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企业与市场观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理论论文,组织论文,产业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78X(2003)01-0019-05
一、概述
产业组织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才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以特定产业内部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揭示产业组织活动的内在规律性,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提供决策依据,为政策的制定者提供政策建议的一门微观应用经济学。该理论自兴起以来,一直倍受西方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并享有独领西方经济学前沿风骚的美誉。美国经济学家施蒂格勒也正是因为其在产业组织理论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荣获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接触西方产业组织理论,至今不到20年的时间,但该理论一经介绍入我国后,就以它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思维牢牢吸住了经济学界的视线,并成为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学界谈论最热烈的话题之一。随着近年来国内学界对西方产业组织理论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才开始以比较冷静、审慎的态度来对待这一理论,并对其中的一些具体内容、观点和方法展开较为详细地讨论和研究。
“企业”和“市场”是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最能反映当代西方经济学发展方向和进程的范畴,本文的意图正在于通过对产业组织理论中关于企业和市场问题的讨论,来揭示和说明当代西方经济学所发生的重大改变,并透过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来对我们的经济理论研究进行一番审视,以便从中获取某些有益的启示。
二、传统与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企业和市场观
1.传统企业与市场观。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以马歇尔等人的传统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将“企业”看成是在给定的技术、成本、价格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生产单一产品以及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生产单位。在经营活动过程中,除了在针对进入者的阻挠方面有一些策略行为之外,企业基本上被当作受市场机制调节的外生变量来看待,只对外部环境做出机械反应便是其全部的行为特征;而且在传统理论中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一致的,企业的一切决策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不存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又由于企业之间是一种充分的自由竞争关系,因此它们之间并不产生合作或非合作的博弈关系。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将“市场”看成是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最优手段,认为只要市场竞争不受到削弱,供需双方能够随市场需求状况和均衡价格的波动而自由、充分地竞争,市场就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由此可见,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的行为是被市场结构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市场结构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企业行为,因此企业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市场及其结构。难怪传统理论者的政策主张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证市场结构的合理性和充分竞争。
2.现代企业与市场观。新产业组织理论以科斯、威廉姆森等人的产权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采用了完全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现代企业和市场观。科斯首先对传统的企业和市场概念提出尖锐质疑[1](P64),指出这种观点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和市场含义不吻合。首先,现代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庞大、生产多元化、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目标不一致等等;其次,现实当中市场作用的发挥并不是完全自发无代价的,人们在利用市场来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大量的交易费用,当市场效率降低、交易费用不断上升时,企业就会发展起来以替代市场机制来对资源进行计划性地配置。市场交易费用与企业内部管理费用之间的数量对比构成了市场与企业的界限。科斯提出的企业和市场概念对后来的西方经济学产生了“革命性”影响,科斯本人也因此而荣登199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宝库。
20世纪70年代以来,威廉姆森又进一步发展了交易成本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和市场作了三方面的阐述:(1)他将所有经济活动都视为“交易活动”,而要进行“交易活动”就必然建立各种“契约关系”,“契约关系”的建立就必然产生交易成本。(注:威廉姆森所说的“交易活动”并不单纯是指市场买卖交易活动,而是指所有经济活动。他所说的“契约关系”也不是法律上的契约、合同概念,而是指包括契约、合同在内的所有协议、约定及承诺关系。在他的理论中,有时交易就等同于契约。)首先是大量的起草、谈判等往来活动中发生的费用;其次是合同签订过程中双方对合同条款进行修改、补充,完善的费用;最后是对协议的维护和执行过程中发生的交易费用。[2](P136)(2)这说明企业(内部)和市场(外部)契约关系的特点,他提出了人类具有“有限理性”特质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的两个重要行为假设前提,指出在各种交易关系中,由于人们掌握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因此任何人在交易活动中都有可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做出一些背信弃义的行为举动来。而正是这种由人类特性决定的行为上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交易活动的风险和成本,但同时也使内部和外部的契约关系在风险程度上变得可比。他认为一般地,在企业内部,人们的机会主义倾向相对于市场(外部)而言要小得多,风险度也较低,但如果企业规模不合理、组织制度设置不科学,也会使契约失去约束力,从而降低企业效益,增加各种管理费用,因此,交易活动是在企业内部进行还是在市场上进行,要视各种契约关系的风险度和成本大小而定。(3)为了说明企业与市场的边界问题,威廉姆森还提出了“资产专用性”概念。[3](P95)指出,资产专用性的强弱,(注:他所说的资产专用性相当于沉没成本。)对企业的规模边界(垂直一体化)有直接影响,例如:如果专门为通用汽车厂提供车身的供货商拥有制造该车身的专门生产线,它在交易活动中就处于支配地位,它可能会以种种理由来要挟通用汽车厂,使通用厂在市场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而通用汽车厂为了避免这些不利和风险因素,就有将供货企业纳入自己生产系统内的动机,由此可见,资产专用性确实是影响企业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一体化动机的真正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资产专用性有关。以上这些内容正好构成了新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同时还为博弈论、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契机。
3.两种观点的比较。从总体上看,以上两种企业观和市场观存在这样一些差别:(1)它们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传统企业和市场观以传统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而现代企业和市场观则以现代产权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2)它们所考察的是不同状态下的企业。传统理论只从既定、静态的层面上来定义企业,因此认为企业的规模是由一定技术水平和市场容量决定的,而企业的行为和决策范围则由一定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水平决定。而现代理论则从动态发展的角度看对待企业,认为需求和技术状况并不能说明企业的规模和发展,因为这些因素本身也处在不断变化过程中,认为能够说明企业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应该是交易成本,正是由于人们具有节约交易成本的自然倾向,才形成了现有的企业和市场边界;(3)它们对待企业与市场的态度不同。传统理论认为市场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而企业不过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是市场机制的补充。现代理论则认为企业与市场同样重要,它们是配置资源的不同方式,当市场效率低下时,企业将会替代市场来配置资源,而当企业制度失当时,市场又会重新充当资源配置的主角;(4)它们对均衡的看法不同。在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看来,只要市场机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只要企业间能够开展充分、有效的竞争,社会资源的均衡配置就一定能够实现,社会福利状态就一定是最好的。而新产业组织理论则认为,由于交易活动中存在一系列不可消除的不确定性,因此,无论是市场还是企业都无法完全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最后总有一部分资源会在无用的摩擦中被消耗掉,又总有一部分社会财富会因为人们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而不能被利用或是被不公正地分割,因此,资源的配置最终只能够达到一种次优均衡状态。(5)它们所蕴涵的政策主张不同。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主张严格限制企业扩大规模,防止垄断产生,确保企业间的充分竞争,也就是要让市场机制来调节经济;新产业组织理论则主张不要过多干预企业规模扩张,因为企业规模的变化正是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客观反映。因此,新产业组织理论主张放松管制,让企业自己来进行选择。
三、现代企业和市场观对西方经济学的影响
新产业组织理论并不仅仅因为包含了现代企业观和市场观而被称之为前沿理论,它同时还是涵盖多门现代西方经济学前沿理论成果的学科,另外,许多前沿交叉学科的兴起也都多少与现代企业和市场理论的发展有关。以下我们就几种主要的前沿学科来考察一下它们与现代企业和市场观之间的内在联系。
1.交易成本理论的发展。如前所述,交易成本理论实际上就是科斯和威廉姆森等人在对企业和市场的诠释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经济理论。该理论被用来解释为什么除了市场这种配置资源的方式外,还需存在一定规模和范围的企业。它的解释是:因为市场并不是唯一最好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机制在发挥调节作用过程中将会发生一系列的“交易费用”,此外,又由于从事交易活动的人具有“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从而,使市场交易活动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从事交易活动的各方为了降低使用市场的各种交易费用、减少当事人行为的不确定性,就有将这些活动纳入到企业内部来完成的倾向和动机;而这种动机的强弱又取决于“资产专用”程度。由此可见,交易成本理论实际上就是为了解释和说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是对交易费用的节约,是有效配置资源的自然选择。这实际上就为当代寡头大垄断企业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2.博弈论的发展。严格来讲,博弈论并不应该与交易成本理论或现代企业理论一样被视为是一种前沿经济理论,它其实是一种被用来分析现代经济活动中对策问题的数学方法。但由于博弈论在几乎所有的现代经济理论——尤其是在产业组织理论有关寡头厂商竞争的研究中——都成了一种不可替代的分析工具,而且据说博弈论还引起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因此,博弈论就被直接放到了与其它前沿经济学并行的位置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教授纳什由于在博弈论与经济学运用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荣获1994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由于寡头企业之间的行为是相互影响和依赖的,因此在这种市场结构下的资源配置过程、结果势必与完全竞争时不一样,而传统的一般均衡理论在讨论垄断竞争这一最现实的市场结构时又显得十分无助,无法得到一般化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于是寡头企业的行为究竟会对资源配置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就成了一个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纳什教授用博弈论的方法将经济活动参与人之间的战略互动关系置于特别设定的模型中,并给出了各种互动作用可能会导致的结果。这些结果被称为“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描述了博弈的结果及其状态特征,在纳什均衡点,资源的配置虽然能够达到均衡状态,但该种均衡常常不是最优均衡,而是次优。
纳什均衡是为解决寡头企业竞争问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同是也是现代博弈论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许多研究者又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博弈模型,例如占优博弈、序贯博弈和重复博弈等等。总之,博弈论研究者们的最终目的是要为具有有限理性的决策者之间的战略相互作用提出一个数学化的一般性结论,以便为博弈参与人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预测。今天博弈论已经对现实经济活动和经济理论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许多现实经济问题都可以看成是博弈,博弈论不仅被运用到宏观经济活动的分析中,也被运用到现代企业的管理当中,甚至动用到微观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中。博弈论也引起了我国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内各主要经济类院校都对学生开设了博弈论课程。
3.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是关于现代企业治理的理论。现代企业是规模巨大、实行产品多元化生产、所有权与经营权是相分离的复杂的组织结构,作为企业代理人的管理者的追求目标与企业所有者(股东)的目标可能不一致,他们可能不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譬如,为了控制一个大企业,代理人可能追求销售额最大;或者为了体现个人的排场而不惜花费巨额资金装修办公室、使用豪华专车等等。随着股份公司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所有权已高度分散化,作为企业代理人的经理们的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约束也日愈弱化。但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理论,所有权的分散并不一定意味着控制权也同样分散。所有者还可以通过一系列手段来控制企业,例如:股东可以通过在公司董事中设置代表、或者通过投票等方式来控制企业。随着金融机构持股的比例的增大,也会使这些机构就有动机来监督公司的业绩,从而对经理人员形成约束。
除这些约束手段外,还有一些机制可以起到的束着企业代理人的行为的作用,这些约束机制包括:(1)内部约束激励机制。为了激励管理者为寻找最大获利机会去冒一定风险、承担一定责任,股东们就必需在风险和激励之间寻找一种最佳平衡机制,具体来说,就是让管理者获取确定的利益所得,如高额的薪金、奖金、养老金、退休金或股权等等。让他们有动机来关心企业的利益目标。(2)经理人员市场机制。通常管理者并不是只服务于一家企业,他们常常要通过经理人员劳动力市场来寻找就业机会,因此,管理者们的业绩便成为他们声誉和身价的重要证明,这种证明结成了经理们为自己树立良好声誉的重要激励机制。(3)产品市场机制。企业产品的市场销售业绩如何,反映着该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而这又与管理者个人的收入状况及声誉紧密相联。为了使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管理者就必须精打细算,努力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等等,这些努力显然与股东们的利益是一致的。(4)资本市场机制。一个健全的资本市场操作也会对经理人员的行为起到有效的制约作用,企业经营绩效的好坏与企业股票在证券市场上的价格波动有关,如果一个管理者的管理业绩不佳,就会从企业的财务状况中反映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该企业的股市将下跌,那么该企业将受到来自被竞争对手接管、收购或兼并的威胁,这些都是促使企业管理者提高管理绩效的制约因素。(5)企业融资机制。现代企业理论认为债券和股票既是企业的融资手段,更是对企业的治理结构。企业通过最佳的债券和股票融资组合就可以达到有效治理企业的目的。[4](P216~226)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一种治理手段,已受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我国在实行国有企业的股份化改制中,现代企业制度已被作为一种重要理论模型进行使用。
产业组织理论不仅为上述几种理论提供了能够体现其经济分析功能的土壤和领域,而且它还为“规制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法律经济学”等一些交叉性前沿经济学科的产生起到了桥梁作用。从当今西方前沿经济理论的总体发展方向上看,有一个十分明显的趋势,那就是越来越向微观化、具体化和数量化方向发展,这首先体现在现代经济学将驱使人类去行动的心理因素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用心理因素来探寻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源,并企图以此来说明所有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定;其次是试图在试验室条件下重现市场机制的特征,以便找到一种像物理学定律一样客观、公正、不带任何主观判断的“公理”,以此作为比照各种经济政策、模型和观点的唯一的尺度,并将经济发展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被授予了在这两方面取得突出贡献的美国经济学家卡尼曼教授(Daniel Kahneman)和史密斯教授(Vernon L.Smith):卡尼曼因“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有效地结合,从而解释了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决策”的问题,而史密斯则因“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尤其是在实验室研究市场机制的选择性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而获诺奖的。[5]而从这两方面的进展上我们也不难看出与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内在联系。
四、现代企业和市场观几点启示
对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及其现代企业观和市场观的研究,使我们能够触及到西方经济理论发展的最前沿动态,了解到当今西方经济理论正在发生的变化,从而使我国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能够紧紧跟上世界经济理论发展的步伐。这不仅是学科研究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现实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国内对产业组织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博弈论和现代企业制度已有了较多的研究和了解,相形之下,对“规制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法律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契约经济学”等一些边沿性学科的了解则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过目前已有不少这方面的著作被翻译介绍给国内读者。国内一些学者和博士生也开始将他们的研究方向对准了这些前沿学科,甚至一些经济类院校还将某些前沿学科列入到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学内容当中来,大大拓展了国内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同时也使人们看到了西方经济学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然而,我们应从现代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及其企业观和市场观中摄取的信息,绝不应仅仅限于其范围的扩大、方法的更新和内容的丰富上,更应该从中解读出它所要向人们传达的实际内涵。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就方法论而言,新产业组织理论提出了比传统经济学更为科学、先进的分析手段和方法,体现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科学、进步的一面。博弈论的运用为寡头企业竞争问题提供了一套较为规范化的理论分析手段,博弈论对微观主体的观察,超越了马歇尔的单一属性行为主体的假设,并且用策略选择方式将微观主体的种类行为规范化,得出了非合作博弈均衡结论,所以在研究许多现实经济问题时,运用博弈论这一现代分析工具,能使经济学向科学化的目标迈进一大步;同样,与传统经济学相比较而言,交易成本理论确实更加细致、微观,它使经济学的分析能够深入到现实经济活动的具体过程中去,使经济学从过去的那种远离现实的理想抽象状态进入到一种更为现实和具体的状态中来,大大丰富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开扩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看到行为的不确定性如何影响到均衡的实现,因此,交易成本比传统微观经济学向现实靠近了许多;现代企业制度也使人们第一次对企业内部的各种治理机制有了明确的了解,并认识到企业管理并不是机械地执行和照搬现成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它更是一种对人的管理活动,是一种有机的治理结构,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类行为机理,这种机理促使人们从产权、组织、激励和约束等多种制度因素方面来思考问题,给企业治理理论带来了一次革命。
第二,新产业组织理论强调一种共同受益的“双赢”理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博弈论认为在经济交易活动中,参预博弈的双方最终只有通过利他才能真正利己,也只有在使他人充分受益中才能使个体利益最大化,因而,均衡的实现必然是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努力的结果,博弈均衡体系的核心就在于刻画了这一调和主义的中心命题。[6](P2-4)如果说博弈论对经济学的渗透、冲击和影响不仅表现为方法论方面,而且还带来了思维和观念上的变化的话,在某种程度上指的就是这一点。我们认为,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双赢”的博弈思想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例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愈激烈,竞争各方无不使用种种机会主义手段,但到头来却往往是两败俱伤,对社会福利也没有好处。但如果竞争对手之间,能够在“双赢”博弈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更具理性色彩的竞争的话,则于厂商和社会都有好处。
第三,从根本上讲,无论是新产业组织理论还是它所涵盖的交易成本理论、博弈论及现代企业制度等等,都没有逃出制度约束的范围,它们的种种理论、观点都是在私有制的制度环境下提出的,这一点是无法回避的。尽管现代企业制度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股份制、产权的分离、利益目标的不一致及机会主义倾向等等,已成为了东、西方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东、西方国家似乎采用了完全相同的治理方法和相同的分析手段,但其实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那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利益分配上的差别。这是我们在学习和应用西方前沿经济理论时不应忘记的一项基本原则。作为理论研究者我们始终应该以客观、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西方前沿经济理论及其发展。对于当今的西方前沿经济理论,我们既不同意将其视为无用的东西一概拒之门外,也不主张盲目接受、全盘照搬,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总体把握其实质和核心的前提下,汲取其中科学、合理的部分,结合我国的实际加以适当地转换和调整,发展成为适合于我国实际的理论模式,能够真正为我所用,这才是我们对待西方前沿经济理论应有的科学态度。
收稿日期:2002-11-25
标签:产业组织理论论文; 博弈论论文; 交易成本理论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组织理论论文; 西方经济学论文; 微观经济学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市场机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