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吴雪梅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徐州 221004)
摘 要: “课程思政”一词最早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提出,它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高师院校培养的是未来从事教师工作的师范生,只有进行课程建设的综合研究,持守育人为本理念,体现实践的创造性价值,促进师范生形成“教师自我知识”的自觉,才能通过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为师范生的专业自觉和专业精神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课程思政;专业课程;认知目标;混合式学习;教师自我知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段话包括两层含义:“课程思政”不再只是思政课程的独角戏,而是高校教师协同研究的课题和共同担当的使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不是一个概念。“‘课程思政’的涵义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1]
什么是高效教学和高效课堂,教师在上课前要回答四个问题: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获得多少?(目标问题)打算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效率问题)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下课前怎样知道学生已经完成了教学目标?是否每个学生都达到了目标?(达标问题)
“课程思政”并非仅是对高师专业课程的外在要求,而是这类课程的本体。一方面,教育自古以来就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课程思政”是教育自带的基因;另一方面,高等师范教育肩负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主要任务,旨在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民教师。高师院校既要完成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又要培养教师专业情怀,使师范生具有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信仰,以及为了未来的工作对象发展而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和追求,从而持续不断地开展创新性教育实践活动。因此,高师院校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并非外在要求,而是拥有极其丰富的思政内容,是师范专业的本体价值和目标使然。
高师院校专业课程落实“课程思政”的理念主要是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育人责任,使专业课程确认、验证和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教授的内容。要将“课程思政”与高师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就要进行课程建设的综合研究实践,以保证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持守育人为本理念,培养师范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从贯彻教师教育的理念出发,“课程思政”需要辐射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的教师教育理念为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这三个理念中的基本理念是育人为本,其他两个理念要围绕“育人为本”这一理念来理解和有效落实。
以实践取向的理念为例。实践取向就是要基于实践和为了实践,直观的解释就是在实践的场景或模拟实践的情景中进行教学,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而培养人才,也就是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理念要求“课程思政”辐射到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学科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以及社会实践和专业见习、实习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其中,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要深谙他们的学生将来会面对怎样的困难和问题,在教学中尽量设置模拟的教育情景,使师范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确自己将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社会问题和教育教学问题,并思考如何通过提高师德修养和不断学习新的理论来处理教育下一代的问题。社会实践和专业见实习所处的是真实场景,面对的是真实而复杂的具体问题,此时,师范生是否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检验专业知识技能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课程思政”效果的契机。
通过近几年对高师专业课程的临床观察,笔者发现,无论是教学内容的一成不变和生搬硬套,还是教学模式的单一固化都必然带来边际效用递减问题。仅从一天的教学来看,假定学生要学习“心理学”“大学英语”“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舞蹈”四门学科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一般按照“学习新知-案例分析-实践练习-反馈小结”方式来经历学习过程,之后按照“课前线上自学-课堂线下讨论-课后线上完成作业”的模式来完成学习,无论使用哪种模式,也无论教育技术手段多么先进,只要是相同或相近的教学模式反复使用,必然导致学生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发生。
二、利用课程教学的高阶目标引领学习过程,体现实践的创造性价值
当“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后,部分教师开始思考学科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附着点,明确将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或资源梳理出来,并尝试在实际教学中落实,甚至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宣讲,使专业课“上出思政味”,甚至“促使课程思政化”[1]。这样便违背了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初衷。
导游讲解人员是红色旅游事业主要执行者,是受众与红色旅游之间重要沟通桥梁,与受众的文化体验效果有密切关联。在红色旅游中进行红色文化传播时,导游讲解是文化传承最为有效、直接的途径,因此各部门可从红色旅游中的导游讲解入手,对红色文化展开高质量传承。在对导游讲解进行优化与完善过程中,首先应对讲解规范性以及严肃性进行保证,应保证红色旅游所具有的政治特性可以完全性表达出来。
三、以混合式学习作为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避免教学内容或形式引起边际学习效用递减
从课程教学目标角度出发,教学应该达到学科专业知识的高阶目标。布卢姆的弟子安德森和克拉斯沃调整后的认知目标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及创造,只有达到高阶目标的教学才有可能实现“课程思政”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否则就是贴标签式的说教。
通过上述学者的研究不难发现,吸收剂含量对涂层吸波性能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共性,即不断增加吸收剂的含量时,谐振频率一般逐渐向低频移动,而最小反射损耗的绝对值有的表现为逐渐增大,有的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在确定最佳吸收剂含量时,要综合考虑最小反射损耗、有效吸收带宽和谐振频率三方面因素才行。
以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技能课程“歌曲自弹自唱”为例,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可以如此安排。一是在课程内容的选编上,教师带领师范生创造性地使用现有教材,或精心选编加入一批传统经典歌曲,或在授课过程中挖掘这些经典作品背后的感人故事、创作背景,使师范生在技能训练课程学习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二是在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上进行分层要求。例如:《歌唱二小放牛郎》《卖报歌》《茉莉花》等曲目,将师范生学习的要求分为:(1)能流畅地、充满感情地弹唱作品;(2)能对其他同学的弹唱进行评价,并能进行自评;(3)能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或民族文化背景对曲目进行分析鉴赏,在此基础上对其他同学的弹唱进行评价;(4)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创编伴奏,或对作品的局部进行改编,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基本要求是达到(1)和(2),高阶目标是达到(3),乃至达到(4)。这种学习目标对学习过程的引领柔和地将传统文化融入了专业技能课程,达到了“评价”“创造”的学习目标,并体现了实践的创造性魅力。
有效避免以上情况的根本在于采用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混合式学习不是各种学习方式简单相加而成,而是要将传统课堂教学优势与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优势结合起来,意为“混合”(或结合)[2]。采用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应该做到线上线下多次循环往复,随时切换。由于混合式学习(教学)使学习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学习形式随时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调整,不断变化,使得每门课程都充满了吸引力,这便可以从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上避免学习倦怠产生,从根本上避免边际效用递减现象。
2.1两种方法的疗效比较置管引流组在住院天数、脓腔消失时间优于细针抽吸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四、秉持教学方法的最优化选择原则,促进师范生形成“教师自我知识”的自觉
基于日常教学实践的需要,教师的知识构成应该包括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知识、教育目的及价值的知识、教师自我知识等。专业课程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重点应该放在“教师自我知识”的形成和积累方面。教师自我知识是指教师的自我价值观、个人特质、教学认知以及教学信念等。师范生获得这些知识基本属于无意识的自然积累,属于默会的知识。因此,落实“课程思政”的理念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将这些隐性知识显性化,缄默知识明确化,有机将“课程思政”与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使师范生获得相关知识的自觉。
无论在何种理念支配下,一名教师从备课到上课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教学行为,无不进行着选择,只是由于教师教学知识大多以默会知识状态存在这一特点,使教师的教学选择也无意识地发生着。这一点可以从教师课堂上教学行为的定向进行判断。例如:如果将“幼儿园门窗装饰的制作”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制作”上,那么教学即止于学生制作、汇报交流;如果教学目标要求达到“设计、制作”,那么教师必定要求学生不仅展示作品,还要介绍设计思路。随着课堂教学的进程,能否将课堂生成的现象变为教学资源,有效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示范、点播、激励作用,仍然依赖于教师能否做到最优化的教学选择。假如教师能够在此基础上加以指导:“有故事情节的和关联度高的作品最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同学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将会成功地进行一次以儿童为本的专业理念的点播熏陶。
五、结语
高师院校的专业课程落实“课程思政”理念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需要从课程建设的各个角度着手,以师范生高尚人格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为终极目标,围绕目标调整课程理念、选择课程内容、实施过程管理、改造教学条件、积累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课程评价,为师范生的专业自觉和专业精神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2):114-119.
[2]何克抗,付亦宁.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之路:何克抗教授专访[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4):98-105.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640(2019)08-0203-02
doi: 10.3969/j.issn.1008-9640.2019.08.089
收稿日期: 2019-08-06
基金项目: 2019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舞台表演艺术的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 吴雪梅(1969—),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音舞系党支部副书记。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责任编辑:陆水东)
标签:课程思政论文; 专业课程论文; 认知目标论文; 混合式学习论文; 教师自我知识论文;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