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分析通胀形势 恰当选择治理途径——1995年通货膨胀走势分析与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胀论文,通货膨胀论文,恰当论文,走势分析论文,客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1995年通货膨胀走势的总体判断
1.从周期波动的角度考察,1995年通货膨胀从年初开始减速,全年将比1994年有明显回落。经济增长的周期波动是各种不同体制国家一种共有的现象。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经历了多次周期性波动,而考察年度、月度经济增长与价格总水平(通货膨胀)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通货膨胀的变动始终与经济波动保持着高度的相关关系。一般来说,通货膨胀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经济波动,这可从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三次周期波动中看出。
(1)通货膨胀加速的过程滞后于经济扩张的过程,其滞后期在1年左右;通货膨胀率峰值的出现滞后于经济扩张峰值的时间,时滞为半年到1年。在经济扩张的初期,经济增长速度尚不很快,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比较协调,因此,这时的扩张对物价水平影响不大。随着经济增长不断加速使得供求之间的总量和结构性矛盾显现出来,这时物价水平开始上升。当经济扩张达到顶峰时,供求矛盾恶化,通货膨胀进入加速期,并将持续一段时间,直到经济收缩一段时期后,通货膨胀才达到顶峰。在第一次周期波中,经济扩张始于1982年,物价涨幅1982~1983年均保持在较低水平,当经济年增长率在1984年达到顶峰时,通货膨胀开始加速,1985年下半年经济发展进入经济收缩时期,通货膨胀于1985年达到顶峰。在第二次波动中,经济扩张于1988年第三季度达到顶峰,而物价水平持续到1989年年中仍然保持着高涨幅,并出现了1988、1989连续两年高通货膨胀率的局面。在第三次周期波动中,经济扩张始于1991年下半年,通货膨胀从1992年下半年开始加速,当经济扩张于1993年年中达到顶峰时,通货膨胀仍处于加速的过程之中。根据一般规律,此次通货膨胀应大约在1994年第一季度达到最高峰,从第二季度开始减速。然而,由于受到1994年6月粮油大幅度提价这一因素的影响,致使已经开始减速的通货膨胀又在6月份反弹,并在1994年10月达到了峰值,使这次通货膨胀与周期波动之间的滞后期相应延长。
(2)通货膨胀减速的过程滞后于经济收缩过程。由于宏观经济政策(包括金融政策、财政政策、投资政策等)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要滞后于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因而当波动周期已经由扩张期转入收缩期后,即使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再大,经济增长速度大大降低,但在景气收缩初期,物价水平仍将保持一段时间的高涨幅,然后达到峰值。在第一次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速度从1985年7月份开始迅速下降,到11月份已明显降低(工业总产值月同比增长速度7月份为20.2%,11月份已降为8.8%),而物价总水平的明显下降是1986年第二季度以后才开始的。在第二次周期波动中,经济收缩始于1988年第四季度,尽管此次收缩所对应的是强力的宏观紧缩政策,但通货膨胀仍是到1989年第四季度才开始明显回落。
到目前为止,虽然本次波动的经济收缩已持续1年有余,而通货膨胀并没有明显下降,主要是由于本次收缩期内宏观调控政策力度较小且不够稳定,再加上在价格总水平刚有降低趋势时又大幅度地调高了粮棉收购价格,致使价格水平再次攀升。1994年11月份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后,中央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将会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如果不出现大的波动,物价走势仍会遵从上述变动规律。初步判断,1994年11月份是物价涨幅由高到低的转折点,1995年上半年将逐步下降,下半年将有明显下降,只要政策稳定并坚持到位,全年通货膨胀将明显回落。
与经济扩张期有所不同的是,在经济收缩过程中,通货膨胀率最低点与经济收缩向经济扩张转移的转折点基本上是同步出现的,并且通货膨胀在经济扩张一段时期后,仍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考虑到1996年可能是我国下一个经济周期的转折年份,从这个意义上说,1996~1997年的物价形势将是比较乐观的。
2.1995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有望控制在15%左右,与调控目标相吻合。据我们测算,1994年价格上涨的滞后影响将使1995年物价总水平上涨9%左右。因此1995年物价涨幅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新涨价因素即自发涨价和结构性调价两个方面。结构性调价是直接可控变量,而自发性涨价是与宏观调控力度、经济增长速度、消费者及厂商的预期等诸多因素有关的间接可控变量。对历史数据的分析表明,当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超过5~6%以后,经济增长会推动物价上涨,经济增长速度越快,物价上涨越快,当GDP增长率超过10%以后,经济增长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开始加大。不仅当年经济增长对当年的价格水平有影响,而且前期经济增长水平对当期价格水平也有影响。考虑到1992~1994年经济连续三年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12.9%),1995年经济增长对物价水平的影响仍然较为严重,也就是说1995年物价自发性涨价的压力依然较大。
(1)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运行与物价水平变动的关系看,如果1995年GDP保持9~10%的高质量的增长速度,在严格控制新调价项目出台的前提下,新涨价因素控制在6个百分点左右是有可能的,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率可以维持在15%左右,涨幅比1994年回落7个百分点左右。这样既保证了经济适度增长又使城乡居民能够感觉到通货膨胀明显下降(翘尾因素是1994年已经涨价的部分,居民感觉主要是新涨价部分),物价总水平的上涨率也符合国家物价调控目标的要求,这是比较理想的结局。
(2)近几年来,我国加快了价格改革步伐,据测算1990~1994年仅能源、交通、原材料、粮棉等基础产品价格上调总额就达2600亿元,同时还放开了包括统配煤炭在内的一大批产品的价格,土地、资金、劳务等生产要素价格也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有较大幅度上涨,这些因素导致的成本上升难以完全由企业内部消化,并且1995年各地区各部门在局部利益驱动下调价呼声很高,这些都可能对1995年的物价水平产生较大的成本推动压力。1992~1994年连续3年货币供应超量增加,社会总需求不断扩张,这将从需求方面对1995年产生通货膨胀压力。1995年是“八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各地大干快上的劲头依然很高,如果宏观调控政策迫于种种主客观压力不能按计划执行,经济继续高速增长,新涨价因素有可能达到或超过8个百分点,则全年物价上涨率将达到17~18%。
二、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确保物价调控目标实现的途径
1.保证国家出台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确实到位。实证分析表明,货币过量供应,总需求持续扩张迟早要引发通货膨胀,导致物价大幅度上涨。1992~199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2.5%,银行工资性现金支出年均增长32%,市场货币流通量年均增长31.2%,广义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长29.8%,引起社会总需求急剧扩张,名义总需求3年内年均增长29.5%,这是1994年严重通货膨胀得以发生的基础。要保证1995年物价涨幅达到调控目标,就必须十分重视社会需求膨胀这一基础性原因。为此,就必须保证中央确定的适度从紧的金融、财政及相关政策得以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
2.将年度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目标进行调控。1994年商品零售物价涨幅在2月份达到高峰后,又于10月份达到本次波动的最高水平。根据我们的预测,1995年如不出现突发因素,物价上涨幅度的变动将呈现从高起点起步经过平稳下滑再到明显下降的趋势,年底全国零售物价月同比增长率将下降到10%左右,全年物价上涨率保持在15%的水平。
(1)全国零售物价月环比指数平均增长必须保证在0.8%以下,这样1995年全年平均新涨价因素约为6个百分点,加上9个百分点的翘尾因素,全年物价上涨可以控制在15%左右。
(2)分月来看,零售物价月同比上涨率必须在1995年1月份21.2%的基础上平均每月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12月份月同比增长率将下降到10%左右。这样全年物价上涨率才能不超过八届人大三次会议所确定的调控目标。
(3)如果将15%的年调控目标分成季度考虑,根据发展趋势的可能和调控目标的要求,1995年分季度的调控目标应为: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率第1季度为19~20%,第2季度为17~18%,第3季度为13~14%,第4季度为11~12%。
3.强化对物价本身的调控。
(1)加强物价监管。第一,强化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管理物价的意识,保证已经出台的各项平抑物价的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第二,除依靠物价管理部门外还要动员各级各类的社会力量坚持不懈地监督、检查物价变动情况。
(2)我们认为1995年原则上不应再出台新的价格改革项目,如果一、二季度的价格水平明显低于调控目标,可考虑在下半年适当进行一些小范围、小幅度的价格调整,但出台时间最好选在年底,以免引起价格水平的反弹。
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1996~1997年将是价格水平的谷底阶段,因此在1996~1997年进行价格调整可能代价较小,更为稳妥可行。
4.采取果断措施,抑制引起物价过快上涨的主导项目和主流产品的价格上涨。
(1)防止食品类尤其是粮食价格再度过快上涨。据预测,食品类价格上涨将仍是推动1995年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其原因:一是食品类产品1994年涨价的翘尾因素比较大,食品类涨价幅度比物价平均涨幅高出13.5个百分点,其中粮食涨价幅度比物价总水平上涨幅度高出26个百分点;二是1995年粮食生产成本提高,一方面1994年6月份国家大幅度提高粮棉收购价格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开始加速上升,粮食生产直接成本提高,另一方面由于非农产业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粮食生产的劳务成本增加,土地、资金等其它要素价格也相应提高;三是由于1994年粮食减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又导致商品粮需求增加,致使1995年实现粮食供求平衡存在较大困难;四是由于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居民对粮食及其它食品的需求增加,需求档次提高,使食品生产企业转嫁生产成本、提高售价的愿望容易实现。初步测算,1995年食品涨价因素仍将占物价总水平上涨的60%以上,控制住粮食、食品价格的上涨,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住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幅度。因此,对这种较为严峻的粮食及食品的价格形势要有充分的估计和清醒的认识,并及早采取有力措施予以防止。1990年物价上涨率之所以能从1988-1989年的高位上出人意料地大幅度回落,可以说1990年的农业丰收对此起了重要的作用。
(2)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1994年粮棉收购价格的大幅度提高,使得农民收入一改1985年以来低速增长的态势,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粮种棉的积极性,广大农民对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也将随之旺盛,加上农资生产企业渴望提高农资价格、改善其低效益的状况,在这种几年才有一遇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较大幅度上涨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从1994年下半年已开始加速上升,到8月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率已经超过商品零售价格的上涨率,近几个月这个差距逐步加大,1995年1月份两者已相差7.3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对抑制粮价极为不利。国家已经提出抑制以化肥为主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政策,现在的关键是有关部门要增强对这一政策重要性的认识,使其落在实处,真正凑效。
(3)加强对服务项目收费的管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服务性项目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用于这方面的开支逐年增多,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的高低对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影响越来越大,1994年服务项目价格水平上涨率高于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4个百分点,从而导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2.4个百分点,并且服务项目价格的过快上涨对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这一问题国家已提出要控制以医疗及教育收费为重点的调控措施,现在也到了如何具体落实的时候了。
(4)警惕基础产品价格过快上涨。1995年调价呼声较高的大多数部门为基础行业,据国家信息中心一季度对5000家大中型企业的景气调查分析,许多基础行业企业的涨价预期较高,从预计本企业产品涨价的企业数占调查企业总数的比例来看,自来水生产业最高,达60%;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次之,达50%;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炼焦煤气及煤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均为40%。其它基础行业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由于价格偏低面临很大困难,也急于调价。因此,为了保证1995年物价水平能够实现调控目标必须对这些行业的价格走势予以严格监控。
5.从调控区域看,当前更应注意农村地区和内陆地区的价格变动。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物价涨幅一直高于农村,商品零售价格年均上涨率,1979~1984年城市为3.2%,农村为2.4%,1985~1993年城市为10.1%、农村8.3%。然而1994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农村高于城市5个百分点。预计1995年农村物价水平仍将保持较高涨幅。原因:第一,城乡市场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城市物价水平正在迅速接近;第二,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商品性消费占其总消费的比例逐年提高,这一比例1978年为41%,1993年已升为64%,尤其是农民的商品性食品消费占农民食品消费总量的比例增长更快,1978年为24%,1993年已升至55%,1994年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将使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使农村对商品性需求,尤其是对食品的需求将明显增加;第四,农民作为粮食的生产者,十分愿意提高粮食价格,从而提高其实际收入水平,因而在发生了以粮食价格上涨为起因的通货膨胀时,他们不象其它消费者那样担心。同时也不再象以前那样被动的接受通货膨胀,而是在自觉不自觉地适应物价上涨,并且在推动物价上涨。据初步预测,199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农村将占40%,农村物价水平的上涨对全国物价总水平上涨的贡献度将接近50%。因此,1995年更应重视农村的物价变动情况。
从区域来看,1994年的物价形势不同于以往沿海地区物价涨幅始终高于内陆地区的格局,而变为内陆高于沿海,这主要因为1994年物价上涨的60%是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而粮价又是其中的主要因素。粮食的主产省多为内陆地区,以前沿海地区的粮食调出省区现在也有不少已变为调入省区。粮价的调高对粮食调出地区是有利的,因而作为粮食调出省的内陆地区对抑制粮价缺乏积极性,即使想顾全大局也缺少必要的经济手段。而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可以运用经济手段干预物价,这就使得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价格绝对水平的差距在1994年大大缩小,从而形成了内陆地区的物价涨幅高于沿海的格局。既然食品涨价仍是1995年物价上涨的主要推动力量,那么内陆地区物价涨幅就仍有可能高于沿海。此外,资源主产省大部分位于内陆地区,在目前基础产品价格偏低的情况下,内陆地区调高这些产品价格的愿望也就非常强烈,因此,1995年应更加重视内陆地区物价走势对全国物价总水平的影响。
6.加强宣传力度,降低厂商(包括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及个体商贩等)的涨价预期。从预期角度分析,1994年通货膨胀与1988年的不同之处在于:1988年是消费者预期对通货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1994年消费者尽管有涨价预期,消费者并没有因为预期到商品价格上涨而超前购买,消费者只是被动地接受通货膨胀。与此相反,在1994年,厂商预期对通货膨胀发挥了较大作用。1994年我国同时出台了财税、金融、外贸、外汇及投资体制的重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厂商生产经营成本的提高。特别是一些价格改革措施的出台,加大了厂商的涨价预期。在许多行业尤其是食品行业,厂商涨价预期尤为强烈,且这种涨价预期在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支撑下逐步地成为现实,进而又不断地产生新的涨价预期,导致食品价格持续轮番上涨,对推动物价总水平过快上涨起到了催化作用。据国家信息中心景气调查,目前饲料工业涨价预期最高如果这种预期变为现实,那么1995年的猪、牛、羊肉及鲜蛋、水产养殖品的价格将会继续升高;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都有较高的涨价预期。因此1995年应大力宣传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及所取得的成效,使消费者充分认识并亲自感觉到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和能力,降低消费者涨价预期,影响其消费行为,使消费者对厂商涨价预期起到牵制作用,从而迫使厂商降低涨价预期。
当然降低厂商涨价预期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宣传只能对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关键还要看政府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及其到位的程度,只有这两者有机结合,涨价预期才能真正降下来,进而促使价格水平明显回落。
标签:物价水平论文;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通货膨胀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论文; 政策影响论文; 涨价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