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和认识中东发展之窗--论“石油183;发展183号;挑战--21世纪的中东经济”_石油论文

观察和认识中东发展之窗--论“石油183;发展183号;挑战--21世纪的中东经济”_石油论文

观察、了解中东发展的窗口——谈《石油#183;发展#183;挑战——走向21世纪的中东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东论文,走向论文,窗口论文,石油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书刊评介

阿以之间在数十年的军事对抗后走向和谈,是中东形势发展的重大转变。这一变化给中东的和平带来希望。尽管在巩固和平方面还存在种种障碍和问题,但是,政治形势的历史性转折,毕竟为中东今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使这个地区进入了一个以争取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调的新时期。

呈献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石油·发展·挑战——走向21世纪的中东经济》是我国学者有关中东问题的一部新著。石油在经济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世人都已十分了解。它不仅对拥有石油资源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曾引发过震撼世界、导致冲突和战争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争夺财富和权利的斗争”。

中东地区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结合部,是东西方交通的要道,并拥有极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所以,在战略上的意义十分重大,历来是大国必争之地。观察中东形势,了解这一地区国家的发展问题是离不开石油的。同样,要观察、研究许多国际问题也离不开中东的石油问题。《石油·发展·挑战》一书的宗旨,正如作者所说,在于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和分析,帮助我国读者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中东石油的世界地位、中东石油工业的兴起与现状及其对中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作用和影响,以及中东产油国同我国的密切往来,以增进双方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合作。本书的作者是多年从事中东问题研究的专家和青年研究人员。他们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对中东石油问题的方方面面做了全面、详尽的分析。全书共分十章,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中东石油历史的发展;(2)中东石油工业与经济多样化发展的进程、现状和问题;(3)我国同中东国家的经贸关系, 特别是在石油领域合作的现状与前景。读后确实感到作者对所论及的主题做了清晰、全面的分析与阐述,得益甚多,现仅做几点简要评介。

1.中东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极其丰富。在石油的带动下,中东产油国的经济近20年有了较大的发展。作者以一章的篇幅详细地介绍了中东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的规模,及其勘探与开发。

中东石油开发始于20世纪初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入大发展时期,勘探开发范围迅速扩大到整个地区。1940年,这一地区(包括伊朗、伊拉克和整个阿拉伯半岛)石油产量不到世界石油产量的5%,到60 年代中东已成为世界主要的产油区。但是,连续大量开采,石油资源可开采的年限,明显下降,引起中东产油国的深切关注。作者指出,为扭转中东石油可采年限下降的局面,中东产油国采取了积极对策,促进石油资源的勘探,并产生明显效果。80年代, 全球石油探明储量净增加482亿桶,其中仅海湾5个主要产油国就占净增加额的84%。 中东各国石油探明储量的平均可采年限在1992年已达到93年以上。这些变化表明,中东国家将有可能在90年代后期乃至21世纪初期的世界原油供应中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因此,阿拉伯石油生产国正在逐步夺回其一度失去的世界市场份额。有关专家预计,在未来数年中,阿拉伯产油国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将保持稳定。到2000年之后,其占有份额将开始增加。

中东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1993年,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达48.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35%。一些地质学家认为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是偏于保守的,而且新的勘探正使这一地区天然气储量不断增加,并足以说明其潜力是巨大的。

为减少经济受油价涨落的影响,以及全世界对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使天然气作为石油和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替代能源的意义日益突出,导致对天然气能源需求增加。中东国家在继续发展石油工业的同时将重点转向发展天然气。一些阿拉伯国家计划对发展天然气投入巨额资金以提高天然气产量和出口能力。因此,从70年代开始,中东天然气的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仅1980~1985年,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伊拉克、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等国为兴建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天然气处理和石化项目的投资就多达404亿美元。进入90 年代这一趋势继续加强,例如,阿曼将耗资80亿美元,兴建一座年产600万吨天然气液化厂, 计划2000年投产;卡塔尔正在其北方油田兴建两座耗资数十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厂,年产量均为500万吨;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伊朗等国也都制定了扩大本国天然气生产能力的计划。由于阿拉伯国家持续的努力,其天然气出口量自1980年以来增幅已超过100%,1994年达到440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出口量的13.4%。〔1〕

70年代收回石油权益斗争的胜利,为中东国家依据本国利益发展石油加工工业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中东地区,主要是海湾国家已建立了规模大、 技术先进, 包括石油采掘、 炼油和加工的石油工业。 到1988年,20个中东国家共拥有52座炼油厂。1991年,中东的原油加工能力已达3.3亿吨。中东产油国还逐步建设了自己的石油运输设施, 运送原油、天然气、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主要的运输方式是输油管和海运。现在已拥有十大输油管系统,其中五个是跨国输油管系统。目前,油管年运输能力已达5.5亿吨。90年代, 世界市场对中东原油的需求增长,促进了中东主要石油输出国扩建石油基础设施,其中包括一些大型输油管工程,如沙特阿拉伯耗资8亿美元的“石油热线”,扩建工程, 把全国油管运输能力由每天320万桶提高到每天500万桶。伊朗一方面大力铺设油品管道系统,改变大部分燃料依靠油罐车运送的局面;另一方面,正在实施大规模的出口原油管道系统建设。海湾阿拉伯国家也正在制定新的能源开发计划,准备建立一个天然气供应网,争取在实现该地区使用更“洁净”能源的同时,扩大出口。拟议中的管道网包括几条管道,其中主要的一条是卡塔尔-巴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另一条从阿曼到阿联酋的迪拜。

随着中东产油国陆续收回石油权益,石油收入逐渐丰裕,石油海上运输设施发展也较快。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组建了阿拉伯海上石油运输公司。截至1991年底,中东各国油船总吨位已增至1353 万吨。 进入90年代,中东主要产油国的石油海运业仍保持积极的发展势头。

2.巨大的石油财富成为促进中东产油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书以多章的篇幅介绍了在石油资金的带动下,产油国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计划的实施情况。

除了石油及石油化学工业获得快速发展以外,中东国家的制造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制造业以轻工业,如纺织、食品工业所占的比重大。70年代由于建筑工程数量激增,对建筑材料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建筑材料工业,特别是水泥生产有了较快发展。70年代后,一些国家先后建立了钢铁、炼铜、炼铝企业。

土耳其、伊朗、埃及等国制造业发展较早。70年代以后,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依靠巨额的石油美元,采取各种优惠政策,促进制造业迅速发展。雄厚的资金为发展资金密集型的产业提供了可能。这些国家根据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先建立了冶金、发电、海水淡化、建筑材料、汽车装配和船舶修造等投资大、能耗高的基础产业。

由于各国经济水平不一,制造业在中东各国工业中所占比重也有差异。根据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的数字,1993年制造业在土耳其国内生产总值中占19%,埃及为16%,约旦为15%,伊朗为14%。盛产石油的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的非石油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更低,例如,沙特阿拉伯为9%,科威特为9%,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为8%。

一个完善和有效的金融体系可以为现代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如动员积累和分配信贷等。金融服务可以使商品和劳务贸易及借款和贷款的成本降低,风险减少。所以,金融对促进投资来说是关键性的,因而对经济增长来说也是关键性的。

1973年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使中东产油国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盈余,积累了数额相当大的美元资金。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道,截至1980年底,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就拥有欧佩克石油美元总额的80%。为适应管理和利用这部分美元资金的需要,中东国家银行和金融体系发展迅速,金融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迅速崛起。在这一地区出现了政府建立并直接经办的银行、官商合营的商业银行、阿拉伯国家合营的银行和具有商业银行性质的投资公司,以及同西方国家合营的国际银行,组成一个遍及整个中东地区的金融网。这不仅促进了中东各国的经济发展,而且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活动,成为国际金融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主要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和卡塔尔等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的商业银行比较发达。

中东金融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在海湾地区出现了一些新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一方面反映了黎巴嫩的贝鲁特由于长期战乱破坏导致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衰落,同时,也是适应海湾国家因经营石油出口而带来巨额美元资金扩大对外融资的需要而出现的。目前,科威特和巴林的麦纳麦是两大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巴林政府由于本国石油资源有限,而地理位置适中,便着重发展金融业。由于它地理位置优越,又具有十分发达的交通和通讯设施,现已成为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之一。

在中东的金融业中还应提及的是,本地区建立的一些重要援外金融机构,如科威特阿拉伯经济发展组织、阿拉伯经济和社会发展基金组织、阿拉伯非洲经济发展银行等。这些机构在经营阿拉伯国家的美元资金方面,在对发展中国家融资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使产油国迅速富裕起来。巨额的石油收入为产油国政府改善社会生活设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促进了社会进步。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社会发展计划,发展教育、提供免费医疗保险、改善住房、交通、通讯设施,以及实行名目繁多的社会津贴,如对进口食品提供大量补贴、低房租、向特殊居民群体提供福利和社会保障,等等。其福利水平之高,在世界各国也属少见。

中东国家重视发展教育,兴办各类学校,使得原来教育事业落后的国家,特别是海湾诸国的教育状况根本改观:普及了基础教育,建立了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各国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逐步增加,而且教育投入水平在世界各类国家中“居于前列”。海湾产油国由于拥有巨额的石油资金,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条件,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几乎实行全面的“免费教育”,而且学生还可以向政府领取一定的补助。派出国外留学的学生“一切花费由政府负担,并享有优厚的生活津贴”。

医疗问题不仅在欠发达国家,而且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也是居民面临的一大问题。海湾产油国为本国居民提供了免费医疗。这些国家一方面致力于改善本国的医疗卫生条件,政府投资兴建设备先进的医院。同时,为本国居民在必要时享受免费出国治病提供方便。其他中东地区国家的医疗事业虽然也取得进展,但条件就远不如这些富有的海湾产油国了。另外,在住房和其他社会福利方面,这些国家都为居民提供了优厚的条件,使得本国居民在近一二十年内的生活较之石油繁荣之前有了很大变化。作者在介绍了这些令世人瞩目的变化之后,非常正确地指出了这种高福利政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过分优裕的福利措施使有些人逐渐养成了好逸恶劳的坏习气”,“人们的惰性和对政府的依赖心理比较严重”。同时,高福利政策必然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这些问题在实行高福利政策的国家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海湾产油国实行高福利的基础是其巨额的石油收入。这个基础是不牢固的,姑且不论石油是一种非再生资源,不可能永远为资源拥有国提供可靠的财源,即使油价波动也可以造成石油收入下降,以致大幅度减少,从而影响国家财政状况,进而影响政府福利政策的实施,并造成社会不稳。实际上,80年代后期,由于石油收入相对减少,国家预算减缩,难以维持庞大的医疗费用,海湾国家开始对免费医疗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逐步向收费医疗方向发展,并允许外国保险公司进入这一地区开展医疗保险业务。这些改革措施对于建立一种适合本地区条件的社会保险制度,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3.石油财富虽然使产油国出现“繁荣”,面貌改观,但是,单一的石油经济是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的,民族经济的振兴和繁荣也难以真正实现。因此,积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以石油工业为支柱,促进经济多样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从本书作者对中东经济现状所做的全面论述中,自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长期以来,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但是,随着环境、资源和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GNP或GDP这类传统经济指标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中东产油国,特别是一些海湾阿拉伯国家虽然人均GNP指标很高, 但并不说明其经济已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把经济全部建立在石油基础上,是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并推动经济的结构性转变的。

中东国家农业落后,食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这从一个侧面明显地说明现在的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并制约了经济的协调发展。由于自然条件,特别是受水资源的限制,60~70年代,中东国家不同程度地普遍忽视农业生产,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除个别国家外,都很小。1991年,中东和北非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只占14%。

尽管过去数十年中东地区的农业生产取得一定的进步,特别是原来农业生产落后的海湾国家,由于利用石油资金大力对农业投资,使农业生产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中东国家的农业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目前,农产品产量远不能满足需要,食品大量仰赖进口,使现在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差一年达100亿美元。 据阿拉伯农业发展组织和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阿拉伯联盟22国在1985年至1993年期间,农产品进出口累计逆差为880亿美元。〔3〕1994年关贸总协定达成的农产品自由贸易协议的实施将使世界农产品的总供应量下降,而农产品价格将上涨。这将给中东国家,尤其是大量进口食品的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带来新的冲击。因此,进行经济调整势在必行,特别是由于油价下跌和1991年海湾战争给阿拉伯产油国带来的经济损失,使一些国家相继出现财政赤字,经济困难,因而调整更感迫切。在这一点上,阿拉伯国家已取得共识。许多阿拉伯国家已经开始调整经济政策,重视并利用石油出口带来的巨额资金,大力推动非石油工业的建设,扩大开垦荒地,加强农业。这些调整措施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例如,海湾阿拉伯国家在1991~1994年,非石油部门(主要生产轻工业品)产值增长近34%。〔4〕

石油对中东经济前景有怎样的影响呢?作者指出,无论是产油国或是非产油国的经济状况都将与石油生产、出口状况密切关联。产油国对石油出口收入的直接依赖程度很深。80年代后期,石油收入通常占这些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25%~50%、政府财政收入的60%~90%,因此,石油价格以及出口量的波动对这些国家经济的兴衰有着直接而显著的影响,而非产油国与产油国给予的援助、侨汇、过境费和资金输出等有关,同样受到这种波动的影响。作者在分析未来国际石油市场的走向时认为,从供求关系方面看,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市场对石油需求将呈上升趋势,而欧佩克、特别是作为其主要成员的中东产油国仍将是国际石油市场的主要供应者。但是,作者指出,未来油价变动的趋势则不那么明朗,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在分析了多种影响油价的因素后,作者认为90年代的油价有可能稳定在每桶13~21美元,但波动起伏难以避免,基于对国际石油市场形势的分析,作者对中东经济前景作了如下估计:90年代中、后期,预计中东石油出口量会有较大幅度增长,而油价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这两个因素的组合意味着中东主要石油输出国的石油出口收入总体上可能上升趋势。这个估计,对于中东经济未来的发展有利的。中东国家若能利用这一时机,认真进行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多样化,则可为今后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中东经济较好的前景也为扩大我国同中东国家、特别是与产油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商品贸易、劳务合作、双向投资和金融合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逐步实施,双方经贸合作的范围将更广阔。特别是能源工业将列为“九五”计划发展重点之一,开拓中国与中东在石油领域多种形式的合作,潜力很大,这将有力地推进双边合作关系不断发展。《石油·发展·挑战——走向21世纪的中东经济》对这一地区所做的全面介绍与论述必将加深人们对中东地区的了解,为促进我国同中东地区的经贸关系做出积极有益的贡献。

注释:

〔1〕〔美〕丹尼尔·耶舍:《石油·金钱·权力》, 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402页。

〔2〕《国际商报》,1995年3月30日。

〔3〕《经济日报》,1995年3月17日。

〔4〕《国际商报》,1995年2月8日。

标签:;  ;  ;  ;  ;  ;  ;  ;  ;  ;  

观察和认识中东发展之窗--论“石油183;发展183号;挑战--21世纪的中东经济”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