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科技对台湾的磁场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磁场论文,中国大陆论文,作用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海峡两岸随着关系的缓和,各项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地开展起来,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当数两岸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热,这股热流从1992年开始出现了逐浪高涨之势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台湾当局近年来不断制定和调整大陆科技政策。1991年制定了“现阶段延揽在海外大陆科技人士来台参加科技研究发展工作作业要点”;1992年修正通过了“引进大陆技术方案(草案)”;1993年出台了“大陆地区产业技术引进许可办法”;同年又推出了“自大陆引入科技人才作业要点”等等。
2.台湾学术界、科技界、企业界要人看重大陆的科技进步,频频来访大陆。近年来台湾各界掀起了访问、考察大陆热潮,仅1992年就有台湾“国策顾问”赵跃东、前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著名科学家吴大猷、台湾现“综合研究院”院长刘泰英、台湾“中国生产力中心”总经理石滋宜等人相继访问大陆。1993年台湾最高科技研发机构工研院院长林垂宙率团来访“中国科学院”等重要科研机构。1994年台湾“国策顾问”李海达与立委王建煊兴致勃勃来大陆参加研讨会。近数年中,台湾工研院已有300多人次访问过大陆。 台湾各级科技部门和大学自然科学所系的学术领导人也大都访问过大陆。正式来访的台湾科技团组亦有数十个之多。企业界各大台商更是穿梭于两岸间络绎不绝。
3.台湾当局开启了两岸双向学术交流的大门。继1992年台湾吴大猷先生首访大陆之后,两岸学术界、科技界的学者共同举办的科技领域的各种学术研讨会、交流会、互访,在两岸不断召开、进行,使两岸的学术交流实现了双向性,有效地推动了两岸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4.台湾科技产业赴大陆投资日趋踊跃。近年来台商对大陆的投资出现了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趋势。很多科技产业的台商将资金的投放重点瞄向了大陆的高科技产业。台湾电子及资讯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大企业首先积极抢进大陆投资。
5.台湾当局积极延揽引进大陆科技人才,两岸科技人才交流方兴未艾。台湾当局对延揽引进大陆的科技人才持积极的态度,在政策上不断放宽条件,还辅之以优惠措施。引进人才的对象从理、工、农、医等自然科学领域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进而到工商企业界。此外,台湾当局对两岸科技界相互借用人才联手共同搞研发的互动发展,也大开绿灯。台湾“综合研究院”还与大陆“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商定引进大陆科技人才赴台1—2年进行科技交流的具体事宜。
6.台湾科技界和企业界热衷于引进大陆的产业技术,两岸产业技术合作已成为两岸科技合作的主旋律。通过近几年台湾著名人士对大陆产业的考察,他们对大陆的许多产业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此,台湾当局专门制定了政策和优惠措施,鼓励官民营企业积极引进,还成立了专门的常设机构负责推动。现在,两岸已有许多产业开展了技术合作,在众多领域也建立了产业科技合作的对口单位和固定管道及合作模式,使两岸的产业科技合作不断深入。
7.两岸高科技领域已实现合作研发。这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台湾依赖从日本进口的某些关键零组件技术;二是两岸都感兴趣的科研项目,如HDTV、光纤通讯、移动式通讯、中文电脑等等;三是在航空航天、机电、激光、生物科技等高科技领域。
上述种种事实表明,台湾当局,科技界和企业界都对大陆的科技进步和两岸的科技合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极给予推动,使之迅速发展起来。何以台湾各界如此钟爱大陆的科技,并热衷于两岸的科技合作呢?这个答案已由台湾的有识之士道出:大陆的科技进步对台湾产生了难以阻挡的磁场作用。下面试从两岸科技发展状况来分析之。
一、大陆科技的优势
(一)基础研究实力雄厚,高科技研究硕果累累。
多年来,大陆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了很大的资金和力量,现已拥有雄厚的实力。首先,基础研究涵盖领域广泛,几乎覆盖了当今世界科技所有领域,众多尖端科技领域也都有出色的研究成果。象物理、数学、化学、矿冶、核子、无机化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已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能镭射、高温超导体等尖端技术已领先美日等国,居世界之首;航天工业、军事科技已进入世界五强;人造地球卫生的发射和回收,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研制、超导材料的研究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生物领域中的动植物新品种、蛋白质工程、新型药物、疫苗和基因治疗的研发,已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些成就是台湾所望尘莫及的。
再者,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实施了一系列富有战略意义的大型科技计划,在高科技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进展,一批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在国际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近年来建立的一大批重大研究基地、中心和实验网点,在高科技攻关和高科技产业化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将大陆的科技研发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高技术及其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优势,且技术质优价廉,较少依赖外国。
大陆发展高技术已有40多年的历史,其间实施了两次重大的战略决策,成功地实现了一批高技术的发展及产业化。某些高技术产业拥有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象航空航天、核能等高技术领域已居世界前列;光电子材料、金属基、陶瓷基复合材料、光子晶体技术、CIMS总体集成技术、深水下机器人技术等均居世界先进水平;光弧质通讯、量子井镭射、声光元件技术、镭射核融合、镭射医学等方面技术不输给世界先进国家。至于金属材料的内耗研究,大陆已开展十几年了,而台湾还未起步。从1985年以来,大陆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连年增长,1992年已达到39亿美元。大陆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已近1000亿元,占GNP的8%左右,预计本世纪末可达GNP的10%左右, 难怪台湾权威人士这样评价:大陆的科技产业发展与竞争潜力不容忽视。
台湾各界除了青睐大陆的高技术成就外,还认为大陆的高技术质优价廉,富有转让的诚意。他们经过考察后提出结论:向大陆购买和引进技术要比向美日等国购买便宜和容易得多。如台湾向大陆购买的红外线技术夜视镜,是美国价格的十分之一;大陆仪器设备价格也远低于国际市场。同时,大陆政府一再表示,人造卫星、空间技术、同步幅射等技术,都愿为台湾提供优惠优先转让。这大大激发了台湾引进大陆技术的强烈愿望。
(三)科技人才资源丰富、水准优秀、价格低廉。
科技人才是科技发展和竞争的关键。大陆多年来已培育出一支强大的科技队伍,他们遍及各个科技领域。可谓人才济济,科研力量强大。目前,大陆仅科研人才数量已达105万人, 加上工程师与大学教授在内,科技人才超过了1700多万人。就连目前世界上较抢手的软件人才,大陆已拥有60多万人的队伍,且每年以2万人的速度在递增。 这一支巨大的脑力资源,连欧美日等国都垂涎不已,纷纷运用各种策略竞相引进和招聘。此外,大陆还有一支30多万人的高技术产业队伍,以及供科技人才驰骋的科研机构5万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7个。而台湾仅8万多人的科技队伍,显然是不能与大陆相提并论的。
大陆科技人才水准优秀和价格低廉也为台湾科技界所称道。他们经过比较,同样的科技产品开发,在台湾需耗时1—2年,而大陆丰富的脑力资源可使其缩短至1—2个月。这对于更新换代极快的科技产品是相当重要的竞争优势。据台北资讯软体协会透露,他们委托北京一所大学三个人、六个月、支付人民币1.5万元费用完成的一项科技专案计划, 若在台湾进行,所需费用是大陆的8倍。台北软体协会理事长也指出, 在大陆雇用一个软体人才比台湾每月节省1万元以上台币。 美国《商用周刊》也指出,中国大陆拥有大量具有世界水平的科技人员,300 美元月薪就可雇到,而新加坡聘用美欧科技人员,每人月薪为25万美元。
二、台湾科技的弱势
(一)基础研究薄弱,基础技术和尖端科技落后。
多年来,台湾发展科技基本上是采取“与产业紧密结合,积极发展应用科技”的发展战略,这样的发展战略,其科技发展方向一开始就采取了倾斜政策:重应用科技研究、轻基础科学研究;重工业企业、轻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科技强点偏重中下游。台湾当局明确提出,科技发展要以开发实用型的应用技术为目标,不断增强外来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为此,台湾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以生产为导向的实用性技术的引进与研发上,而跨越了投资大量资金和科研力量去搞基础科学研究的过程。这方面和大陆正好相反。这是造成台湾诸多科技领域,尤其是高科技领域的基础研究十分薄弱的根本原因。使其科技进步缺乏创新源泉及持久力,不可能积蓄科技超前发展的实力和驱动力,难以在高新技术前沿有发明和创新。同时也造成台湾科技人才匮乏和应用科技发展方面的学术水平难以提高。现在台湾就难以组织重大的基础研究课题,也难以在高科技领域做深入的研究,表现为高科技项目发展寥寥,不但鲜有世界高科技前沿的高新技术,而且比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科技落后很大距离。就连台湾引以傲人的资讯产业,其关键技术和关键零组件都要依赖进口,受制于人。
(二)技术发展独立性差,依赖性、改良性强,关键技术引进不易,受制于人。
台湾鉴于基础研究薄弱的先天不足,决定了其技术基础和尖端技术力量的薄弱,难以进行独立的研发与创新。所以,其科技发展从初期就选择了以引进为主、自主开发为辅,以引进带动开发的移植型发展模式。这样的发展模式也决定了台湾的科技发展只能是依赖型的、改良型的,且在发达国家后面跟进式地前进。一方面他们引进的技术属于发达国家转移“夕阳工业”之技术;另一方面,靠引进技术,就鲜有发明创造,就不可能研发出世界新兴工业、科技前沿之高新技术及关键零组件。同时,靠引进关键技术和零组件经常被发达国家卡住脖子,带来科技发展缓慢、滞后、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而且,引进愈多,依赖愈深,贸易不平衡愈严重,造成科技乃至经济发展之难以克服的瓶颈。
再者,在科技作用日益重要的今天,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同时,也实行严格的科技保护政策。这对于以引进技术为主的台湾科技发展,无疑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美日等国由于经济竞争的自身利益,不愿轻易转让关键技术给台湾。台湾纵然有钱也难以买到。故而,台湾要想发展高科技及技术密集产业,就必须分散技术来源,以摆脱美日的控制。那么,从大陆引进技术不失为台湾较明智的选择。
(三)科技人才严重不足,高科技人才奇缺。
科技人才的严重不足,是台湾多年来不重视基础研究和科技政策倾斜造成的。台湾目前既缺乏学术造诣高深的高科技领导人才和高级学术带头人才,也缺乏掌握高新技术的科技主力军。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建六年计划”中,十大新兴工业和八大关键技术所需的大量科技人才更凸显危机。据台湾报刊透露,90年代台湾只能满足70%的技术人员需求。应用软体和系统软体人才的需求量是7.3万人。估计到2000年, 台湾软体人才的不足将扩大到20万人,不得不向海外招聘和引进。象台湾列入计划中的明星产业——航太工业,也因科技人才的缺乏而发展缓慢艰难。就连准备在1997年发射的“中华一号”卫星,一旦发射后,送回地面的资料目前尚无解读的人才。
近年来,台湾当局虽然加强了这方面的重视和经费的投入,但新的基础研究和高科技人才不是短时间内能培养成熟的,须经时间和实践的磨炼。因此,台湾为解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燃眉之急,不得不把目光瞄向了大陆的科技人才。
三、结语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大陆科技进步对台湾的磁场作用可谓不言自明了。就连台湾各界要人对此也都直言不讳地发表评论。台湾“中国生产力中心”总经理石滋宜博士在访问大陆八次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台湾产业升级的战略必须考虑与大陆科技相结合。这是你赢我也赢的战略。中国人民在世界上的价值与尊严必须靠两岸的科技合作才能建立起来。”“被大陆列为‘火炬计划’的项目中,有许多制成品的中间技术是台湾产业升级所需要的。”(注1 )台湾综合研究院院长刘泰英在考察大陆后也指出:“大陆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基础科学和科技实力雄厚,特别是高科技领域,如航空航天、光电技术、自动化控制、核能科技等已达到国际水平。”(注2 )台湾“经济部”部长肖万长也发表过这样的看法:“大陆科技人才比台湾多,拥有很多科技资源,而从大陆引进技术,对台湾未来发展绝对有利。(注3 )美籍华人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公开向记者表示:“台湾经济虽然繁荣,但是没有高科技的基础,没有受过精良训练的科技人才,这样的繁荣不能持久。”(注4)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认为:“大陆将在2050年跻身世界科技领导国之一。高科技出口贸易1992年增长了40%,大陆已成为全球生物科技与超导体王国,现在正积极推行“八六三计划”,此一现代化计划付诸实现后,期能在2000年超英赶美。”(注5 )台湾政治大学蔡正杨教授也指出:“大陆科技相当发达,高温超导体应用、人造卫星、核能研究等方面均具国际一流水平,大陆目前的技术及知识密集工业如顺利转移民间工业,未来发展不可限量”。(注6 )台湾媒体舆论也发表这样的高见:“目前台湾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必须依赖科技的全面建立,而大陆在基础科技与高科技上均有突出的表现,台湾如能及时引进,则对未来台湾的竞争将有莫大助益。两岸经贸合作应以科技合作为起点。”“台湾的技术能力只有大陆的一至二成,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与人力更无法与大陆相比。”(注7)台湾在《世界论坛报》1994年3月30日也载文指出:台湾是技术输入“国”,大陆是技术输出国。
凡此种种,更可以看出大陆科技进步对台湾产生的无法阻挡的魅力和吸引力。也可看出台湾渴望引进大陆科技及人才的迫切心情。台湾当局出于岛内产业升级和科技发展的自身利益需要,在大陆科技磁场的效应下,也极为重视大陆的科技成就,不断制定政策和优惠措施予以引进。同时,大陆也发现,台湾的科技发展也有所长,在某些科技领域,如资讯业,某些中下游的应用技术、科技商品化能力等方面优于大陆。因而,为了共同的民族利益,海峡两岸的科技发展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互补、互惠,共同提高。我们呼吁,两岸同胞携起手来,共同再创我们中华民族的科技辉煌。
注释:
1:台湾《远望》1992年6期
2:人民日报(海外版)1992年8月23日
3:福建日报1992年6月14日
4:人民日报(海外版)1992年6月12日
5:台湾《中国大陆》1993年9期
6:人民日报(海外版)1992年4月16日
7:台湾《中国大陆》1993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