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的中国人文地理学_地理学论文

转型中的中国人文地理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文地理学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在为国家发展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学科发展蓬勃兴旺。然而,关于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地位始终处在议论之中,尤其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长期处在争论之中。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需要走进世界,发挥人文地理学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地理学发展历程出发,阐述人文地理学性质和内容、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方法的内涵以及如何研究人文地理学方法。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什么是地理学?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看地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就世界范围而言,中国可能是地理学起源和发展最早的国家。中国古代的地理学思想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经》坤卦第二,根据历史上有伏羲画八卦、周文王作周易、孔子修易的传说,时间应该在西周时期(约1046年—771年AD)。《易经》坤卦第二中记有[1]:“坤,元亨。……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象》曰:地势昆。君子以厚德载物。初六:履霜,坚冰至。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①。从这一段文字用今天的学科分类看,谈的问题都属于地理学范畴,而且以自然地理学要素引导人文地理学的道理。

那么中国地理学真正的发端是以什么为标志呢?也就是说“地理”二字最早的文献是什么?从现有的资料看,出现在《尚书·禹贡》[2]和《山海经》[3]里。中国古代地理学对世界地理学最大贡献有两个部分,一是地图编制,二是地方志。地方志是以人文因素为主体的,当然里边有自然要素。

在西方,“geography(地理学)”是希腊语中关于地球和书写两个词的复合词,主要研究人类生活空间的地球表面[4]。在古希腊,将人看成自然的一部分,地理学则对所发现的生物和非生物进行描述记载。古希腊时代(800年—146年AD)相当于我国的东周时期。这也就是说,西方古代地理学发端晚于中国约200~300年。

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实际上应该说是从德国开始的,到了20世纪初才在英美国家出现。泰勒的研究表明:19世纪70年代德语国家开始出现零星的地理学系,英美等国直到20世纪地理学教学才得以普及[5]。即使假定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孕育于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时期,到今天也就不到300年,相对于古代地理学应该是3000多年。我们不可能把前面3000多年的古代地理学成果全部抛弃只承认现代地理学300年的研究成果,因为古代地理学应该可以说是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中国的地方志就是如此。

现代地理学有各种不同的定义。麦金德早在1887年就曾将“地理学定义为描述社会中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6]。美国地理学家理查德·哈特向在《地理学的性质》一书[7]中指出:地理学是对地球表面变化的特性进行正确、有序、合理的描述和解释。这种地球表面特性的变化发生在不同尺度的区域:全球、大陆、区域和地方等,而“地球表面”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其他相关的定义也都揭示与地方、空间、人、环境有关(表1)[8]。1990年英国和美国地理学家学会研究组(Geography Working Group's Interim Report,1990)也曾系统地描述了现代地理学的内涵,“地理学通过研究地方、空间以及环境来探索地球与人类的关系。地方的研究主要在于地球上人类特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区位关系的研究;空间的研究在于探索地方与人类利用其所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的自然秩序和活动类型之间的关系;环境的研究包括了自然和人类两个方面。它强调自然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研究,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资源的影响”[8]。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地理学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研究百年、十年以来自然环境变化和人地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且始终是以自然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研究为主线的。因此,从地理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视角看,不存在没有人文地理学的地理学,也就是说,从来就不存在一个纯自然科学的地理学。

2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规律

西方国家大学地理学的发展,一开始就受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类学科分化的影响,研究自然环境的地理学称为“自然地理学”,研究人工环境的称“人文地理学”,甚至在挪威、瑞典的一些大学和所有荷兰大学内还出现了分别设立自然地理学系和人文地理学系的现象。这种地理学的“生不逢时”,严重地抹杀了地理学固有的既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也不是纯粹的社会科学的学科属性。但从总体上讲,人文地理学始终扎根于自然地理学的基础之上,因此并未进入人文社会科学阵营,相反逐渐走上远离人文社会科学主流思想的道路[13]。

纵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最早也是在德国发展最快。二次大战之后,人文地理学在英国得到快速发展,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和工业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开始受到相当的重视。

在20世纪60-70年代,许多人文地理学家受过战争的洗礼,一方面开拓区域研究和区域规划领域,发展区位分析和空间科学等区域经济学、区域科学的分支学科[14],另一方面热情地接受和发展地理学的数量革命[15-18],美国的华盛顿大学地理系开创将数学模型应用到人文地理学研究中,把德国克里斯泰勒的六边形模式翻译成英文,从此开启地理学中的“类型”、“模式”的归纳和研究,后来在华盛顿大学逐渐形成计量地理学派[19]。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前者强调概括归纳,后者重视实验分析,虽然它们由于政治和教育的原因在大学共存于地理学系之中,甚至有人认为地理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有机整体[20],但是它们的性质已越来越分化了[21,22]。

20世纪70-80年代,人文地理学发展出现两个重要趋势:内部的专门化和哲学上的多元化[13],这也说明人文地理学作为科学王国的组成部分已经趋于成熟,而不再是过去的简单描述、概括和归纳,也不是研究人文因素的地理学,而是一个具有理论渊源、哲学基础、独特方法论和固定研究领域的成熟学科。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在产业、经济、城市、区域、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开始专门化和分门别类研究,而且具有分层次和多元哲学思想的特征。到80年代,人文地理学注重实证研究,在方法论研究和哲学层面都有突破[23,24]。

到20世纪90年代,人文地理学出现两大转向,一个是社会的转向[25],一个是文化的转向[26],这样的转向将人文地理学进一步拉进人文社会科学的轨道,也使得人文地理学成为影响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发展的先锋学科和重要基础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人文地理学成为地理学的主流学科,而且地理学的地位比人类学、历史学、哲学的地位相对要高,这主要是资源、环境、生态、发展需要地理学的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这就是西方为什么会出现人文地理学文化转向和社会转向的背景。至此,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和许多其它学科一样,受到不断增长的存在价值的挑战,应用研究得到空前的发展,诸如空间分析、城市与区域规划、住房政策和房地产策划、商业和市场分析、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等。而其它一些有志于发展人文地理学科的地理学家则对此持批评态度,认为人文地理学家应更多地投入研究如何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而不是急于改变这个世界[27]。

2008年空间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因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研究等[28]方面所作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克鲁格曼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正是由于全球化,使空间这个变量在经济研究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预示着人文地理学步入科学研究的主战场的时期已经到来。表2简要概括中外人文地理学发展相关的大事件。

从表2看人文地理学发展,可以发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文地理学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一个国家或大区,经济社会发展繁荣,人文地理学肯定发展快;如果其经济社会发展停滞或衰退,人文地理学也曾衰落趋势。中国古代繁荣时期,涌现过很多人文地理学优秀成果。但到1817年以后,重要的人文地理学成果主要在西方国家。到1973年,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成果开始从农业地理学慢慢发展起来。很明显,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实际上跟一个国家的实力、一个国家的地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是密切关系的。也可以有信心地说,中国人文地理学正进入复兴时期,人文地理学发展也才刚刚开始。

3 二元论是人文地理学发展基石

20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弗里曼提出地理学的四分法,即:自然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29]。他将区域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集合在一起进行土地利用调查和居住类型,特别是聚落地理的研究,从聚落地理学再分出城市地理学。我觉得这样的分类不利于地理学的综合发展,中国地理学应该回归到地理学的二元论,即: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

从世界上主要的国家看,在美国、英联邦国家(表3)和地区、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采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二分法;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等西欧大陆国家也采取自然地理学、社会和经济地理学二分法;俄罗斯、匈牙利等东欧国家是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二分法。

在中国,地理学学科建设采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三分法。在大学教学过程中,人文地理学又通过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三门课程来体现。这样的分类,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与信息技术为主体的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分隔开来,肢解和淡化了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和学科地位,模糊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与此同时,由于教材编写短缺的问题,以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为骨干课程来开设人文地理学课,使学生片面地认为人文地理学就是经济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的总和,与我国面临的全球化挑战教育不相适应,譬如亟待发展的政治地理(地缘政治)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不可能发展起来,还有一些人文地理学更小分支学科如宗教与民族地理学、选举地理学、健康地理学等也会得不到发展。

人文地理学,一言以蔽之,是一门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中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组织以及人类利用自然环境的学科,其中的“人文”二字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中国人文地理学处在转型和繁荣的时期,拟应尽快按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分法重组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纳入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教学和培训过程中去,编辑出版《自然地理学导论》和《人文地理学导论》。其中《人文地理学导论》,拟围绕“空间”和“地方”这两个地理学的核心论题,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和地缘政治等内容,按①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②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③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④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联的社会文化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等四条主线编写。

4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多样化方法

人文地理学是联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桥梁,因此,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具有多样性。

人文地理学方法论研究主要在于:更加准确地解释各种人文现象和行为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和地域过程。这些解释有科学的解释,也有非科学的解释。当然非科学解释并不是伪科学的解释。科学和非科学的解释区别在于解释的质量和获得解释的途径以及解释的结论能不能重复?就一般性而言,历史学、哲学不会去使用科学方法进行解释,而物理学、社会学必须使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30]。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既有科学研究方法,也有非科学研究方法。比如最近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世界金融风暴,这是一个全球经济波动的规律性问题,这个规律怎么用模型模拟?诺克斯等编著的《城市化》一书2005年就预测2010年进入全球经济危机或萧条[31]。这个时间是经济学家根据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规律预测出来的,但因为次贷危机把金融危机的时间提前到2008年下半年。我们用怎样的方法解释这种现象?我们不能因为次贷危机的导火索问题就否认全球经济大趋势的预测有问题。这就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精细度的差别问题。

科学解释(Scientific explanation)是实证的、理性的、可检测的、简略的、概括的、暂时性的和经过严格评估的[30]。既然是暂时性的,也就不是永久的真理,这才是科学解释。这也从另一个视角说明,科学解释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就客观存在一定的缺陷。

据此,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除了科学解释,还应有其他的解释,例如常识解释(Commonsense explanation),即是从日常生活经验发展出的解释,虽然较为分散,倾向于接受表面价值,但发现这样的解释当然也算是针对问题的解释,因为常识解释也经历了提炼、归纳和模拟的过程。再如以信念为基础的解释(Belief-based explanation),即以某种信念为准则进行的解释。这种信念可能来自于“可信”,可能来自于“过去现象的概括”,证据是不必要的。如果证据与解释不一致,抛弃此证据,寻找与解释一致的颇证据。这也应该是针对问题的解释,比如讲流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解释这个问题,和用韦伯的观点解释其结果是相对立的,你说哪个是对?哪个是错?这是以信念为基础的解释[30]。

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有些现象和行为是没办法解释的,这就需要用对立的解释(Alternative explanation),用假设的解释(Pseudoexplanation)方法[30]。例如鄂西深山中的野人、新疆喀纳斯湖的水怪究竟存在不存在?你不能解释就否认这种现象,这本身就不科学。

再说人文地理学调查研究方法,应该有权威的方法(Mothod of authority)、理性的方法(Rationlism)、科学的方法(Scientific method)。理性方法运用纯理性来获得关于人文地理现象的有效结论,建有假设—推论—结论的分析框架;科学方法则有观察—“解释”或陈述—再观察或实验—改进或再检测“解释”的分析框架。因此,不难看出:科学方法是一种态度,是一个获取知识、思考、检验、答案的全过程,但科学方法不是唯一研究方法。最近,英国科学委员会为“科学”一词进行了重新定义:科学是以日常现象为基础,用系统的方法对知识的追求、对大自然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的理解(Nylind,Linda,2009.http://blogs.guardian.co.uk)。英国皇家学院科技史教授戴维·伊格顿认为:科学是追求,是行动,与创造新知识有关,但不是创造新知识本身。科学是一种研究,……也应包括历史研究和新闻学,因为科学是离不开人文科学的(Nylind,Linda,2009.http://blogs.guardian.co.uk)。

据此,可以认为:理想的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包含五个层面,即:多样性、包容性、系统性、层次性和概括性。

5 人文地理学研究需要不断创新

中国人文地理学处在迅速发展之中,关于人文地理研究的问题层出不穷,当然,研究方法也需要在完善过程中逐步创新。概括起来,对于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存在如下类似问题:

首先,“全盘西化”。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现在处在依赖西方国家人文地理学的路径状态,有些学者采取拿来主义,以翻译西方学者的著作为主。正如胡适1929在《中国基督教年鉴(Christian Yearbook)》[32]发表的“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一样:“中国人对于这个问题,曾有三派的主张。一是抵抗西洋文化;二是选择折衷;三是充分西化。我说抵抗西化在今日已成过去,没有人主张了。但所谓“选择折衷”的议论,看去非常有理,其实骨子里只是一种变相的保守论。所以我主张全盘的西化,一心一意地走上世界化的路”。在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上,鲁迅提出“打倒孔家店”,提倡新文化运动;胡适跟鲁迅针锋相对,走全盘西化运动。

其次,中国式的傲慢。所谓“中国式傲慢”[33],就是“中国学者的‘自说自话’”,对国外人文地理学的新概念、新观点一味排斥,致使中国人文地理学与世界人文地理学难以对话,不能接轨,甚至有些术语翻译不追求真实涵义精准,而是“望文生义”,有的更是爱好创造新名词,从相邻学科生搬硬套语汇,形成词不达意的尴尬局面。历史上,乾隆皇帝在乾隆五十八年曾经说过:“天朝无所不有,从不贵奇巧”;戊戌变法也不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后来导致中国被西方列强的蹂躏和积贫积弱的教训,对持此态度的学者不能不说有重要的启迪。

第三,走“中国式的道路”。就是所谓的新“左”派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明显,但走的是“摸着石头过河”道路,并没有运用西方现成的制度改革理论,也没有建立完整的自己改革理论体系。因此,有的学者也持此观点,认为不能再学西方,要摆脱西方(美国、欧洲)模式,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理论框架,但忽视了在认识西方、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基础走中国的人文地理学发展道路。

潘光旦早年在他回复胡适的全盘西化时提出“应该全面的现代化(Wholehearted modernization),而不是一个全盘西化(Wholesale wesrternization)”的主张。今天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借鉴这一观点应该有所裨益。我们既需要对已有人文地理学成果的概括和提升,也需要对这些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深度“挖掘”和创新过程;既要“洋为中用”,也要“不卑不亢”,更需要注重从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实践中总结,并建设中国特色的中国人文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体系。

人文地理学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研究方法,需要解放思想,摒弃唯一的科学方法论,注意在经济学价值规律、社会科学的社会公平价值观规律、景观(区域)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数量分析方法等多领域的拓展,这些可能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不断创新的根本所在。

6 结论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理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视角看,不存在没有人文地理学的地理学,也就是说,从来就不存在一个纯自然科学的地理学。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经济、社会、政治、制度、环境的转型,需要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地位的增强,中国人文地理学将进入世界地理学发展的主流。中国的人文地理学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的关怀、宽容和空间。

本文根据2008年12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办的“第四次人文地理学沙龙”发言“关于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的思考”整理,标题和内容均有较大改变和补充。

收稿日期:2009-03-18;修订日期:2009-09-04

注释:

①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地球上的一切万物均来自大地之母。……君子前往,虽然开始时迷失路途,结果还是找到主人,吉利。如往西南方,会得到朋友;如往东北方,则可能失去朋友。卜问安居,得到吉兆。《象传》说:大地地势至顺极厚而顺承天道。君子应效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来包容万物。初六:踩到薄霜,预示坚冰即将来临。六二:正直,端正,广阔是大地的特点,即使前往自己不熟悉的地方也不会有什么不利。六三:胸怀才华而不显露,则可得到称心的占卜。如果从事战争,能恪尽职守,虽然没有战绩,但也有好的结局。

标签:;  ;  ;  ;  ;  ;  ;  

转型期的中国人文地理学_地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