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检验科 157011
赵子晓 河北大学 071000
【摘要】探讨降低临床血液检验误差的关键性措施。随机抽取血液检验标本300例,分析统计检验过程中造成血液检验误差的原因,并制定相关的措施降低检验误差。下述四个原因是导致血液检验误差的最主要原因:标本采集; 标本送检; 标本检验; 患者自身因素。造成血液检验误差的原因多种多样,在血液检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检验流程进行检验,进而降低误差的发生。
【关键词】临床血液检查;检验误差;关键性措施
前言 血液检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对多种疾病诊断均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检验方法。但在检验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某些原因可能导致检验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这样可对患者病症诊断造成不良结果。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就血液检验误差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关的措施,降低血液检验误差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5-2016年期间我院检验科收集的血液检验标本300例。其中共有29例标本出现检验误差。试验方法: 我院检验科工作人员对血液标本的采集时间、采集量、采血部位、凝血情况、患者自身情况、标本存放温度等指标进行严格审核,并对审核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标准。对所审核出的不合格部分进行记录,并及时反馈至临床科室,对检验误差原因探讨商定。
1.2统计学处理
以 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研究发现,导致血液检验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包括:标本采集原因; 标本送检原因; .标本检验原因; 患者自身原因。在上述四项检验误差原因中,以标本采集原因最为常见,其所占比例也最大,共占18.5%; 其次为标本检验原因,共占 24.2%; 再次为患者自身原因,共占17.5% ; 最后为标本检验原因,共占10.5%。具体情况见表1。
3.讨论
当前,随着我国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检验科的检验技术也获得了极大的进步,临床检验对于多数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血液检验样本是否存在误差,对于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显著的影响。由于血液检验结果对于疾病的诊断有很大的影响,因而检验科人员需要加强对血液检验误差的分析与研究,并且要针对误差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血液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1]。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得出,在临床上导致血液检验出现误差的原因主要包括患者自身原因以及标本在采集与检验过程中的原因。其中患者自身原因包括饮食,药物、运动或紧张以及例假,患者在用餐后以及长时间空腹的前提下会改变其血液成分,而药物的本身也会对患者血液成本造成影响,运动及紧张的情绪也会上升患者血清胆固醇及肾上腺素,对患者白细胞、尿素氮以及血小板含量造成影响。例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血液样本,使其对正常状况有所差别,从而导致临床血液检验误差。而在血液标本采集及检验过程中,采集血量的多少及采集时间也会影响血液检测结果,而送检时间过长也会导致溶血问题的发生,没有严格按照要求使用抗凝管也会影响血液检验结果,导致误差的出现。
临床血液检验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血液检验的准确率要求极为严格,若在血液检验过程中经常出现检验误差,那么可直接对医护人员的诊断结果产生影响。由此可见,提高血液检验的准确率,降低检验时误差的发生是每一位检验人员进行血液检验的基本原则。但出于某种原因,在检验时可能导致误差发生。在此次调查中,笔者就血液检验误差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并制定相关的临床对策,降低血液检验时的误差。由调查结果可知,导致血液检验过程中出现误差的因素较多,这一现象要求医护人员在进行血液检验过程中,需严格遵循相关的检验步骤,保证每一个检验环节都符合相关的检验标准,以减少误差发生。同时,在检验人员发现血液标本出现误差时,需及时反映给临床科室,在与科室获得良好的沟通后决定相关的处理措施,如重新抽取血液样本等。
笔者认为,作为检验科工作人员,应当树立血液及时送检的良好意识,提升血液检验标本的有效性和检验质量护理人员在进行血液标本采集时,应当对患者的化验单和申请单进行认真核对,详细了解患者的各项信息,并且还应当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将各项可能影响检验误差的因素考虑在内伙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的生理情况和用药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对于女性受检者应当注意避开生理期采血;嘱患者采血前12h禁食,而要想有效避免血液检验标本采集过程中发生误差,则应当对保本的存储条件和送检时间进行明确,一般对于长期存储的标本,都会在存储前进行离心处理。在采集标本之后应当及时送检,避免因时间过长对血液标本的质量产生影响。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当注意对于采集的标本避免试管剧烈晃动或长时间受到阳光照射,从而对溶血现象进行有效避免,最终保证血液检验标本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2]。
采血环节应该注意的方式为:(1)采血时根据检验项目来选择合适的试管和注射器;(2) 采血前应询问患者病情,根本不同检验来对采血时间做安排; 采血体位为坐位,等待5分钟坐位后采血,这样血液情况相对稳定; 采血部位应选择非静脉输液侧肢,减少血液因输液而稀释问题的出现;(3)在溶血、凝血和脂血情况方面,应该选择干燥的一次性采血注射器和试管,保证无菌化操作。采血时避免血流速过快,血液应缓慢沿着试管壁注入。制定了相关措施以降低血液检验中出现误差的概率,具体情况如下:标本采集时出现误差。在标本采集时,医护人员首先需计算出相应的采血量,对注射管及采血部位进行确定,询问患者的相关情况,确定合适的采血时间。采血之前向患者交代注意事项,如需空腹采血等。采血时,应在患者静坐5分钟后再进行。在采血过程中保证采血操作的无菌性,避免标本受到污染。标本送检时出现误差。在标本采集后,医护人员需将血液标本存放于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中,及时送检。在运送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在运动途中剧烈震动,而要保持平稳运送。.标本检验时出现误差。在对送检的标本进行检验时,需尽量使用原装配套血液分析仪,并对仪器进行定期维护,保证仪器管道内清洁,减少误差发生。因患者自身原因而出现误差。在进行标本采集前,医护人员需安抚患者紧张的情绪,让患者在抽血前静坐5分钟,避免过度紧张。对患者进行采血前,需仔细询问向患者,是否空腹、采血前一天是否饮酒,采血之前是否进行激烈运动等。而后在确定是否对患者进行及时采血[3]。
4.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医护人员在采血时应严格遵循采血原则,降低患者自身原因、采血原因及送检过程中出现标本污染或标本采集不当。进入检验科后,检验人员需及时进行血液检验,保证仪器的精密度,进而降低在血液检验过程中出现误差,提高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冯丹, 王衍晶. 探究降低临床血液检验误差的关键性对策[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24):36-37.
[2] 安仕刚, 鲁力. 浅谈降低临床血液检验误差的关键性对策[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18):3629-3629.
[3] 乔萍. 降低临床血液检验误差的关键性策略探讨[J]. 医药前沿, 2016, 6(12):172-173.
论文作者:王冬梅, 赵子晓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8月上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
标签:血液论文; 误差论文; 标本论文; 患者论文; 原因论文; 过程中论文; 关键性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8月上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