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强[1]2014年在《后路单节段与短节段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后路单节段与短节段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为选择手术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的分析了30例进行后路单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病例资料,每组15例,分别测量手术前后X线片的观察指标,比较骨折椎体高度,椎体前缘压缩矫正率,节段后凸Cobb’S角矫正率、以及疼痛的评分(VAS)。利用统计学方法对随访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处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短节段和单节段病例均得到6个月随访,随访中发现共有5例出现骨折椎体高度轻度丢失(其中单节段组3例,短节段组2例),3例出现后凸Cobb’S角轻度增大(其中单节段组2例,短节段组1例),未发现内固定失败,断钉。术后一周及术后6个月随访中发现两组内固定方式椎体前缘压缩矫正率和后凸Cobb’S角矫正率较术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椎体前缘压缩矫正率和后凸Cobb’S角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比较,短节段内固定组不论时间还是失血量均大于单节段内固定组,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术前对于疼痛评分无统计学意义,同样在术后及随访时疼痛评分(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内相比较手术前后疼痛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路单节段与短节段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在矫正后凸畸形,恢复伤椎椎体高度,改善腰部疼痛方面有一定的疗效,虽然单节段组在失血量和切口长度等方面优于短节段组,手术费用均较少,但从术后及远期效果来看,短节段组对于后凸Cobb’S角的恢复和伤椎椎体高度的恢复要优于单节段组。两种方法均能治疗胸腰椎骨折,各有优缺点,只要掌握好适应症,均能获得良好的结果。
徐强[2]2018年在《过度前凸复位技术及伤椎置钉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上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short-segment pedicle screw fixation,SSPF)联合过度前凸复位技术在治疗胸腰椎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short-segment pedicle screw fixation,骨折上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4年6月,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并符合选择标准的4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有无采用过度前凸复位技术,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21例采用过度前凸复位技术,对照组23例正常复位或复位后残留部分后凸。入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且随访时间≥18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一周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相对高度、伤椎矢状面后凸Cobb角,并计算其复位丢失率。在背部疼痛评估上,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年龄、性别、伤椎节段、随访时间、脊柱载荷评分(Load-Sharing classification score,LSC)等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相对高度、伤椎矢状面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一周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矢状面后凸Cobb角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后凸程度试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一周试验组及对照组的矢状面后凸Cobb角分别为(-6.33±2.82)° 和(5.30±4.31)°;末次随访时两者分别为(-2.57±3.9)°、(9.91±6.85)°。而在伤椎前缘相对高度上,术后一周及末次随访两者均无明显差异(P>0.05)。同样,在复位丢失率上,两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患者的背部疼痛症状上,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一周时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末次随访时,试验组背痛VAS评分小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为(1.38±0.86)和(2.22±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均无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结论:适当过度前凸复位技术联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减少术后迟发性后凸畸形的发生,有效避免术后慢性背痛等并发症。其更符合正常的生物力线传导,理论上可以降低内固定失败的风险,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选择之一。目的:比较经伤椎置钉与不置钉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上的临床疗效差异,并评估伤椎置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48例,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18-59岁,平均45.6±10.4岁;根据术中有无经伤椎椎弓根置入螺钉,将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22例,采用双侧伤椎置钉;对照组26例,仅用常规跨伤椎短节段固定,不采用伤椎置钉。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症状等各项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7.4±4.3月。随访期内试验组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对照组1例患者出现椎弓根螺钉断裂。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伤椎节段、LSC评分、随访时间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受伤椎体前缘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一周时的矢状面后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试验组患者的矢状面后凸Cobb角及其复位丢失Cobb角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矢状面后凸Cobb角分别为(2.5±3.9)°和(5.9±4.7)°。试验组及对照组的复位丢失Cobb角度分别为(1.1±3.4)°、(4.3±2.8)°。在背部疼痛评估上,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一周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伤椎置钉联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上可以明显降低中远期的复位丢失角度,减少迟发性后凸畸形发生几率。且手术操作安全可靠,术中及术后均无医源性损伤发生,随访显示其可获得满意的影像学结果及临床疗效,是治疗胸腰椎的骨折的良好方法。
许财元[3]2016年在《经伤椎与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与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术后短期及远期临床疗效。对胸腰椎骨折的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伤椎与跨伤椎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应用meta分析方法做一综合评价,为临床的手术选择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根据研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回顾性分析从2010年1月到2014年3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骨科治疗的53例符合条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经伤椎组(21例)和跨伤椎组(32例)。对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术前临床资料以及手术时间、内固定术中出血量,术后及随访阶段的矢状面后凸Cobb角、骨折椎椎体前缘压缩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Frankel分级)及VAS评分,如实记录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第二部分通过对国内外主要数据库进行系统检索。详细阅读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数据,对胸腰椎骨折的短节段椎弓根跟螺钉内固定经伤椎与跨伤椎术式的临床疗效做meta分析评价。结果:1.53例患者获得了12个月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18.4(12-24)月。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损伤节段、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评分、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在术后骨折椎椎体压缩度和矢状面Cobb角等方面较术前均有显着改善,末次随访中,经伤椎组在椎体压缩程度及矢状面Cobb角矫正度丢失程度方面均优于跨伤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最终有1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包括3篇随机对照(RCT)试验,8篇观察性研究,共计626例,其中经伤椎组316例,跨伤椎组310例。纳入的3篇随机对照试验均为高质量文献,8篇观察性研究1篇为低质量,7篇为高质量。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伤椎与跨伤椎内固定在术前Cobb角、术前椎体前缘压缩度等方面都没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脊柱后凸Cobb角在术后及术后随访中,经伤椎内固定优于跨伤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周,术后1年随访的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方面也存在这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经伤椎内固定优于经跨椎组;长期随访内固定失败率方面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经伤椎组发生内固定失败少于跨伤椎组。结论:1.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术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减少了脊柱内固定的固定节段,避免了严重的邻椎退变等并发症。2.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术可以直接对受损移位的伤椎进行复位,重建正常的椎体高度,矫正脊柱的后凸畸形。并在随访中降低了脊柱Cobb角矫正度,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程度较大丢失等远期并发症。3.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术与跨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相比能显着降低内固定的失败率的发生,是目前胸腰椎骨折治疗的理想手术方法之一。
余旭辉, 张雪珍, 林晓蓬[4]2011年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30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和分析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2008年10月~2010年12月,对我院骨科收治的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前神经功能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3例,C级6例,D级5例,E级11例。影像学测量伤椎楔变指数(IVW)和后凸Cobb角。结果:30例均获随访,时间4~36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1例,C级4例,D级6例,E级17例。术后及末次随访IVW为(0.94±0.05)、(0.88±0.05),与术前IVW(0.63±0.0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3、4.17,均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Cobb角(°)为(6.37±0.89),(7.02±0.93),与术前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6、6.52,均P<0.05);所有病例减压彻底,脱位复位良好,后凸畸形得以矫正。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固定牢固,临床疗效满意,脊柱融合率高。
刘金鑫[5]2016年在《长节段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腰椎骨折疗效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下腰椎骨折大约仅占全部脊柱骨折的1%[1],但下腰椎的解剖和生物力学特点与脊柱胸腰段有很大不同。目前对于下腰椎骨折的治疗,尚缺乏一致的标准,对于应当采用长节段还是短节段内固定仍然存在争议。有些文献[1-6]认为,应尽量采用短节段内固定,以避免影响脊柱活动度、减少术后下腰痛以及内固定折断等并发症的发生。但另一些研究者则指出,短节段内固定难以提供足够的强度,特别是脊柱多节段骨折或不稳定的下腰椎骨折时,短节段内固定的失败率较高,而这时长节段内固定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9-11]。目前,尚缺乏下腰椎骨折长节段和短节段固定的比较研究。本研究通过对后入路短节段和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骨折临床疗效的比较,希望能够为下腰椎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5例下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8例;采用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患者10例,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患者15例,分为长节段内固定组和短节段内固定组。以矢状位cobb’s角度、椎体前缘压缩度、矢状位指数(Sagittal Index)、手术时间、ASIA(American Spine Injury Association)神经功能分级、LBOS(Low Back Outcome Score)评分作为临床疗效的评价指标,对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均得到良好纠正。两组患者之间比较,术前矢状位指数和椎体前缘压缩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矢状位指数和椎体前缘压缩度之间也无统计学差异,而末次随访时两组之间椎体前缘压缩度、矢状位指数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比术后当时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矢状位cobb’s角度,长节段内固定组和短节段内固定组均未出现矫正角度丢失大于或等于10°的患者,但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矢状位cobb’s角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长节段内固定组有1例患者出现内固定断裂,短节段内固定组未出现内固定断裂的情况。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长节段内固定组需要更长的手术时间。神经功能方面,两组之间比较,术前及随访时的ASIA分级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各自组内术前与术后ASIA分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BOS评分方面,虽然在长节段固定组中听到了更多关于腰背部酸痛和活动受限的抱怨,但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LBOS评分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与短节段内固定相比,后入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以更好的维持伤椎的高度、矢状位指数和矢状位cobb’s角度,具有更好的疗效。2.后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应用于下腰椎单纯压缩骨折和爆裂骨折也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3.与短节段内固定相比,长节段内固定需要更长的手术时间。4.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方面的作用没有统计学差异。
黄梅军, 唐扬伟, 邓思然, 梁志建, 黎全猛[6]2013年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2012年12月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的26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伤椎楔变指数、后凸Cobb角及椎管内占位情况。结果 262例患者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后,神经功能、椎体高度、Cobb角及椎管内占位情况均较手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显着,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马俊, 王骞, 李建华, 黄波, 于涛[7]2016年在《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段AO分型A2~B3型新鲜骨折》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分析短节段经椎弓根固定在胸腰段AO分型A2~B3型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完成随访的42例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治疗的新鲜胸腰段骨折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手术后均完整随访,时间12~36月,平均18月。手术时间60~90min,平均为75min。术后除1例Frankel分级C级、2例Frankel分级D级的神经功能没有改善外,余39例(92.8%)有至少一级以上的改善;术后椎体高度基本恢复正常(术前压缩平均58.4%,术后平均4.1%,随访时平均丢失2.8%);术后后凸角度基本纠正(术前平均31.5°,术后平均3.6°,并在随访时维持在平均丢失4.3°)。结论 AO分型中A2~B3型有适应症的新鲜胸腰段骨折采用单纯经后方入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姚贤华[8]2017年在《后路长节段与短节段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对比》文中提出目的比较后路长节段与短节段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内固定节段长短不同,将6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长节段组(伤椎相邻上、下各2个椎体)35例和短节段组(伤椎相邻上、下1个椎体)34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观察手术前后椎体前缘压缩度、Cobb角的变化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短节段组比较,长节段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加,手术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长节段组椎体前缘压缩度、Cobb角均较短节段组明显改善(P<0.01),且椎体前缘矫正丢失度及Cobb角矫正丢失度较短节段组明显减少(P<0.01)。两组术后Fran-kel分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虽劣于短节段固定,但在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刘昌文[9]2004年在《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评价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各种类型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300例各种类型胸腰椎骨折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45例,平均年龄(36±10)岁;女性55例,平均年龄(35±13)岁。骨折类型按照Denis分类包括屈曲压缩型30例;爆裂型骨折163例;骨折脱位型85例;Change骨折22例。致伤因素:高处坠落伤128例;压砸伤101例:交通事故伤62例;绞伤1例;撞伤1例;摔伤4例;挤压伤3例。单节段骨折263例,双节段骨折32例,叁节段骨折5例。涉及到的骨折节段包括从T3~L5,其中胸腰段(T11-L2)骨折占全部的84%。采用椎弓根固定技术包括:Dick41例;Steffee41例;AF184例;RF5例;Hoist15例;Uss6例;AIUR4例;TSRH2例;Tenor1例; 协和钢板1例。椎弓根定位技术:充分暴露固定节段两侧椎体的横突及上、下关节突后,采用下列方法定位:①Weinstein 法:以横突中轴与上关节突外缘交点为进钉点;②人字嵴法:以上关节突基底、横突及椎板外侧缘的交汇点为进针点。无论采用那种方法定位,术中均“C”型臂X线机在打导针后与置入椎弓根螺钉后检查位置是否正确。结果:本组300例病人尚无随访资料,故只能对近期疗效作一分析。术后早期神经恢复情况:300例患者无神经损伤加重的情况发生。78例术前Frankel分级为A级的患者术后1周68例无恢复。248例有神经损伤的病人术后1周平均神经恢复0.4级。椎体复位情况:300例病人除19例复位欠满意外,其他皆达到解剖复位或近于解剖复位,复位满意度为93.7%。本组发生各种并发症25例,其中术中并发症15例,包括硬脊膜撕裂7例,发生率为2.3%,椎弓根钉位置不当8例,发生率为2.7%。术后并发症10例,包括感染2例,发生率为0.6%,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为0.3%,神经根刺激症状6例,发生率为2%,死亡1例,发生率为0.3%。
陈健华[10]2017年在《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术中伤椎置钉与否对疗效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中,经伤椎置钉与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自2010-03-2014-03,共收治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72例,最终65例纳入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伤椎置钉与否,分为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组(A组,伤椎不置钉)33例,与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组(B组,伤椎置钉)32例。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24个月以上,对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和矫正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1)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A组术后发生切口浅表感染1例,内固定断裂1例,螺钉穿透骨皮质1例,总发生率为9.09%;B组发生切口感染1例,螺钉穿透骨皮质1例,无内固定断裂者,总发生率为6.25%。两组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后即刻的伤椎高度及Cobb角矫正情况较为相近,无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但术后24个月,B组的Cobb角和伤椎高度的矫正丢失率均显着低于A组(P<0.05)。结论在短节段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时,无论是否经伤椎置钉,其围手术期指标与术后即刻的临床矫正效果相似,但随着术后时间的推移,经伤椎置钉在减少术后矫正度丢失方面有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1]. 后路单节段与短节段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D]. 吕强. 宁夏医科大学. 2014
[2]. 过度前凸复位技术及伤椎置钉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上的临床疗效分析[D]. 徐强. 南京医科大学. 2018
[3]. 经伤椎与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的研究[D]. 许财元. 天津医科大学. 2016
[4].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30例[J]. 余旭辉, 张雪珍, 林晓蓬. 中国医药导报. 2011
[5]. 长节段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腰椎骨折疗效的比较研究[D]. 刘金鑫. 吉林大学. 2016
[6].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分析[J]. 黄梅军, 唐扬伟, 邓思然, 梁志建, 黎全猛. 中国医药科学. 2013
[7]. 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段AO分型A2~B3型新鲜骨折[J]. 马俊, 王骞, 李建华, 黄波, 于涛.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6
[8]. 后路长节段与短节段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对比[J]. 姚贤华.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7
[9]. 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评价[D]. 刘昌文. 山西医科大学. 2004
[10]. 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术中伤椎置钉与否对疗效的影响[J]. 陈健华. 颈腰痛杂志.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