,以个人操作系统为例,从DOS的3.1开始,到DOS5.0、6.0、6.22;进而推出Windows3.1、Windows95、Windows98、Windows ME、Windows2000、Windows XP,如果算上同期的企业版和网络版;那么,微软产品线的宽度和长度都非常惊人。其中,Microsoft推出的许多升级版本都是过渡性的产品,用户纷纷购买,相对扩大了销售的市场。

第五,在过渡性技术与更先进技术之间出现了新的过渡性技术。由于技术发展和对过渡性技术的完善,在过渡性技术和替代过渡性技术的先进技术之间出现了新的过渡技术。如VCD与DVD之间出现了SCVCD(或CVD)技术。

2 实施过渡性技术战略的几个成功范例

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加快,将产生更多的过渡性技术;因此,总结现有使用过渡性技术获得成功的案例,将有助于其他企业在面临技术路径选择进行正确的决策。本文对使用过渡性技术“成功”的定义是:与更先进技术相比,只要过渡性技术先获得的主流市场应用,或者在更先进技术获得先期应用后,过渡性技术仍然获得一定程度的应用,产品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获得了在过渡性技术上的投资回报,那么该过渡性技术就是成功的;也就是以市场应用和投资回报来确定成功。

2.1 VCD技术

在1994-2000年间,中国凭空出现了巨大的VCD市场,使得许多VCD生产商获得了高额的回报,并引发了众多家电生产商进入,使得VCD成为中国家电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1)VCD成为DVD的过渡性技术

1993年,万燕将MPEG Ⅰ(图像解压缩)技术应用到了音像产品上,制造出了世界第一台VCD。当万燕首先发明了VCD机时,DVD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国外已经开始生产和销售,国内也进口了少量产品进行研究和试销;因此,VCD自产生时就成为一种过渡性技术,是界于LD和DVD之间的一种过渡性技术;因此,VCD在中国被发明时并没有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VCD之所以是DVD的过渡技术,主要是由于DVD在技术上是超过LD和VCD的,如在图像的清晰度、音响的高保真效果、碟片的播放容量等方面均远远超过VCD;同时,由于VCD与DVD的关键技术都掌握在国外公司的手中,导致VCD的发明出现了无人喝彩的境况。

(2)VCD生产商获得了“令人意外”的成功

1994年,万燕开始批量生产VCD,开发VCD市场。由于VCD片源不配套,VCD市场停滞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然而,从1995年开始,许多新老家电生产厂家陆续进入VCD行业进行大规模生产和销售。从1995年开始到1997年,中国的VCD市场每年以数倍的速度增长。从1995年的50万台,至1996年超过600万台,1997年市场销售量达到1000多万台,催生了爱多、步步高、新科等内地新名牌,并占据VCD大部分市场。从1994年批量生产开始,中国就形成一个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的影碟机产业。不仅发展速度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工业史上也属罕见。当然,先期进入VCD行业的生产厂商都得到了高额回报。

1998年,VCD厂商推出VCD的升级产品,SVCD与CVD,信息产业部为此制定《超级VCD系统行业规范》。同样,由于生产能力过剩,从1998年开始,各主要VCD生产厂家开始大规模降价,普通单碟机的价格跌破800元。此时,中国内地已经形成一个年销售额近300亿元的VCD市场。与此同时,许多厂商转产DVD,实施系列化、集团化经营。

(3)VCD获得成功的原因

VCD是中国市场所特有的产品,它对电视、音响等配套设备要求不高、VCD碟片丰富多样且价格便宜(1995年,盗版CD和VCD大量出现,盗版促进的VCD被接受,扩大了VCD市场;VCD也促进了盗版市场)等特点,满足了许多收入尚不高的,以低代价对影像、卡拉OK的需求。目前,国内VCD的家庭拥有量曾经超过了7000万台,而且为大多VCD出现后的3-5内年所购买的。因此,VCD成功的原因在于它找到并满足了顾客的关键需求。

另外,虽然DVD的性能远远高于VCD;但是,当时,DVD价格高、生产厂商少、主要依靠进口、片源少且贵等特点,限制了顾客在影像上的需求。与当前市场主要为DVD的情形相比,有一个从VCD到DVD过渡的时间差,在这个时间差里,VCD获得了市场的响应,VCD生产商也就获得了成功。

(4)VCD生产商顺势掌握了DVD市场

自1998年起,国内企业纷纷转向了比VGD更为先进的DVD。有资料表明,当前我国DVD的生产厂家已有近四十家,产量规模已达到数百万台。2001年的中国市场上DVD销量约为400万台,2002年将达到800万台,约占世界生产和消费总量的25%,成为全球最大的DVD市场之一。而且,国内DVD市场大部分都被新科、步步高、金正等国内厂家占据,没有一个国外品牌挤进DVD销售市场占有率的前五名。这些国内DVD厂商多是从VCD市场上成长起来的,这样的DVD市场格局是在VCD出现前所难以想象的。

另外,国内厂商开始对DVD技术进行完善,并参与到DVD技术的发展中,开发出家庭影院等系列音像产品,甚至进入通讯领域,这些原来的VCD生产商已经有了与国外生产商竞争的实力。

2.2 PHS(小灵通)技术

PHS(Personal Handy phone System)是一种比手机体积小、重量轻、耗电少、有漫游功能的个人便携式电话系统。自1995年7月,日本NTT和DDI分别开通了PHS语音业务以来,PHS在日本曾经辉煌一时,东京地区一个月内就发展了10万用户。1997年9月发展至700万户,其总用户数曾接近800万。

然而,到了1997年PHS的运营出现危机,NTT在1998年2月清算了PHS业务,在1998年3月之前的一年中,损失了约103亿日元,累计损失高达2400亿日元。这也标志着PHS移动电话系统开始走向衰落。根据1998年2月和6月的两次统计,日本全国蜂窝移动电话用户分别净增90多万和80多万,而PHS用户却分别减少了6.8万和8.4万。

(1)PHS技术是蜂窝移动电话技术的过渡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第二代和第三代)的迅猛发展及市场格局的基本形成,PHS的微蜂窝技术与GSM等蜂窝技术相比,PHS的频繁切换引起通信质量下降(如越区切换断话等)、组成庞大网络所需的技术支撑难度、运营维护的高质量要求、有限的覆盖范围导致大量盲区等不足。PHS微蜂窝技术作为GSM等蜂窝技术的过渡技术而存在。

虽然PHS在技术上是落后于蜂窝移动电话技术,但是PHS技术能够基于固定电话网提供微蜂窝移动通信服务,而不必象蜂窝系统那样为连接基站和接续呼叫建立独立的传输网,因此,较少的初期投入即可快速提供服务,降低了系统建设成本和用户费用。另外,PHS技术运行在1895MHz-1918MHz,不占用移动频段。

(2)中国的小灵通(PHS)在政策风险中成长

在1996年,被剥离移动业务的中国电信急需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而PHS技术不仅能解决固网本地交换机的无线接入,还省去移动交换环节,又不必对中心交换机进行改动,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电信的已有资源;同时,PHS的机站还能使用远端供电,无需机房、空调,大大降低无线市话的投资成本。虽然PHS技术需要很多基站,但每个基站非常便宜,只有一两千块钱。因此,在不提供跨城市的漫游,不提供高速的移动服务的情况下,PHS系统的造价比采用GSM等技术低了很多,中国电信就能以很低的价格为顾客提供有限移动通讯服务。

由于小灵通实施了“单向收费”,资费与固定电话相同或相仿,远远低于手机资费,还提供了窄域移动的功能,因此,小灵通不仅取代了一部分原有的手机用户,而且还成为部分手机用户的补充。自1999年底,小灵通在西安、昆明、杭州等全国60多个城市大范围开通,获得了市场广泛的响应。以广东肇庆为例,该市在1999年6月开通小灵通业务,仅一月放号达5.4万多个,至2000年12月用户接近10万;而中国移动在肇庆发展10多年,总用户数不过15万多户,中国联通则只有数万户。截至2000年底,全国用户接近100万,广东有20万。

由于小灵通资费的低价对用户非常具有吸引力,因此,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往往以自身的地位,一再影响政策决策部门对小灵通使用范围进行限制。2000年6月,信息产业部对无线市话的建设和经营范围又专门作了限制,明确表示“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及其各地电信企业要从长远利益考虑,以全局利益为重,未经许可,不得建设、经营PHS”;2000年11月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发出“关于本地网无线接入电话有关资费情况的通知”中指出,重申不得任意扩大PHS电话的试行范围。

同时,由于信息产业部对手机“单向收费”始终没有给予明确的政策,还严格禁止移动和联通变相采用“单向收费”的措施,这就给了小灵通发展的机会。同时,信息产业部也没有明确给予小灵通政策支持,还出台了多个政策,限制小灵通扩大放号规模,这就给了小灵通出局的危险。因此,小灵通在发展过程中,也就始终面临着政策风险。虽然如此,截至2001年10月底,全国小灵通用户已经超过了300万;到2002年9月底,全国小灵通用户已超过了1000万,而手机用户则有约1.8亿。

(3)小灵通生产商向3G发展

国内的PHS设备提供商,不仅对PHS技术进行完善,如提高系统信号覆盖面积,原系统覆盖面积仅为200m[2];如今已经能够覆盖600-700m[2];还一再降低PHS的建网成本,UT Starcom(占国内PHS技术提供商市场的70%)曾公开表示,网络及手机成本会由目前的每户1000元人民币左右降至2003、2004年的500及300元;并将在原有基本语音业务基础上,提供高速数据传输、中文短消息传送等其他增值服务。

从技术角度,PHS与GSM和窄带CDMA手机相比,有数据传送率高的优势,每秒64Kbs,而GSM为28.8Kbs/秒,窄带CDMA制式下的手机为9.6Kbs/秒。另外,PHS向3G过渡方向是W-CDMA和TD-CDMA,基站核心部分可以通过升级来平滑过渡到3G。

(4)小灵通获得成功的原因

PHS技术在中国市场上获得成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城市内热点地区,很多用户并不需要大范围的城际移动,只需要在城市范围的局部漫游移动服务,这部分低代价的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二是,自1998年邮电分营后,中国电信被剥离了移动电话、寻呼等业务,收入受到严重影响,电信急需新的利润来源;便携式小灵通能利用现有的城市电话交换网络开发增值业务,投入又不高,而市场潜力却很大,满足了中国电信的需要。

如果在电信改革初期就对剥离移动业务的中国电信公司开放移动牌照;或者电信管理部门放开“单向收费”,就未必有PHS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了。但是,如今中国电信被拆分为新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两家公司都有可能获得移动牌照,包括3G的牌照;而PHS又可以过渡到3G;因而,提供PHS的设备制造商们通过PHS技术获得了大量利润,还为未来的移动通讯市场竞争埋下伏笔;中国电信不仅得到了利润,而且获得了潜在的移动用户,还为未来的市场竞争圈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而PHS的用户则得到了实惠,这是个多方获益的结局。

2.3 其他的案例

事实上,还有很多的采用过渡性技术而获得成功的案例,如GSM技术最终占领了铱星的市场,使得技术非常先进的铱星公司破产;ADSL(不对称数字用户环路)技术,相对于电话线上的MODEM技术和IP网的宽带技术来说,也是一种过渡性的宽带接入网技术,在中国也逐渐占领了市场;彩电由普通的显像管彩电到等离子、液晶彩电的升级换代是大势所趋,相对于普通显像管技术和等离子技术,背投技术也是一种过渡技术,就有国内家电厂商长虹选择了背投技术,进行大规模生产等等。

一再被证实的摩尔定律(CPU的功能和复杂性每年会增加一倍,而成本却成比例地递减)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计算机领域的技术发展速度。在计算机领域也出现了很多的过渡性技术先于先进技术占领市场的案例,如SDRAM抢占了DDR内存市场、纯平显示器占领了液晶显示屏的市场等等。

目前,中国联通采用CDMAIX[2]技术,以及中国移动采用GRPS技术,都是属于2.5G的技术,是落后于3G技术,是3G的过渡性技术;但是,2.5代的过渡技术已经获得了大规模应用,而3G的应用还是个未知数。

3 企业选择过渡性技术战略成功的原因

过渡性技术因为其过渡特性而不被看好,而且也有采用过渡性技术而遭受失败的案例,使得企业投资过渡性技术进行市场开发要面临很大的困难。但是,有些企业因选择了过渡性技术,并战胜更先进技术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就说明介入过渡性技术是可能的和有条件的。

3.1 过渡性技术不被看好,容易获取,进入壁垒低

在市场被开发之前,对于两个技术的市场应用前景来说,无法进行有说服力的对比和分析;只能从技术性能的先进性上进行衡量和对比,分出优劣。然而,过渡性技术往往产生于先进技术之后,或同期产生,或虽然先产生,但是在没有取得主流应用之前,更先进的技术已经产生;因此,过渡技术往往不被看好,也就很难获得足够的资金、人力的支持。

然而,事物有其两面性,正是由于过渡性技术不被看好,甚至发明者、先期的应用者都无法确定过渡性技术的真正价值。如万燕虽然发明了VCD,但是却没有申请专利技术,无法限制国内其他厂家来访制VCD。也由于PHS技术在日本失败了,后续者花费很少就能获得PHS技术,并进行后继开发等等。这些都说明了过渡性技术相对于更先进的技术来说,更容易以低代价获取。

另外,虽然有多个企业同步开发出过渡性技术,但是,由于过渡性技术的过渡特性,导致有些企业不敢贸然投资。如1993年,中国VCD的技术开发完全与世界同时起步,尽管有日本企业开发得稍快,但他们认为VCD是一个介于录像机和DVD之间的过渡产品,技术寿命在4-5年,市场潜力有限;而且在日本市场上LD与VCD功能基本相似,LD市场正处于增长期,没有必要大力开发VCD,这就给中国VCD生产商留一个空白的市场。

3.2 过渡性技术能满足市场上的潜在需求

虽然过渡性技术的替代技术已经出现,但是,替代技术并没有满足了市场的全部需求。因此,在替代技术满足市场全部需求之前,就有过渡性技术的生存时间,也就是市场为过渡性技术提供了生存空间和在此空间发展的时间窗口[3]。因此,企业就有可能在已经存在的生存空间里,在时间窗口关闭之前,应用过渡性技术来获得足够的投资回报。

当国内生产商在推出VCD时,在国内音像市场大部分是空白,只有国外的公司在开发已过时的录像机市场,而且录像机技术都被国外公司所掌握。因此,国内消费者对音像的需求还无法得到满足。另外,虽然DVD在技术上是远胜于VCD,将淘汰VCD和录像机技术,但是DVD的大规模应用还没有出现,在依靠DVD或录像机满足市场应用上存在一个时间差。因此,国内VCD的出现,不仅占领了国内的音像市场,也断送了录像机在中国的发展。

PHS技术虽然在日本失败了,但是,在中国有很多仅需要局部移动的通讯需求,而且是低资费的需要。由于信息产业部一再禁止实施“单向收费”,使得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不能满足这些需求,也就是市场终端有潜在的需求。另外,对于服务提供商——剥离移动业务的中国电信来说,则需要新的利润来源,却又无法获得移动牌照。因此,能够提供局部移动,以及可以利用现有系统,投资成本低的PHS系统成为中国电信的最好选择。

3.3 过渡性技术与更先进技术在应用上有时间差

虽然过渡性技术未来会被替代技术替代,但是,过渡技术要获得成功,过渡性技术与替代技术在应用上要有足够的时间差,也就是在替代技术获得市场认可和应用之前与过渡技术市场开发前,必须有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的长短不仅决定了过渡性技术的命运,也决定了在过渡性技术的投资回报。

就VCD而言,从1993年技术出现,到1995年启动市场,再到1997年的顶峰时期,以及2000年DVD市场启动,中国市场给VCD企业的时间只有3-5年。如果VCD生产商不能在这段时间打开市场,那么VCD技术将在取得应用之前就被淘汰了。就PHS技术而言,1999年在华东、华南地区试点开通,到2002年底,就有了约1000万用户。如果2003年信息产业部给新电信和新网通移动牌照,那么,PHS在中国市场上大概也只有3-5年的时间。

只要过渡技术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有足够长的时间窗口,能满足潜在的需求;那么,过渡性技术就能获得成功。

4 结论

竞争的加剧以及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过渡性技术的出现,使得企业在对技术路径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增加了复杂性。虽然过渡性技术终将被替代技术所替代;但是,只要存在了潜在需求,就有过渡性技术的生存空间,如果再有过渡性技术发展、应用的时间段,那么过渡性技术就有获得成功的可能。这也是企业选择过渡性技术一个标准。

从采用过渡性技术获得成功的企业案例可以发现,这些企业都积极地在替代技术上进行开发和储备,进而利用在过渡性技术市场应用中的先发优势,顺势占领替代技术应用的市场。因此,采用过渡性技术的企业,必须作好在替代技术上的储备。另外,如果考虑到过渡性技术不受重视,而可以低代价获取低进入壁垒等因素,则过渡性技术还能成为企业介入一个新行业的低成本切入点。

我国某些行业高技术、高起点、跨越式的发展战略,虽然缩短了追赶发达国家的时间,却始终未能在市场上赶超,还滋生出过分依赖技术驱动市场的情结,使得技术发展处于始终依赖国家扶持的局面。因此,国家在扶持某些行业的做法上,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选择过渡性技术作为技术跨越的切入点,通过市场应用来促进开发,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技术先进性。这样企业不仅能在竞争中获得成长,而且能达到在技术上追赶对手的目的。

标签:;  

转型技术的战略选择研究_dvd碟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