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改革亟待二转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阅读教学改革亟待二转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阅读教学的变革亟待二次转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阅读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教育世界中,如何寻找语文教学的本真,回归自己的家园,是广大语文教师一直孜孜追寻的。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改革亟待实现二次转身,破茧成蝶,实现正能量。

一、从“教课文”向“教语文”转身

长期以来,我们总以为“教语文”就是“教课文”,课文写了什么,我们就教什么。阅读教学内容囿于课文的思想内容,而未能从课文中发现具有核心教学价值的语文内容,着眼于语言的表达形式,着力于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的阅读教学效率过低,导致学生语文能力低下。

阅读教学必须从教课文向教语文转身,利用课文这一载体,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还要从领会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阐述内容、表达情感的而得言,追求言意兼得。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文本的秘密就是言语的表现形式,它蕴藏在内容之中,是隐性的,看不见的。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揭开文本的秘密,让学生感受这一秘密的魅力,熏陶情感,学习方法,发展能力。

如何跳出课文教语文呢?

1.品味语言

文本中的一些语言凝聚着情感、意蕴,具有生命力,应引导学生进行咬文嚼字,品味、玩索语言文字背后的味道,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表达能力。

文本中的修辞化语言、陌生语言、重复的语言、看似多余的语言等都是作者匠心独运的锤炼,值得玩味,应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质地、情味、分寸和美感。

苏教版第12册课文《半截蜡烛》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讨论“娇声”一词有什么妙用?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发现这一词真是妙不可言:首先“娇声”一词符合小女孩的特点,让德军不会对杰奎琳所说的话产生怀疑;其次“娇声”一词勾起了德军对自己女儿的思念,使他动了恻隐之心,满足了杰奎琳提出的要求,为成功实施计划奠定了基础。

2.学习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文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而学生学到方法则终身受益,能获得以一当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阅读教学中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学习方法:

一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①文章的整体构架方式(总分总、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情感变化等);②段式结构安排(总分、并列、因果、承接等);③语言风格(修辞化、长短句结合等);④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反衬、烘托等);⑤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

二是学习并掌握阅读方法:①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②如何体会关键词句的意思及表达效果;③怎样概括段意、课文主要内容、事物特点;④如何提取有效信息;⑤如何整合信息对一些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⑥如何对课文的人物、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等。

在执教苏教版第12册《山谷中的谜底》一文结尾时,“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我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①联系上下文法。(雪松学会了弯曲,赢得生机)

②举例说明法。(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东山再起,灭掉吴国)

③用名句解释法。(大丈夫能屈能伸退一步海阔天空)

④自己写感悟。(完成填空“有时弯曲不是________,而是________。)

这样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的是方法,增长的是能力。

3.培养能力

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阅读教学的应然追求。

而语言文字的运用在阅读教学中就是听说读写的活动,所以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更多的是要思考如何利用这篇课文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唯有这样的思考,教学方能从文本解读型向语言学习型转身。

比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说的训练:讲故事、复述、辩论、变化角度转述等,这些方式能激发学生向课文提取有效信息,调动语言的积累,提高说话能力。

而写是最直接的语言运用,是大脑整理、总结、归纳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内化吸收的过程。而目前阅读教学课堂很少有当堂写的训练。光说不写,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阅读教学要加强读写结合的练习。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苏教版第8册《九色鹿》一文时,充分利用文本“人物形象鲜明,情感丰富”等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

①说一说:评价人物,感知形象。你喜欢九色鹿吗?你喜欢调达吗?结合课文的内容说出理由。

②读一读:想象朗读,感受情景。重点指导朗读课文的第八小节,读出人物的情感,读好每一个角色。

③写一写:角色体验,感悟事理。假如调达后来面壁思过,他会如何忏悔呢?请展开想象,写一写调达的内心活动。

薛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实在高明。他深知这则故事内容浅显易懂,学生一看就明白,因而他转换视角,把课文仅仅当做一个例子,充分利用这一载体,发展学生说、读和写的能力,将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一根本性任务落到实处。

二、从“教语文”向“学语文”转身

纵观当下的课堂,多以围绕怎么教而展开,始终走不出以教为前提来论证教的合理性的怪圈,使课堂原本具有的“不确定性”扭曲为教师精彩表演的“确定性”。

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遮蔽了课堂教学“以生为本”的至理。课堂陷入了繁琐、臃肿的窠臼。课堂上了很多“彩”,涂了很多色,化了很多妆,华而不实的活动和眼花缭乱的媒体展示挤占了学生学习的时空,把学生带进了云里雾里。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可见,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唤醒,唤醒学生生命的自觉性;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诱导,诱导学生用自己的心智去自主学习。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提出:“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海德格尔说:“教比学难得多。为什么教难于学?这并不是因为做教师必须腹笥宏富,常备不懈。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

三位大师告诉我们: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必须让于学。因而阅读教学的变革还须从“教语文”向“学语文”转身,要倾力打造“让学”课堂。

如何打造“让学”课堂?

1.让学生学会提问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说:“儿童是哲学家,是真理的热爱者,疑问丛生,一个接一个。其中有异常宝贵的东西在闪耀,有无数神秘的萌芽。然而这些被麻痹的、平庸的、愚蠢的教师所践踏、压抑。”小原国芳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课堂的症结所在:教师泯灭了学生的好奇心,漠视鲜活生命的存在。这样的课堂,学生的生命是窒息的,思维是凝固的,精神是压抑的。

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那他就该拥有质疑的权利,彰显主人的地位。因此学语文应从学会提问开始。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问质疑的能力,并按照学生提出的问题,调整教案,把教的起点建立在学生的疑点之上,让教有针对性,让学更有实效性。

当然学生从敢提问到善于提问需要有一个过程。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非经过一番历练不可。教师平时可以从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逐步学会提问:

内容——抓题眼、关键词句、中心句、标点等方面质疑提问。

形式——课文有哪些独特的言语表达方式?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方式?还可以采取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比如在执教苏教版第9册《艾滋病小斗士》一课时,笔者出示了“竟然、坦然、依然”三个词语,先让学生比较了这三个词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针对这三个词及课文内容提问,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恩科西为什么竟然一直挺到上学的年龄?他又是如何坦然面对生活的?尽管他感觉到生命随时可能结束,但他为什么依然在梦想未来?这三个问题切合了课文的重点,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线索,也是学生感知小斗士恩科西形象的重要抓手。

课堂上学生一旦开始学会质疑提问,就会处在主动求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这样的课堂充满着张力与活力。

2.让学生亲历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所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四重对话中最基本又最重要的对话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如果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低效,其他对话都是空中楼阁,抑或无从谈起。

周国平先生说:“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让学”的课堂应该让学生潜心会文,静心思考,穿行在文本的世界之中,与文字对话,同智者交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尽情享受着静悄悄的丰富。

当然学生和文本对话能力是需要教师培养和提升的,让学生掌握阅读课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比如初读课文之后要学生学会理出课文的写作顺序,感知课文的整体框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精读课文要学会品读,学会抓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疑问点、空白点、矛盾点、情感焦点等切入文本,触摸文本,披文入境,含咀英华,圈点批注,写下感受。在读中感悟、品味、理解、欣赏语言文字,与课文中的人物、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交流,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技法。

学习就是享受一种闲适,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而充分地获得心智能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亲历和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一种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过程,一种生命意识觉醒的过程,也是自然成长的过程。

3.让学生参与活动

如今的课堂为何只见教师而不见学生,因为教掩盖了学,教师的教束缚、抑制了学生的学,教师苦心经营,以自己的思路推进课堂运行,拽着、牵着、赶着学生走,逼仄了学生学的时空,消减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钟启泉教授指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中心展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教法的选择、班级的集体交互作用等,所有的构成要素都应当为形成学生的自主活动而加以统整,都必须服从于学生自主活动的组织。”

在水里学游泳,在空中学飞翔,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依据文本特点,坚守有趣、有效、有用的原则,从教材中发现、挖掘和提炼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设计连贯完整的语文实践活动,以保证学生充分经历系列实践过程,获取规律性、可迁移的语文知识经验,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学习文本言语表达形式的体验活动。

每一篇课文都具有自己的个性色彩。如何根据文本自身的特点,精选适宜的教学内容,设计听、说、读、写、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练中砥砺能力,发展自己,是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精心准备的。

比如在执教苏教版第11册《爱之链》一课时,课文的结尾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乔依无偿地帮助了老妇人,而老妇人无意之中帮助了女店主,可女店主却是乔依的妻子。这样的结尾看似很是巧合。针对这一独特的结尾,我让学生展开辩论:究竟是事情的巧合还是作者有意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在多次碰撞与辩驳之中,认识逐步清晰,共识逐步达成。学生感悟到这样的结尾真是妙不可言:既是巧合,更是作者有意安排。巧合的结尾出乎意外: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和可读性。巧合的结尾让人感到温馨:好人有好报。乔依这样善良的人应该得到别人的帮助,顺利渡过难关。巧合的结尾给读者启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要想得到爱,必须先付出爱。

学生在辩论中深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主旨,学习了表达方法,锻炼了口才,提高了思辨能力。

二是运用文本言语表达形式的迁移活动。

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一些言语表达方法,教师要努力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及时迁移运用,把积累的语用经验化为真实的语用技能。

如笔者在执教苏教版第12册《半截蜡烛》时,根据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安排了这样的四个实践板块:①听写词语:绝妙、危机、厄运、熄灭;②说故事情节:以4人一小组为单位,用“绝妙、危机、厄运、熄灭”开展说故事情节接龙比赛;③品读三段话:细读课文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周旋的三小节内容,感知人物的形象,学习抓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④补写故事情节:假如伯诺德夫人有一个二儿子叫杰森,围绕半截蜡烛,他又是如何和德军周旋的?请补写一段话,注意通过对杰森的细节描写,表现他的特点。

整个语文实践活动是围绕听说读写设计的。第三板块是感悟写法,第四板块是把学到的方法进行迁移,学以致用,化知为能,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总之,从教课文向教语文转身,从教语文向学语文转身,不仅是阅读教学本真的回归,更是语文教育对生命的尊重、激活、塑造与提升的彰显。

标签:;  ;  ;  ;  

阅读教学改革亟待二转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