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县人民医院 湖南 宁乡 410600
【摘 要】目的:探讨温针灸配合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电针治疗设为对照组,温针灸配合电针治疗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疗效好,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该类患者的康复效果。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温针灸;电针;
中风是中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中风急性期经治疗后常留有后遗症,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麻木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不同程度负担。中风后遗症属于难治病症,现代医学对本病治疗无特殊有效办法,主要采用保护神经和扩张血管药物及物理疗法。有研究显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效果好于常规西医治疗[1].本研究采用温针灸配合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6年5月收治的90中风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中医证候分型均属于气虚血淤型。排除脑栓塞患者;急性脑出血或其他脑血管疾病急性期;合并严重的肝、肾疾病患者;90例患者男54例,女36例;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53.7±5.8)岁;病程6个月-32个月,平均病程(18.5±6.7)个月。将90患者随机分为2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观察组 取穴:百会、肩髃、曲池、合谷、外关、足三里、丰隆、环跳、阳陵泉、三阴交、气海、血海,均取患侧穴位。配穴:语言不利(配穴哑门、廉泉、通里);口角歪斜(配穴地仓、颊车、合谷、内庭、太冲等)。操作:取患者仰卧位,用75%的酒精对穴位局部消毒,进针得气后,留针不动;在气海、曲池、足三里、丰隆实施温针灸治疗,在针柄处插上2.0cm长的艾卷,点燃艾卷,使热力通过针体传达到针灸的穴位,每穴1-3壮,艾卷燃尽后去掉灰烬,注意勿烫伤患者,然后出针。留针20-30min,每天治疗1次;在肩髃、合谷、血海、三阴交等穴位的针柄上连接上G6805型电针治疗仪的输出线,采用疎密波或连续波,频率为50Hz,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治疗30分钟后出针。操作时严格按照无菌要求操作。每天治疗1次,1周5次。15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对照组:取穴与观察组相同;电针治疗取穴与观察组相同,操作方法也一样。1周5次。15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疗效评判标准 基本愈痊:患者语言清除,生活基本自理,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80%以上,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部分生活可自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46%-80%间,病残程度1-3级;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改善,但生活还是不能自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18%-45%;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病情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结果
2.1两组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注:a标记与对照组比较,P<0.05;b标记与治疗前比较,P<0.05.
3.0讨论
中医认为中风的形成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嗜食厚味、劳倦内伤,导致脏腑阴阳失衡,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淤,直犯冲脑区,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出脑脉。本病常见于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中医认为中风后遗症属偏枯、偏风范畴,多属本虚标实,以气虚最为常见,正气亏虚,不能行血;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语不利之症,乃脉络瘀阻,湿痰阻络而成,或肝肾二亏,气血不足,筋脉肌肉失去濡养[2]。中风后遗症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气虚血淤型症候、肝肾阴虚型证候、风痰瘀血型证候等,以气虚血淤型症候最为常见。气虚血淤型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面色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暗淡,舌苔薄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细缓或细弦。中风后遗症属难治病症,综合康复治疗被认为是当前最佳方案。
本研究入选病例均为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因此治疗以益气逐淤,疏通经络为主。本研究针灸处方中取穴百会调脑神,疏通脑部经络;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的交会穴,足三里为胃之合穴,二者协同发挥健脾胃、疏肝、益肾功效。气海、血海是益气活血的常用组合,诸穴合用共奏益气逐瘀、活血通络之功效。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的结合,适用于既需针刺留针,又需施灸的患者。温针灸在针刺的基础上加艾灸,借助针体向穴位传导热量,热力传导至肌肉、肌腱及韧带部位,缓解了局部水肿、痉挛,促进血液循环,使得肌肉的神经得到修复。电针通过设定的针刺波增强了针刺量,能提高神经细胞的能力代谢率,促进毛细血管的修复和增生,有利于病症对血肿的吸收,改善了局部血液供应[3-4]。本研究资料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这可能与温针灸配合电针治疗,不仅激发了经气,同时增强了针刺感,使温经散寒、行气活血通络之功相得益彰,从而有效的促进患者肌肉的神经修复。
综上所述,温针灸配合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脑神经功能损害,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宁,冯宾,邹 军,等.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荟萃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2):37-39.
[2]黄妹,黄永革.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3):177- 178.
[3]穆艳云,李忠仁,沈梅红,等. 电针对局灶性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大鼠脑组织线粒体 ATP酶活性影响的观察[C].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194-196.
[4]牛文民,李忠仁,沈梅红.电针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洱灌注大脑皮层超微结构形态学损伤的保护作用[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2):34 -36.
论文作者:袁高明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1
标签:电针论文; 针灸论文; 患者论文; 中风后遗症论文; 针刺论文; 疗效论文; 对照组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