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企业兼并收购趋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趋势论文,企业兼并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兼并和收购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斯蒂伯格说过:“一个企业通过兼并其竞争对手的途径成为巨额企业是现代经济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自十九世纪末以来全球已经历了四次企业兼并浪潮,可以说现代企业发展史就是一部企业兼并史。
自1994年兴起的全球第五次企业并购浪潮,正席卷西方各国,同时还有波及发展中国家的势头(如外资收购中国国有企业),研究这次全球并购浪潮的新趋势,对分析未来企业发展格局无疑有着现实的意义。
趋势之一:战略驱动成为这次浪潮的主要动机。追求竞争上的长期战略优势,代替了以往单纯的追求规模扩大和财务上的短期盈利。经历了前四次兼并浪潮,企业已改变盲目追求规模而转向讲求兼并后企业能否真正发挥1+1>2效应,做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在战略管理成为企业管理核心的今天,企业兼并行为被广泛地当作实施经营战略的一种手段,大企业以提高资产存量效率,优化经营结构,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为宗旨,而小企业则为了谋生存和继续发展而主动出击。基于这种认识,兼并企业和被兼并企业都愿站在战略的高度,有计划地主动地调整资源配置。在实践中,表现为(1)企业与以往或将来的竞争对手联姻。如今年4月,英国电讯公司和原属政府所有的大东电报局,一改往日互为敌手的竞争姿势,向外界公开正在进行合并谈判。[①a](2)企业在并购其他企业的同时把不利其战略发展的部分分拆出售。如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在兼并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后不久,就让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以36亿美元兼并其电子防御业务,真正做到存量的合理调整。[②a](3)盲目追求短期财务盈利的并购已不多见。通过发行“垃圾债券”杠杆收购大公司后把被收购企业当作仇敌一般进行肢解的敌意收购行径,已不受欢迎,且日益遭到被收购企业的有效抵制。在这次浪潮中所见的大型收购战,善意收购已占多数,交易双方倾向于结成战略联盟,对双方都有利,因而成功率也较高。
趋势之二:全球金融业并购活动异常活跃,且有节节上升之势。这场风潮起于金融王国瑞士的银行收购行动。1994年初瑞士银行首次收购瑞士联邦地方银行中排名第二的塞朗银行,之后又控股索勒呼药州立银行,并与瑞士东部的4家地方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很快,这股风潮波及美日。有代表性的是:1995年3月28日,三菱、东京银行合并,合并后新银行资产达52.6万亿日元,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自由化大海上的航空母舰”;同年6月,美国第一联合银行与美国第一保全银行合并,当时被称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银行兼并案;8月底,在美国排名第四的化学银行与第六的大通曼哈顿银行合并,合并后新银行资产将高达2970亿美元。据统计,1995年前8个月,仅美国银行业就发生600多起兼并案,可见其剧烈。
金融业合并浪潮有着深刻的背景。一则冷战结束后,国际竞争已全面转向经济竞争,金融力量成为世界经济主导力量,而大银行间的联合能增强国际竞争能力,金融性托拉斯出现实属必然。二则由于近年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信托市场、保险市场大大冲击银行信贷市场,导致西方银行不仅面临激烈的同业竞争,而且还面临着金融业中非银行机构的竞争,甚至还面临非金融机构的竞争(如财务公司)。业务量的萎缩、利润率的降低,迫使他们选择合并。第三,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使得金融业务风险加大,银行联合可以增强抗风险能力。第四,电子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使得中小银行没有足够的财力装备现代化服务设备,降低经营成本,不得不与其他银行合并;另一方面,电子化的推广,一张信用卡可以走遍全国,而家用电脑的普及使人们在家就可以办理存取款手续,二战后适应当时经济发展需要而建立的众多中小银行已不再需要了,银行过度扩展而面临缺少规模效应的威胁。1984年美国共有银行1.45万家,而今天只剩1万余家,但分析家认为在美国银行数量仍大于需求,银行业的并购还将继续。[①b]
趋势之三:“强强”联合为主,代替“强弱”联合,促使巨无霸型公司的出现。比如,1994年6月,全美第二大杂货批发商弗莱明公司以10亿美元收购了第三大杂货批发商斯克里夫公司,以及东京、三菱银行合并,美国化学银行与大通曼哈顿银行合并等等,合并后均成为该行业巨人。目前,日本新王子制纸公司和本州制纸公司宣布强强合并,意欲从日本制纸公司手中夺回日本最大造纸公司宝座。[②b]
造成这种“大即是美”联合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市场的形成及贸易壁垒的逐渐消除、关税的普遍下降,迫使人们修正以往的竞争观念,竞争已由国内转向国际。更激烈、更全面的竞争要求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的企业出现。其次,竞争已不仅仅取决于市场占有率,而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能力,特别在一些技术更新快的行业,如制药、电脑行业。一个极小的公司可以凭借创新产品一夜成为富豪,夺回大公司的市场。竞争的威胁使大公司也不忘居安思危,走向“强强”联合。第三,更重要的是各国反托拉斯法已有所修正,逐步放宽限制,使“强强”联合有了法律依据。原先认为自由竞争才是最有效,垄断会减少社会总福利,因而各国都制订了相应的反托拉斯法。如美国的《威廉姆士法案》,英国的《伦敦城收购与兼并守则》,日本的《禁止垄断法》。各国判定是否垄断的标准是看合并后公司对市场和价格的控制能力。进入八十年代后,市场国际化使得公司规模的扩大不再能保证垄断,国际性的竞争已大大削弱公司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垄断价格的能力,因而原先认为非法的合并已不再非法,从而促使巨无霸型公司绕过反托斯法而得以出现。况且,合并后的大公司会加强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有利于本国自身利益,放宽垄断限制已有必要。美国银行业大量兼并就得利于美国政府放宽银行跨州经营的限制。
趋势之四:并购日益频繁,且规模日益庞大。美国美林证券公司在一份报告中指出:1994年美国公司宣布的公司兼并案比1993年增加14%,达到2997件,交易额高达2667亿美元,比1993年的1611亿美元猛增41%。最近,美国证券数据公司宣布的报告说:“1996年第一季度,美国公司间的合并和兼并达到创纪录水平,总交易额达到1090亿美元,比1995年同期增长40%,超过1988年第一季度记录——880亿美元,其间共发生2459起公司合并兼并案,1995年同期仅为2091起”。[①c]这种趋势正波及欧洲,据统计,1996年第一季度欧洲合并总额达710亿美元,比1995年整年增加22%。[②c]
造成这次并购交易日益频繁的主要原因是:(1)美国自1994年以来实现了经济软着陆,经济开始逐渐回升,通货膨胀温和,企业效益稳定增长,各公司开始拟订新一轮的发展规划。而兼并收购因具有自筹投资不可比拟的见效快、手续简单、迅速增强实力等优点,成为企业扩张的首选手段。(2)1995年以来国际股市,尤其是美国股市持续看好,股市牛气冲天,股价节节攀升,道·琼斯工业指数升至4700多点,达历史新高。这使一些蓝筹股可以用自身增值的股票作为兼并的资本,降低了收购成本。如迪尼斯的收购计划就是在股票上涨时期用自己股份换取美国广播公司的股份,再补上一定现金。(3)可以达到扩大规模、削减成本、节约费用、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目的。(4)利用并购达到优势互补。东京银行拥有国际大客户,想在国内找靠山,而三菱银行在国内享有大量中小企业的信赖,急需开拓国际市场,两者合并可谓珠联壁合。
趋势之五:并购涉及的行业比较集中,但有波及其他行业之势。从项目上分析,2/3以上项目分布在六个产业:金融服务业,医疗保健业,电讯业,大众传播业,化学材料业和国防工业。这主要是由于六个产业表现出利于兼并的特点。前五个产业代表了未来的经济增长点,其中金融业并购热的原因在上文已解释过。这里需特别指出的是:国防工业加入并购行列,显得本次并购浪潮与众不同。这是由于冷战的结束和军费开支的削减以及军工企业资产专用性导致退出成本的高昂,迫使军工企业寻求新的伙伴。兼并和收购既能减少竞争对手又能降低成本,故为良径。自1986年以来,美国政府砍了近一半的国防预算,同时也鼓励国防工业进行合并,渡过困境。洛克希德公司和马丁—玛丽埃塔公司在1995年3月15日于芝加哥正式合并,组成全美最大军工企业,总部设在贝塞斯达,合并后资产达100亿美元,年销售额达230亿美元。今年第一季度,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又以86亿美元买下洛拉尔公司,可见国防工业的并购势头不减。[③c]
以上五大趋势,在现实兼并收购案中相辅相成,共同影响了未来的企业格局。
注释:
①a 参见《文汇报》,1996年5月10日。
②a 参见《参考消息》199年4月18日。
①b 参见《上海证券报》1995年11月14日
②b 参见《解放日报》1996年5月9日。
①c 参见《参考消息》1996年4月8日。
②c 同①c
③c 参见《参考消息》1996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