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诗歌内容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语文论文,课程标准论文,诗歌论文,中美两国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麻省(即马萨诸塞州)的语言艺术学科课程标准(Massachusetts English Language Arts Curriculum Framework)(以下简称“麻省语文课标”)和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我国语文课标”)中,都有关于诗歌教学的课程标准的表述。笔者选取小学阶段(1—6年级)的诗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国对于同一文学体裁,有哪些不同的教学要求及其形成原因,以期从中获得某些借鉴和启示。 麻省语文课标主要包括语言部分、阅读和文学部分、写作部分和媒体教学四部分。本文所要论及的诗歌课程标准,隶属于阅读和文学课程标准,旨在使学生能够识别、分析、把握诗歌的主题、结构和要素,能从文本中找出支持自身理解的依据,并有助于学生欣赏其他文学类型。下文将具体介绍此课标小学部分的内容,并将其与我国语文课标的相关部分进行比较。 在美国麻省的诗歌课程标准中,每个学段后都附有样例,用以说明这些标准在课堂情境下如何实施。此外还选录了一些课例,用以说明怎样把这些具体的学习标准整合成课堂学习单元目标。 一、两国课程标准的共同点 麻省语文课标的研制目的,是通过有效地开发语文课程,期望所有学生成为有效的语言使用者,能够获得学业上的成功,追求更高的教育目标,理解本国的文化并对其作出自己的贡献,能够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的目标和兴趣。这与我国语文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有相似之处。 具体到诗歌部分,两国课标的共同之处如下: 1.诗歌教学与文学教学价值追求的一致性 诗歌作为一种文体形式,有其独特之处。两诗歌课程标准,始终贯穿着文学教学的目标和价值追求,强调诗歌和语文学科中的其他文学体裁之间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支持的。可见,我国和麻省的课程标准在这点上的认识是一致的。 2.课标内容同样体现出层级性 遵循诗歌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两国语文课标的内容同样体现出层级性。在我国语文课标中,要求学生背诵的优秀古诗文的数量和难度在逐年增加;麻省语文课标中诗歌部分,从“辨认有规律出现的节拍、词语中相似的发音”,到“辨认韵律、节奏和意象”,再到“体会、分析诗歌要素是如何体现诗歌特征的”,层级性很明显,要求也随年级升高而逐渐增高,符合语言学习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二、两国课程标准的差异 中美两国的教育状况存在很大差异,美国中小学教育主要是由各州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政府管理,核心学科的学术标准由各州负责编写。此外,两国课程标准出台的背景也不尽相同,两国课标必然会存在差异。 1.关于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 麻省诗歌课程标准,通过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体现出较强的可操作性。麻省教育工作者认为:“优秀的英语语言艺术学科课程,应教会学生必要的策略,以获取学业知识,完成学业目标,学会独立学习。学生需要通过有意识练习,以及在日益复杂多样化的情景中发展、应用多种学习策略。”例如,在5—6年级的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体会、分析用于表现诗歌含义的声音效果、比喻性语言、文字格式等”。从三个角度提出学习策略,即从“头韵、拟声词、韵律”等要素理解诗歌的“声音效果”;从“拟人化、暗喻、明喻、夸张”等要素理解诗歌的“比喻性语言”;从“大写字母、诗句长短”理解诗歌的“文字格式”。把概念性强的东西,以操作性非常强的形式具体提出,标准后常伴有样例和课例,用以说明这些标准在课堂情境下如何实施。 在我国语文课标的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只提出“诵读、感悟和积累”等要求,具体怎么做并未具体表述。例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该如何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表述比较模糊。 相比之下,麻省的课程标准指导具体,操作性强,可以避免学生长时间无意义的摸索与感悟,也避免了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式的教学。而我国语文课标,为教师和学生留有了更多个性化教和学的空间。 2.关于课程标准目标的层级性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所以应该从各个学段上,明显地看出课标中各阶段目标要求的差异[3],看到在同一教学内容上的不同要求。两国课程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目标的层级性,但有一些差异。 例如,麻省诗歌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在三个不同年级教“意象”概念的例子。 三年级时,教师要求学生能找出诗歌中生动形象、能够构成画面的词语,然后朗读、讨论这样的词语,练习写小诗。 七年级时,教师带领学生找出诗歌文本中环境描写所运用的意象词语,如“汩汩的流水声、有回音的隧道”等,让学生把这些意象和人的一种或者多种感觉对应起来,去分析文本中其他部分的环境描写特点,并运用所学独立写文章。 十年级时,引入“意象模式”这一概念。在学习莎士比亚的戏剧《理查德二世》时,首先要求学生找出诗歌形式的剧本中多个反复出现的意象,比如“太阳”,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和“太阳”联系的是“光亮、高度和力量”,在该戏剧中,这些是指理查德二世这位君权神授的国王。其次要求“学生独立写一篇文章,探索解释某一形象模式,将之和剧中重要主题联系起来”。这样,教学的层级性非常明显。 在我国语文课标中,层次性主要体现在背诵诗文数量上的增加。而对于诗歌情感的体验方面的要求,则层级性不明显,差异性比较模糊。 3.关于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我国诗歌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整体感知、领悟、体验和背诵,学生主要以吸收、内化诗歌知识为主。麻省诗歌课程标准中附有一些课例,这些课例注重发展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鼓励学生运用诗歌技巧、修辞和已有样式特点来写诗,并提供相应的修改方法指导。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创作诗歌。 这种不同,主要是由于两国语言特点不同所致。我国的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具有音乐性;结构严谨工整,具有整体性。读来音调和谐、押韵,朗朗上口,很适合儿童诵读。所以,我国的诗歌学习强调对古诗的整体感知、体悟和背诵。虽然古诗语言不同于现代语言,儿童不一定字字都懂,但通过多背诵好诗,学生会逐渐感觉到语言之美,感觉到书有念头、有学头,从而培养他们爱本国语言的情感,促进他们的求知欲望,增长他们的思考与想象的能力。[4]在上述方面,英语不如汉语有优势。笔者认为,结合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诗歌教学的优势,借鉴麻省语文课标重视诗歌创作的特点,对丰富我们的语文教育内容非常有意义。
标签:诗歌论文; 课程标准论文; 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