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引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区论文,北京论文,环渤海论文,引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整体上看,我国中心城市的实力仍显不足,影响了其对区域的推动性。例如:目前北京、上海的GDP占全国的份额,分别是2.5%、4.6%。而纽约、东京、伦敦、汉城的GDP,分别占全国的24%、26%、22%和26%。中国三大城市群对于国家财富积累的贡献率明显低于世界经济大国。美国三大城市群(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大洛杉矶区)的GDP占全美国的份额为67%。而我国三大城市群的GDP占全国的份额只有38%。
环渤海经济区是中国三大最富活力的区域之一,北京是这一区域的重要核心,其自身的发展走向和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探讨的话题。
北京是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引擎
世界经济发展梯度推移的潮流和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大潮,把北京推向了城市化、新型工业化的潮头。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层面看,北京是国内三大最活跃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富有竞争力,是环渤海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龙头。2004年北京市GDP占全国的比重为3.1%,占环渤海地区GDP的比重为10.1%,人均GDP28695元,约为3500美元,是全国人均GDP的3.523倍,是环渤海地区人均GDP的2.5倍。北京自身的优势对于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经济发展上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都优势独具
北京最大的优势就是首都优势,不仅是在环渤海经济区,而且在国内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是北京最重要的资源,是国内其他任何城市所不具备的,这一独特的性质决定了首都北京拥有强大的管理和政策优势,由此衍生出诸多方面的强大辐射力和吸引力。
首都职能带给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影响及其深远而博大。北京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综合竞争力较强,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在国内均位前列。良好的区位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雄厚的产业基础以及城市的全面发展使北京在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都处于一个十分有利的竞争地位。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地区有北京这样优越的城市发展平台,无论是上海、天津,还是重庆、广州等,都无法在这一层面与北京相提并论。
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之首
北京的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之首,技术创新和应用非常活跃。其中技术、研发优势十分明显。北京市已经成为大型跨国公司聚集之地,成为外埠企业研发和销售的首选基地。一大批跨国公司总部落户北京,全球500强在中国设立的各种有总部功能的机构的总数,北京占58%,上海占36%,其他地方占6%。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机构的总数比例,北京占了55%,上海占了17%,从这个比例也可以看出北京的研发力量。国内各大企业90%以上也将总部建在北京。一些世界领先的技术和业务往往很快被介绍、引进到北京来,北京可以利用“近水楼台”的优势,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业务,展示自己的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能力。
此外,北京的人力资源也是得天独厚,一方面北京具有全国最为先进的教育体系和资源,重点高校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进入“211”工程的有20多所,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半以上分布在北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能够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另一方面是中央和国家各部委聚集此地,由此吸引了大批国内优秀人才、甚至世界上的智力资源。
消费市场广阔
北京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特大型城市,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6.7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82.6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1123.84元,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深圳、广州。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能有力地拉动北京乃至环渤海地区诸多产业的发展。
北京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周边区域的支持
作为首都,北京的发展离不开腹地的支持。北京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大北京地区的振兴、环渤海地区乃至更大区域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最近完成的北京城市规划修编,明确了北京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首都、国际交往中心、文化中心、宜居城市。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全国的支持,主要是环渤海地区的支持。北京与环渤海地区息息相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腹地关系
由于地缘经济优势,北京与其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向来比较密切。北京与周边地区的腹地概念通常有两个范围。一个是大北京(京津冀北)地区,即首都经济圈,指由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等城市所统辖的京津唐和京津保两个三角形地区,以及周边的承德、秦皇岛、张家口、沧州以及石家庄等城市部分地区,中心区面积近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00万。另一个是环渤海地区,这一区域有大小城市100多个,城市间距不到300公里。2003年环渤海经济区的辽宁、河北、山东3省,北京、天津2市实现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占全国的24.2%。此外,还有一种大环渤海地区的概念,它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共五省(区)二市,大环渤海地区共有城市157个,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
市场联系
一方面,通过产业链条,驱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北京在产业领域与周边地区有着较强的互补性。发达的制造业和巨大的规模经济产生的效益,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的配套产业,如原材料、标准件等生产。另一方面,通过巨大的市场消费,引导了周边地区的产品和服务。从北京举办奥运来看,其影响将会辐射到北京周边地区,尤其会带动天津、河北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为北京经济圈的形成、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与分工提供了新的机遇。
但是,就目前状况来看,这个经济区的分工和功能定位不明确,产业同构现象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因此,研究北京与环渤海地区在哪些方面有互补性和合作空间,如何重新确立区域经济分工和功能定位,如何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如何建立北京与周边地区的良性互动和合作机制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北京与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北京与环渤海地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
首先,目前北京所在的环渤海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影响了增长极的壮大。大城市与周边地区内在的经济联系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显得较为薄弱,大城市对区域的辐射作用不强,城市不够密集,不够开放,加上省市之间各自为政,缺乏整体协调,在空间上依然是分隔,封闭和被割裂的地区;可以说尚未形成有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发展模式。
其次,与国内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该地区的发展动力不足,尤其是京津两大城市(增长极)经济发展同构现象严重,且长期以来京津两大直辖市的发展形成多方位摩擦,近几年北京强势发展和天津弱势增长的矛盾,已成为这一经济圈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再次,区域协调能力不强,缺少合理的协作与分工。这主要表现在具有行政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城市之间存在畸形竞争,同级的城市利益冲突严重,经济实力一般的城市间发生不规范竞争。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还未建立,行政协调依然占据主导,一些合作项目主要由政府推动和参与,其效果并不理想(如跨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跨省市产业转移、跨地区企业集团的发展、跨地区商贸合作等)。同时还易造成诸如大型区域性基础设施项目的协同建设难以落实、区域性金融合作体系发展缓慢、区域性产业协作进展较慢、产业趋同等方面的难题。
再者,城市等级体系结构不匹配,发展不均衡现象严重。地区内除北京、天津外,缺乏有竞争力和辐射力的次级中心城市,且区内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北京、天津在60%以上,冀北地区城市化水平约44%,还有一些地方的城市化水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这一方面反映出北京和天津没有很好地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对周边地区辐射力不足,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周边地区对北京、天津的经济支撑力有待提高。
另外,这一地区发展的制约条件较多,如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质量不高以及体制、观念束缚等。地区发展的差异性、缺陷和困难也更加突出。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地区主要资源的供需状况、技术装备和人才水平正在拉大。
加强北京与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的构想与对策
北京在环渤海地区的功能构想
北京要打造“龙头”功能。从世界范围来看,首都的发展对提高一国和首部地区的竞争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北京担负着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职能,在环渤海地区自然起着龙头作用。在国际化、现代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形势下,北京承担的功能不断增多,她既是世界城市体系、文化网络、国际事务活动、国内外交通与通讯的重要节点,也是经济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区域经济中心、知识创新中心。
北京要强化上述职能,则需要加强与环渤海地区的合作,调整发展战略与规划,推进区域的整体协调,利用各城市的优势,分工合作,推动整个地区的繁荣。
北京应当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示范地。北京是我国知识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知识发展水平居于全国之首,最有条件率先融入世界知识社会,成为利用全球知识、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主要基地。
加强合作的对策加快龙头城市发展
要使首都和环渤海地区经济有大的发展,就必须强化区域经济观念。加强北京与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联系。目前,首都北京面临着提升功能和增强竞争力的挑战,应对挑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寻求城市地区整体协调发展,集聚区域的整体能量来增强其在国际分工中的有利地位和控制能力。只有通过区域资源的有效配置,才能真正实现区域与城市的共同繁荣,更好地为地区服务,为全国服务,为世界服务。
从整体上看,我国中心城市的实力仍显不足,影响了其对区域的推动性。例如:目前北京、上海的GDP占全国的份额,分别是2.5%、4.6%。而纽约、东京、伦敦、汉城的GDP,分别占全国的24%、26%、22%和26%。在劳动生产率上,2002年,京津环渤海地区为6800美元,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为10600美元,同期,美国劳动生产率为60728美元,欧洲国家平均为43034美元。中国三大城市群对于国家财富积累的贡献率明显低于世界经济大国。美国三大城市群(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大洛杉矶区)的GDP占全美国的份额为67%。而我国三大城市群(珠三角区、长三角区、京津环渤海区)的GDP占全国的份额只有38%。因此,加速区域龙头城市建设刻不容缓。
进一步增强北京作为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力,力求在战略资源开发与利用、产业结构调整、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区域市场开拓、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国际大都市的形成离不开强大的国际区域的支持,如纽约有波士华城市带的支持,东京有沿太平洋长达600公里的城市带作为其支撑区域。北京在建设国际大都市过程中也必须要有相对比较发达的区域作为支持,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资源和市场。
制定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在当前社会经济急剧发展的过程中,这一地区的资源整合和发展目标需要进一步审视,因此,重新制定和开展对这一地区的谋划是十分必要的。
在新的规划中,一些新的理念可以吸收进来,如环渤海地区实施双核心都市圈战略。以京津双核为主轴,以唐保为两翼,根据需要与可能,疏解大城市功能,调整产业布局,发展中等城市,增加城市密度,构建环渤海地区组合城市,形成完善的城镇网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展拓城市发展空间的同时,促进区域整体均衡发展。
具体的构想是:依托首都经济圈和环渤海区,发挥京津强大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挖掘周边地区巨大的市场容量,以市场为纽带,积极推进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共建和共享,促进跨区域产业群的共同发展等。以北京举办“奥运”为主线,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出发,鼓励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北京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第三产业为中心,带动现代制造业、都市农业的发展;天津以现代制造业和物流业为主导,促进商业和城市服务业的振兴;河北省的唐山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秦皇岛巩固和提高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等,形成完整的、具有良好合作关系的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地域,从而形成合理的区域内部城市功能分工体系,提高区域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