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工人阶级筑牢执政根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人阶级论文,根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执政基础牢不牢,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基础和活力源泉。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人民群众对执政党支持和拥护的程度,是检验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也是关系执政党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脱离群众是执政党的最大危险。世界上一些老党大党相继丧失执政资格,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脱离了人民群众,背离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胡锦涛同志也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我们要在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上做文章。
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加强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
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政党,工人阶级是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与坚持党的领导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密不可分。如果动摇和改变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改变工人阶级在国家与企业的主人翁地位,就会从根本上动摇和改变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我们要牢固树立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工人阶级是改革、发展、稳定最可靠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和工人阶级的团结奋斗,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把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落到实处,不仅是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迫切的现实问题。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口号上,而要在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加大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宣传力度,如学习宣传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等先进模范人物,激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反响,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措施,努力做到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当前我们要高度关注来自职工群众的信息。据全国总工会同国家统计局开展的第五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的有关资料显示,产业工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与农民工一样排在25个职业、工种的末位,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成为产业工人的比率仅有1.1%,是所有选择中最低的。这不能不引起高度关注。
工会是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依靠工人阶级要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是由工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工会是工人阶级的基本组织形式。党依靠工人阶级,是依靠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群众。邓小平曾指出,必须把工人的最大多数组织到工会中去,并依靠工会教育工人,启发其阶级觉悟,发挥其生产积极性。忽视工会工作,就说不上依靠工人阶级。党与工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反映着依靠工人阶级的状况如何。正是从这层意义上讲,加强党对工会的领导,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是依靠工人阶级的基本途径,是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任务。
当前各级工会组织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认真落实全国总工会提出的“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会的组建步伐,按照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的思路,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群众吸引和组织到工会组织中来。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和方法,重点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群体、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群体的入会工作。要在企业改制、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等工作中,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履行和突出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各级工会组织要旗帜鲜明地为进城务工人员、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争取合法权益,尽心尽力地为他们多办好事、实事。要高度关注困难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努力使广大职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和实实在在的利益。要高度关注并解决在推进改革发展中由于利益关系调整所引发的深层次矛盾,确保职工经济利益、民主权利和精神文化权益在基层的落实。决不能忽视职工群众的正当民主权利和应得利益,决不能以牺牲职工的生命安全、健康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经济效益”。这是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所必须坚持的政治立场和工作原则。
要正确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根据变化了的形势,正确协调好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需要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规范和完善分配制度。当代工人阶级包括产业工人、知识分子和经营管理人员在内的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他们无论什么职业,收入多少,在政治上都是平等的,都是工人阶级中的成员,要把维护产业职工群体、困难职工群众的利益与满足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高收入职工群体的要求协调好。要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如在企业改制、农村土地承包、占用土地、城市拆迁等方面维护群众利益,坚决反对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在经济生活中效率放在第一位,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把公平放在第一位。既反对收入上的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要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趋向合理。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增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以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收入分配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