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清流一中 365000
创新教育是实现新课标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它能启发、诱导、激励人们去探索、开拓、发现、创造,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和特长。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教育观念,唤起创新意识
1.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用建构主义观点看数学。
数学本身也是主体建构的产物,它应该是活的、动态的、开放的、表现多维度的、并非绝对正确的数学活动的结果。这样的数学观将直接导致数学课程观和教学观的变化。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学习数学并非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做数学,即我们应让学生通过最能展现其建构知识过程的问题解决来学习数学,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做”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2.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通过“同化和顺化”的探究过程。
建构主义倡导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学习者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造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是些经过人类长期积淀和锤炼的经验,让学生快捷地懂得这些成果或者沿着一条“简洁、顺畅的道路”重复推演一下当初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条高效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例如,教师在讲授三棱锥的体积公式时,让学生通过做底面全等和高相等的三棱柱、三棱锥的模型,把装满沙的三棱锥的沙倒入三棱柱的实验,学生经过了亲自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了三棱锥的体积是三棱柱体积的1/3的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三棱锥的体积公式,熟悉了用体积割补法证明三棱锥的体积公式的思想,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自我探究的习惯,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采用“同化与顺应”的教学过程,一要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二要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前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路。
二、创设参与环境,激发创新能力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大胆地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要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1.让学生的想法闪出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有机结合的双边活动,要让学生切身感受活动中的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思维,千万不能草率地否定学生的想法,否则会埋没掉学生创新的火苗,使学生创新的欲望被夭折。
例如,在引入“经过三点的圆”一节课的课题时,拿出了一个硬纸板做成的一个破损轮子的模型,提出了如何复原的问题。通过讨论,归纳为:“把这个破损轮子所在圆的圆心如何找出来”的问题,有个平时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脱口而出“对折”,我非常惊喜,虽然铁轮子不能对折,但学生的回答正好是一种创新意识的体现,我抓住契机,一语道破,此思路可行,但操作困难,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点拨、引导和启发,顺利地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任务。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学生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中,学生的想法举不胜举,只是有些学生不敢说,怕说错出丑,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善于设问、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表露出来;另一方面要鼓励和表扬学生提出问题,包括质疑并提出与书本及老师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和不同的方法,教给学生一种质疑和想象的勇气,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进行创新的探索。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发现新的解题方法,在课堂上及时进行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要让学生铭记心中。
三、注重变式教学,深化创新意识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变式教学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完善评价标准,激励创新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事实表明,那些爱思考、有个性、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更容易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创新教育是引导不同的青少年在社会的不同方面成才,它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是创新思维的养成教育,却是受益终身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以上的做法使我的数学教学成绩取得了明显进步。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以去创造、去探索的意境,一种科学研讨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论文作者:赖宁丰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0月总第2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学生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 棱锥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过程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10月总第2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