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杂剧”之争与中原文化反思--张瑜“豫剧之声”的思考_文化论文

“河南杂剧”之争与中原文化反思--张瑜“豫剧之声”的思考_文化论文

关于《豫剧的噪音》的争鸣 中原文化的自省——由张宇的《豫剧的噪音》想到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豫剧论文,噪音论文,中原论文,文化论文,张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说,雅典达尔菲阿波罗神庙门廊的一块石板上刻着这样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

历来,能否认识自己,是否具有自省意识与批判精神,都被作为衡量评价知识者、文化人思想、品格的最后尺度。因为他们是与生俱来的文化的创造者和敏感承受者,尤其在历史变革中,在社会转型期,总是他们率先站出来担当起文化启蒙的重任,发挥其筚路蓝缕的开路先锋作用。18世纪的西欧出现的一批思想家、哲学家,他们起而批判旧传统、神学及教会的形而上学,结果是推动了科学与文化的发展,划出了一个新的时代。20世纪中国发生的“五四”运动,也是一场文化启蒙运动,“五四”精神的实质就是一种摧枯拉朽的批判精神。由先觉的知识者发出的批判在当时都代表了历史的要求与文化的选择,显示出一种生活的智慧。自“五四”一代“国民性批判”以来,中国知识者的这种自审意识与批判精神日渐强化并生长起来,他们最大的认识要求是认识中国、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渴望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创造、重建20世纪的中国文化。

因此,在当下跨世纪的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中,张宇的《豫剧的噪音》也是一种对中原文化的认识、反思与批判。的确,豫剧是河南人的骄傲和脸面。她昂扬着中原黄土地中泥土的芳香,她流淌着中原儿女最亮丽的激情,她是我们中原大地的母语和家园,更是我们中原文化的特色与精粹。她辉煌过一个时代,征服过千千万万人的心。但始料未及的是,不知从哪一天起,她开始衰落了,开始被人们冷落、淡忘和抛弃了。对此,中原人都有一种不知怎么丢失了自己的困惑,更有一种无力回天的遗憾与无奈。而张宇的《豫剧的噪音》则是这困惑与无奈中发出的一种振聋发聩的独特声音,是颇具意味与个性的一种对豫剧现状未来的认识与思考。无论她的结论正确与否,作为一个小说家张宇表现出了一种现代姿态,一种向新意向;一种局外人难得的清醒与自觉;一个文化人寻找中原文化与时代审美思潮相契合的努力和营造经典文化的渴望。

诚然,戏剧在当下的衰落是一种普遍而非豫剧之个别,这背后也固然有着大的社会的、心理的、审美的等多种原因。但不容置疑的、肯定的也有着个体的、自身的、内在的原因。如果我们只单单地把这种衰败推诿于社会原因、外部环境,那就只能徒然地看着豫剧的衰败却于事无补。而张宇的反观自身则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态度,他对自己从迷恋戏剧到逃离剧场的原因追寻,既是一个酷爱、迷恋者发自情感的心灵呼喊,也是一个具有文化自觉意识者理智的声音。他的追寻与反思,力求获取的是对豫剧自身的体认,只有体察到当下的处境,才能看到真正的目标,才能有力量抗拒时势的捉弄,获取抵达遥远他岸的希望。仅凭热血、道义和情感是不能拯救文化的,唯有在不断的自认与批判中才能寻觅文化的新途径,才能使特色变异为精粹,永葆其长盛不衰的青春。因而张宇所持的这种自审与批判姿态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它是文化获得发展的契机、动力与源泉,也是文化自身的生命力之所在。

豫剧是中原文化的特色与精粹,豫剧的衰败其实也从一个方面显露出了中原文化在当下的古老与滞后。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素以悠久灿烂而著名,但长期以来,中原大地深厚丰富的传统文化在塑造滋养了一代代古朴、厚重中原灵魂的同时,也拖住了中原人走向现代的脚步。正像哲学家崔大华先生说的:“从近现代以来,中原地区一直是比较保守落后的。就‘五四’时代而言,中原文化并未对当时的时代发展有过哪些大的贡献。”正像文学评论家孙荪先生说的:“在20世纪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在‘五四’运动当年的文化建设中,我们中原地区的思想贡献与中原文化的深厚渊源是极不相称的。”因而,戏剧的问题不能仅仅以戏剧的方式来解决,它牵涉到文化精神的多个层面。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再造中原文化的辉煌已成为中原知识者、文化人的责任与义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豫剧的噪音》的出现,像河南新文学大系、《回眸〈新青年〉》的出版,以及河南博物院的开展一样,是河南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它引起的不仅仅是对豫剧的反省,对中原文化的反省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标签:;  ;  ;  ;  ;  

“河南杂剧”之争与中原文化反思--张瑜“豫剧之声”的思考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