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性分析论文_康致远

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性分析论文_康致远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1122

摘要:在经济发展快速的今天,人们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常常以破坏大自然为主要代价,其中,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造成目前生态环境治理困难的局面。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人们意识到不能靠破坏大自然来赢得经济的发展。现在,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水土流失作为生态环境破坏的一个重要体现,对整个连贯的生态环境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加强水土保持,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重要性;策略

1导言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越发重视水土保持以及生态环境治理建设工作,虽然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技术还不完善,但是随着国家的重视以及对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改进,我国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必然会与时俱进,从而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2.1防风固沙

植被增加有利于防止土地的沙化,减少沙尘天气的来源。在风尘天气严重的地区,植被可以有效减缓风速,阻碍沙尘的前进,减少沙尘天气的发生。在干旱地区种植耐寒耐旱植被,可以增加该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2.2涵养水源

在地表裸露地区加强植被的种植,使其恢复原有的地貌,可以使该地区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提升,对于防止水土流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地势的特点,修建梯田,做到因地因时发展,能够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2.3改善土壤质量

水土保持工作做好以后,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不会随着水流而流失,对于提升土壤的肥力、预防土质疏松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植被森林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

2.4改善空气质量

植物是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重要场所,植物的茎叶可以有效吸收空气中的粉尘,降低噪音。根据相关调查分析,绿色生态系统每年可以吸附的二氧化硫超过十万吨,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有着重要作用。

2.5蓄水减沙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河海湖泊等水域内的含沙量增加,降低这些水域的蓄水量,一旦发生大规模的降水,这些水域难以起到调解水流的作用,会加大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威胁人们的生存。水土保持工作做好以后,这些水域中沙土来源会减少,使得其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

3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有关标准和规范还不健全

对于目前水土流失以及自然生态系统问题,虽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也给出了一定的扶持政策,但是其涉及范围主要还是在水土保持方面,至于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尚不健全,不仅没有明确自然生态修复建设要求,也使得生态修复建设工作时常被忽略,导致生态修复建设工作上的不足降低了水土保持工作的质量,从而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使得水土保持工作事倍功半。

3.2缺乏统筹协调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应该进行统筹协调发展,必须要对受损程度、生态结构、恢复能力、周围产业结构等进行全面统筹协调分析,以制定最合理的修复方案,保证修复工作的全面性。但在实际的修复工作中,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没有对植被建设和土地结构进行全面整合,导致修复过程中出现很多浪费现象,也存在着资金的利用率低等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模式结构不合理

生态系统本身是由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共同组成的,因而生态结构才更稳定,发展更长远。但在当前的修复工作中,存在着植被单一、过程机械等问题,这些问题就不能很好地兼顾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使修复工作的效率低下。

4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治理控制策略分析

4.1制定并完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修复的相关制度

关于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的研究和制定,应在充分研究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基础上,根据水土流失原因以及生态修复方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制度,从而为水土保持以及生态环境治理建设工作指明方向和目标,保证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其次,有关部门还应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不仅是对生态环境治理建设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给予相应的薪资和福利待遇奖励,还应对工作人员在水土保持以及生态环境治理建设技术方面的有效改进给予奖励,不仅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以及岗位责任感,还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自我提升意识,并激发工作人员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和研发精神,从而全面提升水土保持以及生态环境治理建设工作水平和质量。

4.2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计划

水土保持以及生态环境治理建设工作是一个较为漫长且反复的过程,需要在工作开展之前做好相应的修复计划,并严格遵守计划中的执行步骤以及执行标准,在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计划制定过程中,应全面、深入的了解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情况以及气候等因素,并根据相关的技术工艺以及修复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建设计划,从而保障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并为之后的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3因地制宜开展修复工作

我国疆域辽阔,自然气候与植被的分布状况等都有所不同,水土流失的程度以及森林的覆盖面积等也不一样。所以,在应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时,就必须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修复方案,以及具体应该种植的植被等。同时,还应该对修复地域的风土人情,以及农耕方式等进行充分的考虑,这样才有利于修复工作的进行,最终保证修复工作的进度。

4.4合理地进行科学配置基础设施

我国的农村人口比较多,很多需要修复的生态环境之中还居住着人,他们在取暖、做饭等方面还在使用古老的燃烧木料的方法,这对环境的危害极大,如果不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改革,就不能有效地预防砍伐等问题,例如使用沼气设备等,实行退耕还林措施可以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进程。

4.5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一方面,此项工作的开展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相关部门可以聘请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的方案。另外,我国应该引先进的技术设备,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我国应该加强国内外治理生态环境的经验交流,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的步伐。另一方面,水土保持工作的项目具有复杂性、耗时长的特点,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为了能够保证水土保持工作顺利开展,国家应该为其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例如,如果某地区的水土流失是由于某工程建设引起的,那么在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所需要的资金需要由该工程建设单位承担。只有给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才能保证该工作顺利开展,才能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的快速恢复。

5结束语

综上,对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和改进,是实施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建设的基础,而加强相关技术以及理念的推广和宣传工作,是保证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建设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所以,有关部门以及科研人员应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加强对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的改进和完善,从而为我国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德文.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水土保持监测与公共服务[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6,14(06):131-136.

[2]谢登举.浅谈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7(01):6-8.

[3]姜德文.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水土保持,2017(11):3-10.

论文作者:康致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5

标签:;  ;  ;  ;  ;  ;  ;  ;  

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性分析论文_康致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