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效益审计情况介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经济效益论文,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德国经济效益审计的内涵
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经济性是指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所花费的成本最低,效率性是指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在量上与资源耗费之间的关系,效果性是指项目或其他活动的预计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关系。
联邦基本法规定,联邦审计院的重要审计标准之一是经济效益性。由此就决定了经济效益审计在联邦审计院的审计工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份量和负有十分重要的责任。根据德国专家介绍,目前联邦审计院除了开展预算执行账目的合规性审计外,其他方面主要是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就德国而言,企业的年终决算审计主要是由审计师或审计公司——即社会审计机构来进行,而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主要由联邦审计院及审计院与地方审计组织进行。联邦审计院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也仅限于对联邦政府所管理的联邦资金、资产的使用效益进行审计评估,同时对联邦预算及联邦政府计划进行经济效益研究和分析。
二、德国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方法和程序
联邦审计院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投资计算;成本有效性分析;成本收益性分析,。其主要方法可归类为统计方法和评价方法两类。统计方法主要用于研究管理部门内部效益,企业效益以及国民经济效益。评价方法中包括很多具体的经济效益研究方法,如货币法:包括资本价值方法、年金方法、内部利率方法、利润率计算、成本比较计算、摊提计算等;非货币法:如成本有效性分析等;数学分析主要采用统计分析,经济数学模型、回归分析、线性规划法、投入产出法等;逻辑分析是从项目调查入手,通过绘制原因分析图、决策树或绘制调查表,系统图法等方法,多从宏观与微观判断分析的结合上找出经济效益下降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供决策部门参考。联邦审计院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一般包括三个基本阶段。
一是编制审计方案阶段。其具体内容包括: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重点、审计项目的步骤、审计人员和时间预算。并特别强调审计前要多方面了解被审计项目或单位的情况,如生产特点、市场情况、企业条件、内部环境等,审计人员在作这些调查时应作好详细的工作底稿。
二是实施阶段。实施阶段实际上是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为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有效,审计人员所收集的证据必须充分、有效。审计人员要根据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目标,对已收集到的证据进行全面计算对比,综合分析,对被审对象作出恰当的判断。核心问题是要确定经济效益不高的症结所在,不但要揭示问题,而且要找出存在问题或造成损失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意见。
三是报告阶段。为了作好审计报告,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审查工作底稿。如发现证据不足或证据失实,应组织人员进行必要的补证。
2.讨论审计评价。由于经济效益的提高最终要靠被审计单位的努力来实现,因此,讨论审计评价应在同层次进行并听取审计者的意见,所提出的建议应当是具体的、切实可行的。
3.起草审计报告。如果是某些非常专业的项目,则需要先向专家咨询,甚至聘请专业人员参加审计。审计报告草案应交与被审计者讨论,征求意见。当然审计人员应保持独立的判断,征询意见并非一切听从对方的意见,只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解决好问题。
三、德国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
经济效益审计的原则是经济性。具体地说,即以一定的资本收入获得最佳成果——“最大原则”;以最低的资本投入达到一定的成果——“最小原则”。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重视审前经济效益研究与分析——即超前性。如对每年联邦各部委计划和预算、投资、重大基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成本预测等内容进行审查,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利因素审前提出纠正、剔除的建议,供决策部门考虑,通过事前审计,可以防患于未然。
二是量化分析。对经济事项的效益性分析建立在量化的基础上,用统计方法和评价方法,对政府部门所管联邦资金和联邦财产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估,以此作出是否经济有效的结论。
三是模式化研究。主要是对经济事项的构成要素进行细分,然后进行量化研究,分析比较,并用固定模式图表现出来,以此对经济事项的效益性进行判断。
四是宏观与微观的经济效益审计并重。联邦审计院在宏观经济效益审计方面,主要是对联邦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进行综合、系统的事前分析,对照一定的标准,评价经济效益的现状和潜力,并提出改进的建议,促进联邦经济效益的提高。微观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对16个部委业务活动和管理的合规性、有效性进行审计,以保证联邦预算支出的有效执行和政府计划的实现。
五是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多样化。联邦审计院实施经济效益审计方法日趋多样化,在广泛应用传统审计方法的基础上,还运用大量的现代管理办法,尤其是注重经济数学模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