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秘书学发展的困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境论文,秘书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秘书学从1980年诞生至今已有18年光景,在这一时期内,经过全体秘书专业领导和师生的共同努力,秘书学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就目前秘书专业现状来看,从专业的层次到课程的设置,从教材的编写到教学的管理等诸方面均不成熟。秘书专业经过一阵喧嚣之后,大多停下来,或说是思考,或说是厌烦,总之没有了过去那种创造秘书专业辉煌的劲头。历史的年轮正向21世纪飞奔,在世纪之交的庄严时刻,作为秘书学的研究者,怎样让我们的学科专业以崭新的面目跨入新世纪,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大问题,现就秘书学发展的出路略陈管见。
一、秘书学专业要“独立”门户
秘书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据载在原始社会末期黄帝时代就有秘书,黄帝的史官(秘书)仓颉还被后人尊为文字的发明者。秘书的作用历代统治者亦深晓,但只知任用,不知培养。还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高等院校始设秘书专业,秘书终由被动的使用提到了主动培养的高度,这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也是秘书学良好的开端。
秘书学专业一诞生就出现异常迅猛之势。80年代,全国重点大学、地方普通高校、师范院校、职业大学、电视大学、党校、干校、函授大学、夜大学、自修大学等各种形式的几百所院校设置了秘书专业,各种类型的秘书培训班更不计其数。但是,统观各校所设秘书专业名称及管理很不规范,有的叫“秘书”,有的叫“文秘”,从管理上看,有的归到经济系,只有极少数院校单设秘书系,秘书专业成了其他院系和专业的附庸,至今尚未有独立门户。没有独立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
一是受传统的轻视秘书职业的影响,认为秘书是领导的助手,一切听领导的调遣安排,没有大学问可做,自身没有独立性。
二是认为秘书的职业不稳定,只是一个过渡阶段,干好了提拔当领导,干不好就下去,任何人也不能当一辈子秘书,因此办秘书专业培养秘书人才无多大必要。
三是认为秘书是抄抄写写的职业,主要是文字工作,会中文方面的知识就行了,毋需专门培养。
四是认为秘书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应归到管理类专业学科。
五是秘书学专业自身体系的不成熟,尚没有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秘书的重要已毋庸赘言,今后还应加大培养的力度。拙以为要让秘书学专业自立门户,应从其他院系中独立出来,单独设置“秘书学院”、“秘书系”,或建立“秘书大学”,专门研究培养秘书问题。其实在发达国家,他们很注意秘书的培养,如美国设有专门的秘书学院,许多大学设有秘书专业,专业秘书都要经过正规院校秘书专业的专门训练,一般秘书也要经过一定的秘书课程教育。我国至今没有秘书学院,且培养秘书的层次十分单一。将秘书专业作为其他专业的附属,很不利于秘书专业的发展。其他专业把精力都用在本专业的发展上,根本无暇顾及秘书专业的研究和发展。据了解,有些院校把秘书专业设在中文系,大部分上的还是中文专业课程,秘书专业仅仅上了很不成熟的《秘书学概论》等几门课,教师是临时抽调的其他学科的教师凑合着上的。作为学院管理,根本没有把秘书专业当成一回事,他们把精力用在自己感兴趣的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等专业上,而秘书学这门新兴专业却被弃置脑后。秘书专业的学生意见很大,说报考前认为秘书专业多么伟大上了以后才知道吃亏上当,远不如学中文等其他正统的专业。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思路,要振兴秘书学教育何不从管理上做做文章。把秘书专业独立管理之后,领导和教师可把全部精力用在本专业的发展上,不受其他的排斥和干扰,这样能加快秘书学专业建设的步伐。
秘书专业“独立”之后,要建立培养的层次。目前,我国秘书专业的层次单一,仅一个专科层次,最近几年有些院校虽也设置了本科秘书专业,但这个本科还是以其他相近专业的名义招生的,称之为专业方向。这与社会多行业多层次体制管理是不相符合的。我国的行政管理层次级别有中央、省(部)、地市(厅)、县(处)、乡(科)等,每一个级别的单位和领导均需要秘书进行辅助工作,那么各级秘书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也是不一样的。秘书专业可按现行人才培养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5个层次进行培养,以适应社会需要。中专层次的秘书主要掌握一些实用办公技术,处理办公室日常事务。专科层次的秘书要求起草机关的一般公文,具有一定的文字水平和处理事务的能力,适宜于在县、乡级单位及大机关的科、室工作。本科层次的秘书要求有较高的文字水平,能独立地处理公务,适宜于地市级单位及大机关的部处室工作。硕士研究生层次的秘书要求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文字水平,为领导的参谋,适宜于省部级单位工作。博士研究生层次的秘书要求有较高的马列主义水平,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能力,能研究拟制政策法规,为秘书学的专家,适宜于做高级机关及省级以上领导同志的秘书工作。
二、建立完善的秘书学体系
整个看秘书学的体系内容借用其他学科的东西较多,不客气地说是一门拼凑起来的学科。上文提到把秘书专业“独立”门户,独立之后就要考虑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寻找秘书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秘书学的体系应从微观体系和宏观体系两方面论说。
(一)微观秘书学体系
苏联科学家拉契科夫说:“每门科学总是以建立统一的、逻辑严密的、关于周围世界某一方面的知识体系为前提的。”秘书学要自成体系,就要建立周围世界某一方面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多方面照搬别的东西。我们所说的微观秘书学就是秘书学科自身的理论体系,为整个秘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理论。
目前秘书学的理论体系大致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偏重于具体工作实际的研究,此种认为秘书学以秘书工作的特点、规律及一般原则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体系罗列秘书所有的工作种类,如调查研究、公文写作、文书处理、会务工作、信访工作、保密工作、信息工作、资料工作、值班工作、协调工作、档案工作、日常事务处理、办公自动化、摄影摄像、机动车驾驶等,这些工作可谓是文字的、行政的、技术的,无所不包,目前持此观点的较多。这是秘书工作的罗列,经验的描述,尚不具备理论的要求。由此出现了课程之间的相互打架的问题,大多院校秘书专业单独开设的课程有公文写作、档案学、文书学、办公自动化等,这些课程又在秘书学概论中都有讲解,而秘书学概论中的这些知识又是浮光掠影,不深不透,相互重复,显得秘书学很不严谨科学。
另一种是偏重于抽象理论的研究,此种认为秘书学是研究如何进行辅助性管理活动规律的学问,秘书学的学科对象应是秘书活动。以董继超先生主编《公务秘书学》为例看此体系的建构:1.“绪论”部分,包括秘书学的学科对象、科学体系、相关学科、性质和方法、历史演进五项内容;2.“秘书职能”部分,包括掌管公文、辅助决策、沟通信息、协调关系、处理事务、保守秘密六项内容;3.“秘书方法论”部分,包括秘书思维方法、工作方法、自学方法三项内容;4.“秘书资格论”部分,包括秘书道德资格、知识资格、智能资格、健康资格四项内容。上述所列秘书学体系是秘书学研究的有力突破,它打破了秘书学以工作经验为中心的认识,向理论方面迈一大步。但是该论有些地方需要商榷,如其立论的观点为“秘书活动”,“活动”一词亦太笼统含糊,似比“工作”更宽泛了一些,但还未明白确指的什么。
我们也同意秘书学从秘书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上升到理论的认识,正如任何一门学科一样,它提供的是“方法”,是“钥匙”,是“渔”,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现成的东西,不是“鱼”。建立秘书学的体系,首要弄清秘书学的性质,即秘书学是属于什么样的学科。长期以来,总是把秘书学列为行政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起来自然是行政事务多一些,这是偏解了秘书学的意思。其实秘书学是研究“人”的一种学科,它主要研究“秘书”这类人的功能、特点、使用、管理等,而不是研究“事”的科学。秘书的“事”也可以叫“工作”,这些可由专门论著去详细论述,在秘书学中不必要阐述。秘书学体系可按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研究秘书的地位、环境、性质及作用。
二是研究秘书的基本职能:起草公文、处理文书、沟通信息、协调内外、辅助决策、处理事务、保守秘密等。
三是研究秘书机构的原则:研究目的是秘书群体如何共同为机关和领导服务,有协调原则、报告原则、接待原则、办公室管理原则等。
四是研究秘书方法的理论,秘书因所处地位不同,其思维、工作方法均与他人不同,秘书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
五是秘书的管理,从选拔、任用到日常教育管理均要科学有序。
六是秘书应具备的素质、才能、作风。秘书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文化素养、专业素养、道德素养,尤其要忠于职守、大公无私、直言敢谏等,这本是新时期秘书素质所特别需要的,而大多秘书学著作中却忽略了。秘书的能力要求也是很特别的,如创造能力、应变能力、操作能力等。秘书的作风应是实事求是、谦逊谨慎、平易近人、吃苦耐劳等。
(二)宏观秘书学体系
这是从大的范围而言的,秘书专业究竟包括哪些内容,秘书要学到什么知识才算合格,这是宏观秘书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宏观秘书学体系的建立也要有一个基点,这个基点就是建立在微观秘书学理论之上的,按照现代秘书的要求而设置的体系。宏观秘书学体系可按以下几方面内容考虑:
1.专业秘书学。或叫系统秘书学,是先明确培养的秘书将来到什么地方、单位或系统、行业去工作,培养的是哪一类的秘书,这样培养起来就有的放矢,不明确这一点,所培养的秘书不专不精,难以胜任工作。目前大多数院校所培养的秘书是含糊的,均称是“通才”、“全才”,为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多个行业部门而培养的秘书,其实是自欺欺人,社会上三百六十行,一个人能都精通吗?根本不能。固然对秘书的知识才能是要求全一些、多一些,但有些知识是学不完,根本无法跨越的。如一个文科院校培养的秘书到理工科单位去就不可能顺利开展工作,有时连术语概念都不一定能搞清楚。因此培养合格秘书的前提是明确专业方向,首先学好这个专业知识。现在我国所设专业可谓多矣,可分为司法秘书学、党政秘书学、科技秘书学、外事秘书学、企业秘书学、军事秘书学、教育秘书学、财经秘书学、艺术秘书学、体育秘书学、农业秘书学、管理秘书学、交通秘书学……如果一时办不了秘书大学或秘书学院,可先在这些专业院校里设置秘书专业,培养本系统的秘书人才。
2.理论秘书学。这是上文所讲的微观秘书学的内容,亦称普通秘书学、秘书学概论、秘书学导论,这是秘书学的领属学科、主导学科,它高屋建瓴,是对秘书实践的高度抽象概括,又反过来指导各秘书分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理论秘书学还应包括比较秘书学和秘书未来学等内容,可以研究和吸取发达国家秘书学专业的经验,以丰富我国秘书学的研究内容。
3.历史秘书学。研究秘书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这也是现代秘书的一面镜子。历史秘书学分中、外两类。中国秘书史除通史之外,也可以进行断代研究,每个历史朝代的秘书均有其鲜明特色,这都是现代秘书应该记取的。外国秘书史除通史外,还可以分国别进行研究,如英国秘书史、日本秘书史、美国秘书史、俄罗斯秘书史等。
4.工作秘书学。这是秘书用来工作的几个主要方面,也是各个行业秘书所共用的知识。包括会议学、信访学、调研学、信息学、保密学、礼仪学、口才学、应酬学、文书学、档案学、办公室管理学等。
5.技术秘书学。这是秘书所应掌握的几项必要的技术手段,包括电子计算机、摄影、摄像、驾驶、书法、外语等。
6.基础秘书学。这是秘书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它包括马列主义理论、经济学、法律、写作、汉语等。这是秘书工作的基础。
上述六个方面的内容为宏观秘书学的体系,可根据秘书专业培养的层次安排知识结构,逐级提高。
三、确定秘书的专业技术系列
我国的秘书,现在归到行政管理人员系列,调换频繁,搞得秘书心神不安。在职的秘书未必有想当一辈子秘书的,都是在等待着上级的重用提拔,以尽快脱离秘书岗位,走上领导岗位,可谓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样稳定不了秘书队伍,更给我们的管理事业带来不利。一个称职的秘书在岗位上能发挥领导有时所起不到的重要作用,如果给他改换职业,是秘书工作的损失,也是人才的浪费。但不能说秘书就不能当领导,我们说的是不能形成秘书就是领导的当然后备军这个定势。随着我国改革大业的纵深推进,科学管理日益显得重要,需要一大批高质量的秘书充实到管理队伍进行辅助管理,以促使管理的科学化。为此我们建议参考外国秘书管理的经验给我国的秘书重新定性,把秘书定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性质,就像学校的教师、医院的大夫、出版社的编辑一样,职业稳定,技术精湛,长期在此岗位上发挥效用。根据我国国情,秘书技术系列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进行:
(一)国家建立秘书等级考试制度
发达国家很重视秘书的培养和任用,不论是院校毕业的学生,还是在职的秘书,都应熟悉秘书业务,取得胜任秘书的资格。在美国有“全国秘书协会”,每年举办一次“特许秘书职业考试”,报考者要有6年以上的秘书工作实践,6门课程全部合格,才能发给“特许秘书合格证书”,取得特许秘书资格。我国也可以设立秘书等级考试,秘书等级可按教育、科研、卫生、档案等系列职称评定的等级要求划分标准,分为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四个等级,让在职人员按照条件申报,然后统一命题考试,再加上评定程序,合格了就相应晋升某级职称,并享受该级职称的工资福利待遇。这样秘书在工作岗位上干时间再长就是提拔不上领导,也能甘心情愿从事自己的工作,也觉得有奔头,有希望。
目前机关领导任用秘书大多凭个人喜爱而定,还有的夹杂一些人情关系因素,不考虑是否符合秘书的标准。今后任命秘书也须持“秘书上岗证”,谁想当秘书须参加秘书等级考试,否则就不让其上岗。就如现在高校中对教师的要求,没有硕士或博士毕业的文凭,没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就不准登大学讲台。再如卫生系统,没有医师、主任医师等证书,就没有处方权,就不能开医院。秘书管理能照此该多好。
(二)高校改革招生制度,招收在职秘书学员
刚恢复高招时的七七、七八两届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上能很快适应,工作效率高,这是因为招生时把一部分参加工作的人员招了过来。这种招收在职人员入学的办法不失为一个好举措,尤其秘书专业可以参考采取此种办法招生,充分保证生源质量。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秘书专业学生是从应届高中生中招收的,这些学生没有当过一天秘书,直接进入大学学习感觉空洞乏味,没有兴趣,将来到工作岗位上还要从头学起,这岂不是浪费时间精力,不利于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从在职秘书中招生入学,单独举行考试,可迅速改变这一局面。考试科目可按现行高中水平制定,再加上秘书的必备条件如像貌端正、言辞流利、书法优美、反映敏锐等,进行笔试、面试、口试等多种形式综合考试,然后择优录取。这样录取的学生到大学深造几年,就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以上就三个方面陈述己见,肯定还会有其他的更好的方案,有待进一步探讨。只要我们鼓足勇气,锲而不舍,坚忍不拔,就一定会走出秘书学发展的困惑,迎来辉煌。
标签:秘书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