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高中要“淡化专业、深化基础、强化技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要论文,技能论文,基础论文,职业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职业高中的办学任务是为社会培养、输送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其毕业生除少部分升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外,绝大部分要走向社会,踏上工作岗位。所以,职业高中无论在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还是招生人数等方面都要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传统的观念是从专业、工种的“对口”去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具体地说,也就是劳动力市场需要哪些工种的劳动力,职业高中就开设这些工种的专业,但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很难真正做到二者之间的“适应”。
那末职业高中如何“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呢?我以为必须在办学上要有全新的思路,可以采取“淡化专业、深化基础、强化技能”的办学模式。
淡化专业
现在职业高中都如高校一样设有许多专业,而且一般说来,专业设得较多,分得较细,但是从实践看,这种办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其理由如下:
首先,我们现在虽然可以对若干年后的人才需求作出预测,根据预测开设相应的专业,但是由于教育的“滞后性”,使人才培养和人才市场的最终需求难免会有矛盾,人才培养总是难以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而且还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当时的“热门”专业、“热门”工种,往往会吸引许多学校纷纷开出这些专业,但是,几年以后,这些“热门”专业在学生毕业时很可能成了“冷门”,于是,人为地加剧了供需之间的矛盾。
其次,职业高中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对16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各方面还很不成熟,大多数学生不清楚自己究竟适合做何种工作,在选择职业时有很大的盲目性,所以也不适合过早地对他们进行定向培训。
再次,从这几年学生就业的情况看,专业“对口”的实在为数不多,如我校的办公室自动化、英语秘书、计算机通信、电脑财会、宾馆收银等专业的毕业生,这几年绝大多数从事的都是计算机输入、接待等工作,专业完全对口的只是少数。但是由于学校专业设得太多,分得过细,容易使学生在就业时过于强调专业“对口”,而放弃了本该可以考虑的就业机会。如现在劳动力市场对寻呼员和宾馆服务员的需求量很大,办公室自动化专业的学生稍加训练,完全可以胜任寻呼员这一工作。但这一专业的不少学生认为自己是“坐办公室”的,而不考虑劳动力市场的这一需求。一些宾馆收银专业的学生也因为自以为学的是“收银”,只能做“收银员”,对宾馆服务员也不予考虑。
从以上情况看,专业分得过多、过细,实在不利于职业学校主动积极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目前,淡化专业的改革举措在高校已经开始实行。据报道,我国高等学校今年将对现有的专业设置动一次“大手术”,根据高校本科专业要强调专业性、适应性、科学性、符合教学规律的精神,将有200 多个专业被调整下来,有的将被削减,有的将被合并,并将适当增加一些原来没有的新兴交叉专业。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不久前就曾宣布,复旦各系以后将不再细分专业,过几年,考入复旦的大学生将有望直接进入各学院,而不是进“系”,最终目的甚至考虑不再设学院,进大学就是进大学。杨校长表示,复旦的目标是通过多学科交叉,培养大学生对社会的广泛适应性,在复旦的字典里应该找不到“改行”二字。
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改革的思路为职业高中“淡化专业”提供了启迪和借鉴。据统计,1995年底,上海市共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19所,500多个专业(工种)。从“淡化专业”这个思路考虑,这么多专业除了烹饪、美术、工艺品制作等少数专业性极强的工种外,目前这500 多个专业(工种)可以大大的精简。以我校为例,笔者设想可以将现有的十几个专业合并为“计算机网络和操作”以及“机电一体化”两大板块,前者侧重培养文职人员,后者侧重培养生产第一线工人,这样也许可以使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处于一个更主动的地位。
深化基础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除了要重视发展科技外,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职业高中则是培养高素质劳动大军的重要基地。要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劳动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好的文化基础、并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
就职业道德教育而言,现在的职业高中,虽然都设有职业道德课,也有统编的教材,但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例实在太小,仅仅是作为一门“副课”走过场而已。事实上,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而是需要通过长期的教育和培养才能见效,所以职业道德教育应该贯穿于职业高中教育的全过程。从教学形式上讲,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采取多种形式,如可建立一个固定的职业道德讲师团,请工、农、兵、学、商各条战线的优秀人物作为讲师团的成员,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就文化基础而言,笔者以为职业高中目前在这方面最大的问题是职校学生的学历问题。现在的职校毕业生只是相当于高中毕业,而目前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学历的最低要求是高中毕业。社会的这一要求促使许多职校学生在求学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成人业余高中的课程,以获得成人业余高中的文凭。这种做法除了造成部分教学内容的重复之外,还使学生一天连续上七、八节课,对学生的健康也不利。这个问题的解决,应该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考虑。笔者以为一种办法是增加职业高中文化课的科目和内容,使职校学生具备高中毕业的学历,另一种做法是职业高中的文化课使用成人业余高中的教材,使学员直接取得成人业余高中的学历。职业高中文化课程学习内容增加后,可以考虑适当延长职业高中的学习年限,把三年学习时间改为四年,这样做也可适当缓和劳动力市场的压力。
就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而言,职业高中应及时更新有关的教学内容,不断吸收科学技术和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新成果,教学内容不能一成不变。目前职业高中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上,最大的问题是教学内容陈旧。以汽修专业为例,我们现在学的还是国产车、载重车的机械、电气设备的内容,而实际上,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大量接触的是进口车、小轿车,目前的许多教学内容已经落伍。又如电脑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过去学生学的是BASIC、WPS、FOXBASE、五笔字型, 而现在电脑教学的内容也急需更新,以跟上电脑技术的发展。
强化技能
职业高中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是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工人,因此,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在职业高中的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当然,从“淡化专业”、“深化基础”的思路出发,这里所谓的操作技能,并非是指某一具体工种的技能,而是要让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要让学生有一双灵巧的手。从这一考虑出发,笔者以为职业高中可以广泛开展船模、航模、车模的制作活动,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和文化课的学习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对机电类的学生则还应加强钳工训练。
调查表明,企业欢迎的是“T字型”结构的人才,即既有较广、 较深的基础,又有一技之长的学生。这种结构的人才,不仅容易适应眼前的工作,还可以为以后的“改行”和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淡化专业、深化基础、强化技能”的办学模式有利于“T字型”结构人才的培养。 如果说,从专业、工种的“对口”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被动、消极的话,那么“淡化专业、深化基础、强化技能”的办学模式,可以使职业高中主动、积极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当然,职业高中办学模式的改变,也要求用人单位在用人观念上有相应的改变。现在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于强调专业、工种“对口”,强调要有实践经验。其实,对职业高中学生来讲,他们毕业后,大多成为某一工种的初级操作工。对有较好的职业道德,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较强动手能力的职业高中毕业生来说,只要在上岗前参加短期的培训,是完全有可能胜任本岗工作的,入门既不难,熟练也是可以达到的。
综上所述,采取“淡化专业、深化基础、强化技能”的办学模式,可以使职业高中教育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上处于主动、积极的地位,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标签:职业高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