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和发展中国各民族的大团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团结论文,中国论文,各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和新疆社会主义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新疆解放以来半个世纪的历史,是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并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邓小平对民族团结合作思想有重要发挥,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新疆在新的历史时期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一、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
坚持各民族大团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列宁说:“在一个国家内把各民族分开是有害的,因此我们马克思主义者力求使他们接近和融合。”(注:《列宁全集》第20卷,第288页。)他还说:“工人阶级及其反资本主义的斗争的利益,要求各民族的工人达到完全的团结和最紧密的统一,要求反对任何民族的资产阶级实行民族主义政策。”(注:《列宁全集》第2卷,第535页。)列宁的这些论断,是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一个基本条件。因此,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总是十分重视加强和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说过:“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就是要团结全国一切抗战力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要和全国一切抗日的党派、阶级、民族合作,只要不是汉奸,都要联合一致,共同奋斗。共产党的这种主张是始终一致的。”(注:《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809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是各民族团结战斗的胜利。新疆的三区革命,就是这种民主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指出:“我们要和各民族讲团结,不论大的民族小的民族都要团结。……只要是中国人,不分民族,凡是反对帝国主义、主张爱国和团结的,我们都要和他们讲团结。”(注:《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第101页。)以后在《论十大关系》中,他又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并且强调说:“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78、363页。)
我们党之所以一贯重视加强和维护各民族的团结,一是因为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这是各民族团结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础。在阶级社会里,任何民族的内部,都是由剥削阶级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被剥削阶级这两大对抗阶级组成的。针对这种状况,马克思于1948年6月法国革命失败后,曾尖锐地指出:“法兰西民族分裂为两个民族即有产民族和工人民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第153页。)以后列宁又进一步指出:“每一个现代民族中,都有两个民族。”(注:《列宁全集》第20卷,第15页。)并且说:“资本主义使民族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占少数的民族,是压迫别人的、实行大国主义的(帝国主义的)、有全权的和有特权的民族,另一类是占绝对多数的民族,是被压迫的、附属或半附属的和没有平等权利的民族。”(注:《列宁全集》第30卷,第261页。)马克思、列宁的这一分析,对我们观察民族问题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事实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内部,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并不存在阶级利益的一致性。而各民族的剥削阶级为了压迫剥削本民族的劳动人民,又往往同其他民族的剥削阶级勾结在一起,组成反动的统治联盟,共同压迫剥削各族劳动人民。因此,统治民族的统治阶级压迫其他民族人民的罪恶这笔账,只能算到各民族统治阶级的头上去,而不能算到某一个民族的人民的头上去。由于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所处的阶级地位是一致的,因而具有摆脱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共同利益和愿望,需要联合起来共同推翻各民族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联盟。所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的划分比民族的划分更深刻更重要。正因为如此,我们党一贯主张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实行民族大团结,打倒共同的敌人,建立多民族的统一的共和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更加发展,共同因素不断增长,更为各民族的大团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主要是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成为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使命;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各族人民共同的中心任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选择;坚持改革开放,是各族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进步,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等等,这些都使得中华民族大家庭对各民族的凝聚力与吸引力空前增强,从而把各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二是反映了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人类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一个民族都不是孤立的群体。每一个民族及其成员,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与其他民族进行物质产品的交换,同时为了防止和抵御某个民族对自己民族的侵袭和掠夺,也需要联合其他民族共同对敌。这些都将促进民族间相互依存、相互往来,为民族团结提供了客观上的基础。因此,尽管民族间有时有相互排斥的一面,但从民族发展历史的长河来看,民族间的团结与合作毕竟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从而构成了多民族共处共存、友好合作、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进入近代社会以来,民族问题的发展趋向又具有了新的时代特点。列宁在研究资本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时,提出了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民族问题有两个历史发展趋向的科学论断。他说:“第一个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第二个趋向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注:《列宁全集》第20卷,第10页。)这一论断概括了近现代民族问题发展趋势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的客观要求,简单地讲,一方面是要革命,另一方面是要联合。只有坚持革命,才能废除民族压迫剥削制度,为各民族的平等联合奠定政治上的基础;同时,也只有实现各民族的平等联合,才能为革命的胜利提供坚强的保障。我党正是这样干的,总是坚决支持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比如对新疆三区革命的支持就是这样,从而把各民族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保证了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
三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使命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它决不是一个只代表某些少数人利益或某个民族利益的狭隘的宗派集团或民族集团,而是各民族人民利益最忠实、最彻底的代表者。共产党人不仅是反对一切剥削制度、谋求工人阶级解放的无畏战士,而且是反对一切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谋求各民族彻底解放的最坚决最彻底的战士。他们既是率领各族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的先锋战士,又是创造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开拓者。因而我们党的全部理论、纲领、路线、政策和实践,都集中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党的这种性质和使命,决定了它必须和能够把各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这正是我们党一贯重视民族团结的根本原因。
二、各民族大团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保证
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一直是邓小平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早在建国初期,针对当时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比较严重的情况,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搞好团结,消除隔阂。”(注:《列宁全集》第20卷,第164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不久,邓小平就突出地提出了加强民族团结的问题。他说:“只要我们坚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不断发展和壮大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任何困难都挡不住我们前进,任何阻力都将被我们打破。”(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6页。)1989年,邓小平在会见乌干达共和国总统穆塞韦尼的谈话中又指出:“要根据本国条件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搞好民族团结,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使经济得到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9~291页。)邓小平的这些思想,深刻地阐明了一条原理,就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各民族的大团结。搞好各民族的大团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1.搞好各民族的大团结是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败的根本问题
当前,我国即将跨入新的世纪。当新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党的十五大科学地总结了历史,规划了未来,为我们勾画了迈向新世纪的宏伟蓝图。它集中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对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作出了正确部署,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五大还指出,下个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必须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发展各项文化事业。所有这些,都大大增强了中国各族人民的信心和决心,必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宏伟蓝图变为光辉的现实,根本问题取决于我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地共同奋斗。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加速生产力的发展,其无穷无尽的力量泉源都蕴藏在各族人民之中。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只占全国总人口的8%,但“地大物博”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我们新疆就是这样一个地区。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中国的资源很多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包括西藏和新疆。如果这些地区开发起来,前景是很好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6页。)新疆是我国拥有后备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一个省区,具有从资源上支撑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新疆所拥有的巨大资源优势,不仅为新疆经济在下一个世纪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资源基础,而且可以对全国经济发展给予有力支撑,应该而且能够成为我国在新世纪增长的重要支点,应该而且能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重要贡献。可见,要实现我国经济在新世纪里的滕飞,必须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把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同汉族地区“人口众多”结合起来,使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同汉族地区的人力优势及资金技术力量互补,才能大大促进我国现代化事业迅速发展。相反,如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潜在的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我们的一些宏伟设想,就不可能完全实现。而且这些地区的经济如果长期搞不上去,发达地区的经济也会由于资源和市场的制约而难以保持发展的后劲。同样,在我们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地区,也只有各民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有可能在新世纪实现经济滕飞,否则,要赶上和超过全国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实现我国和新疆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
2.搞好各民族的大团结是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4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要问题是保持社会政治稳定。这在新疆尤其是如此。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往往利用新疆的民族、宗教问题,极力破坏新疆的社会政治稳定,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已经成为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同时,新疆的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如果对民族、宗教问题处置不当,也会影响社会政治的稳定。加之,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时期,下岗工人增多,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比较突出,社会保险机制又不甚完善,新疆同全国发展水平差距拉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这种种情况都可能激化社会矛盾,给社会政治稳定带来消极影响。因此,新疆必须把稳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上面,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千万不可麻痹大意。只有这样,各方面的建设事业才能得以按照正常秩序顺利进行,才有可能把我们各族人民的意志和精力集中到现代化建设上去,使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得以始终坚持。否则,整个社会乱糟糟的,内讧不断,争斗不休,秩序紊乱,人心涣散,不要说各方面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不能正常进行,就连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命财产也得不到切实保障,而且容易被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所利用,以致造成不可想象的严重后果。也就是说,没有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就无法搞上去,也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族人民也就不可能安居乐业。社会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包括任何一个民族在内的各个民族的共同愿望。当然,经济长期上不去,稳定最终也保不住,因为归根结底,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坚持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新疆长治久安。
江泽民指出:“要维护社会稳定,就要增强民族团结和各个方面的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前进。”(注:《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第237页。)李鹏也说:“我国现阶段民族关系中发生的问题,一般都属于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应当通过民主协商、贯彻民族政策和进行民族政策的再教育,妥善解决。”(注:《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第211页。)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是新疆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关键。处理民族问题是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必须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这里关键在于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严格按照党的政策和有关法规办事。民族问题一般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对这类问题,应该依靠本民族的干部,本着增进团结、统筹兼顾的原则,采取民主协商、说服教育和贯彻民族政策的办法,加以妥善解决,绝不能把非对抗性矛盾当作对抗性矛盾,人为树敌。当然,在民族问题中,也不能完全排除阶级斗争的影响,不能排除有的问题带有对抗性质,以至引发事端,出现骚乱,这种情况在新疆不是没有出现过的。对此也不能丧失警惕,必须严肃对待,果断处理。此类事端,有时是非对抗性矛盾和对抗性矛盾交织在一起,不明真相的群众和别有用心的人搅在一起,增加了我们工作的难度。对此李瑞环指出:“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这类问题,必须坚持和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这两面旗帜。任何人以任何理由损害人民利益、践踏法律尊严,都是不能允许的,都必须坚决制止。”(注:《求是》1995年第7期。)
高举维护人民利益和维护法律尊严这两面旗帜,对我们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样做,我们既可以教育、疏导群众,尊重群众提出的某些合理要求,取得本民族绝大多数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又可以抓主要矛盾,防止事态扩大,严格依法办事,孤立和打击少数坏人,其结果可以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不分青红皂白,把不明真相的群众推到别有用心的坏人一边,促使矛盾进一步激化,以至扩大打击面;另一种是无视法律武器的功能,对少数坏人违法越轨的行为不果断处理,不依法制裁,以致养痈遗患,危害无穷,某些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就是过去在群众性闹事中疏于处理的坏人即是证明。所以,我们应当高举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这两面旗帜,坚决打击民族分裂活动,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巩固和发展新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3.搞好各民族的大团结是巩固我国边防、维护祖国统一、挫败国际敌对势力分裂我国图谋的重要保证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愈来愈成为国际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目标。当代历史进程表明,国际敌对势力企图以武力征服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得逞的,但采取和平演变战略是可以得手的。国际敌对势力的这种和平演变阴谋,已经成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危险。为了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国际敌对势力把新疆作为他们的主要攻击目标,阴谋实施“西化”和“分化”的反动策略,加紧了对新疆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
新疆是我国一个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省区。它地处我国西北边陲,拥有占我国国土面积1/6的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同周边8个国家接壤,边防线长达5400公里,占我国陆地边防线的1/4,是我国西北的门户与重要战略屏障,直接关系着我国西北边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关系着维护祖国统一的大业。同时,新疆又是多民族、多宗教地区,全区有47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3%。在世居的13个民族中,有7个少数民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加上来自甘肃、青海的东乡、保安、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们,全区信仰伊斯兰教的共达93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54.5%。加之,新疆同周边国家之间跨国而居的同一民族较多,在相互友好往来、发展边境贸易的同时,也容易接受境外的某些消极影响,并给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造成可乘之机,使新疆面临比较复杂的政治环境。
新疆近代历史证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十分垂涎新疆这块战略要地。每当新疆内部动荡不定之际,他们便和新疆境内的反动势力勾结在一起,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兴风作浪,或武装入侵,或策动叛乱,或扶植傀儡政权,妄图把新疆从祖国大家庭中分割出去。当今国际上的敌对势力,继承了老牌帝国主义势力的衣钵,也同新疆境内外的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狼狈为奸,沆瀣一气,借口民族、宗教问题,制造了种种危害国家安全和破坏祖国统一的罪恶活动。正如江泽民指出的:“利用民族问题打开缺口,是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和平演变的重要手段。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认真妥善地加以解决。”他还指出:“历史发展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注:《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第249~250页。)李鹏也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东欧的演变和苏联的解体,国际敌对势力必然会把和平演变的重点逐步转向我国。它们往往打着民族、宗教的旗号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妄图分裂中华民族,推翻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面对这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各族人民更加需要加强团结,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使我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注:《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第264页。)这些清楚地告诉我们,在政治上一定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政治警惕性,时时刻刻准备挫败国际敌对势力妄图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阴谋。
要挫败国际敌对势力的阴谋,最根本的是要搞好各民族的大团结。我国是由960万平方公里领土、56个民族、12亿人口组成的统一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是这个民族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成员。我们讲人民的团结,领土的完整,国家的统一,都是以各民族的团结为基础的。没有各民族的团结,中国就会陷入动乱和分裂,中国就会不成其为中国;同样,新疆就会沦为外国势力的附庸,新疆也就不成其为新疆。只要我国和新疆各民族的团结坚如磐石,任何敌对势力挑拨离间的阴谋就不可能得逞,他们分裂中国和新疆的梦想就根本不可能实现,一个统一、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和一个各民族共同繁荣与进步的新疆,必将巩固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三、邓小平对民族团结合作思想的发展
1.“两个离不开”的思想
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这“两个离不开”的思想,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明确提出来的,是对我国建国以来发展新型民族关系的经验的科学总结。1981年7月6日经邓小平同意的《中央书记处讨论新疆工作问题纪要》中最早提出了这一思想。该《纪要》说:“新疆的汉族干部要确立这样一个正确观点,即离开了少数民族干部,新疆各项工作搞不好;新疆的少数民族干部也要确立这样一个正确观点,即离开了汉族干部,新疆各项工作也搞不好。如果汉族干部认为离开少数民族干部也可以,少数民族干部认为没有汉族干部也可以,都是错误的、危险的。”(注:《民族政策文选》,新疆人民出版社,第21页。)正是在这样一个思想观点的基础上,以后又延伸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这样“两个离不开”的思想。紧接着,邓小平于1981年8月视察了新疆的工作,对“两个离不开”的思想观点给予了高度评价,说:“这个观点很正确、很好,大家都这样想问题、处理问题就好了。”(注:《新疆日报》1998年2月19日。)这一“两个离不开”的思想观点,丰富了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思想宝库,成为全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
2.民族开放的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始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打破了民族地区长期自我封闭的格局。邓小平说:“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关起门有两种,一种是对国外,还有一种是对国内,就是一个地区对另外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对另外一个部门。两部关门都不行。”(注:《邓小平理论专题摘编》第214页。)所以,邓小平一直强调搞两个开放,一个是对外开放,一个是对内开放。不仅国家的发展要依靠对外开放,一个民族的发展同样要依靠对外开放。它既包括对国外的开放,又包括对其他兄弟省区和兄弟民族的开放。邓小平还指出:“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注:《邓小平理论专题摘编》第141页。)历史已经证明,一个封闭型的民族只能阻碍自己的进步。列宁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一文中,就热烈赞扬了随着经济流通的需要而积极发展与扩大民族间相互联系和交流的主张,并且批评在民族发展上的封闭式态度。他尖税地指出:“无产阶不能赞同任何巩固民族主义的做法,相反地,赞同一切帮助消除民族差别、打破民族壁垒的东西,赞同一切促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和促使各民族融合的东西。”(注:《列宁全集》第20卷,第18~19页。)邓小平提出的民族开放思想,为打破民族壁垒、密切民族之间的联系,指明了现实的途径。正是在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新疆的少数民族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加强了与内地广大汉族地区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吸引了内地大量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为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构筑了新的框架。
3.正确看待民族地区汉族人口多少问题的思想
邓小平说:“如果以在西藏有多少汉人来判断中国的民族政策和西藏问题,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如果在那里的汉人多一点,有利于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这不是坏事。看待这样的问题要着重于实质,而不在于形式。”他还强调说:“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6~247页。)邓小平的这一论断,揭示了社会主义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同少数民族关系的实质,在于“有利于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它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体现,也是少数民族地区汉族同少数民族的团结日益巩固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保持这些地区的社会稳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新疆的实践证明,解放以来,大批汉族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来到新疆参加开发建设工作,决不是什么“抢饭碗”,而是有利于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好事情,得到了广大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热情欢迎。因为在新疆,虽然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劳力资源比较缺乏,尤其是人才资源更加紧缺,在解放初期更是如此,连近代产业工人都几乎没有。在这种状况下,要以比较快的速度开发建设新疆,建立比较坚实的现代工业和现代科技基础,仅仅依靠新疆原有的人力资源显然是办不到的。因此,大批汉族干部群众离乡背井,远离亲人,陆续来到新疆,既是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又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体现了汉族干部群众为少数民族人民谋利益的强烈愿望,是社会主义民族间兄弟情谊的生动体现。这些汉族干部群众,不仅是消费者,更是财富的创造者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及管理经验的传播者。他们同新疆勤劳智慧的少数民族一道,共同开拓了新疆现代化建设的新天地,新疆国民经济增长幅度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分别高出汉族迁移新疆人口增长幅度几十倍和十多倍的事实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4.各民族共同富裕的思想
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邓小平早在1978年年底就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2页。)以后,邓小平又多次谈到这个问题,他说:“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邓小平的这些论述,一是阐明了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因而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本质的体现。它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大表现;二是揭示了各民族共同富裕是关系现阶段民族矛盾基本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否则,民族矛盾就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就会影响全国的大局。这对于增强我们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以缩小和消除这些地区同全国发展水平差距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是有启迪意义的;三是指明了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要经历一个先富帮后富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各民族的大团结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重新走过去那种搞平均主义而实际上是平均贫困的老路。因而在一段时间内少数民族地区同其他一些发达地区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扩大的状况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民族地区自身既要积极创造条件,奋力追赶,不能无所作为;又要准备较长时间的奋斗,量力而行,不能急于求成。同时,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在政策上和投入上的倾斜力度,先富起来的地区也要把帮助民族地区发展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逐步加大对民族地区资金、技术的援助力度,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和发展。
标签:大团结论文; 民族问题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新疆历史论文; 新疆生活论文; 汉族人口论文; 国家统一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列宁全集论文; 邓小平论文; 民族团结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