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时空演化特征分析:1980/2008_地理论文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1980-2008,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征论文,地理论文,中国制造业论文,时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P061.5;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952(2010)10-0004-12

一、引言

产业地理集聚是产业空间分布的显著特征之一。据统计,在法国、英国和美国,75%-95%的产业生产活动实现了集聚化,分散化生产活动的比例不足15%(Devereux,2004;Maurel和Sedillot,1999)。但是产业集聚的地区一旦形成,并不会永远固定不变。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后将产生诸如非贸易品价格居高不下、环境污染等拥挤成本,从而形成促进产业外向转移的离心力。

伴随着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企业逐渐成为市场的主体,产业空间分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范剑勇,2004)。由于制造业相对于农业、采掘业、服务业等其他产业而言,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因此,关于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变化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Fan和Scott,2003;白重恩等,2004;Wen,2004;范剑勇,2006;贺灿飞、谢秀珍,2006;路江涌、陶志刚,2006;等等)。从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看,结论大致相同,即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前,中国的制造业地理分布呈分散状态,而在20世纪90年代,则呈集聚之势,且强度超过早期的分散。但是已有研究存在两个不足:一是对制造业地理空间分布的新趋势关注相对较少。事实上,中国东部地区经过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是否出现了促进产业扩散转移的离心力值得关注。二是对不同类型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变化特征关注较少。

本文利用1980-2008年分省分行业两位码制造业数据在考察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变化特征的同时,重点关注了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最新变化特点和不同类型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点。

二、制造业分类与地理集聚测度指标

(一)制造业分类。本文对制造业的分类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制造业的外向度,即制造业产成品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销售情况;二是制造业的要素结构,即各制造业的劳动投入密集度情况。

考虑制造业外向度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政策推动了投资和贸易自由化,许多制造业都不同程度地融入经济全球化中。这种全球化的融入是否影响了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是否外向度高的制造业更加集聚,需要深入研究。

考虑制造业劳动投入密度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是以低劳动力成本为优势,通过加工贸易等方式嵌入全球生产体系中,承接了大量海外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大量海外产业转移对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变化生产了怎样的影响,需要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中国东部地区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劳动密度高的制造业是否正呈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国劳动密度高的制造业空间分布是否有了新的变化,也需要深入研究。

三、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特征

利用1980-2008年中国分省分行业制造业数据,根据公式(1)、公式(2)和公式(3)的测算结果,可以发现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总体上看,中国制造业表现出明显的地理集聚现象。第一,从区位基尼系数看,2008年中国27个两位码制造业中只有3个制造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在0.5以下,占全部制造业总数的11.1%;而其他24个制造业的区位基尼系数高于0.5,占全部制造业的88.9%,实现工业增加值82917.22亿元,占全部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的90.1%。第二,从CR[,4]系数看,2008年前4位省区的地理集聚率在40%以下的制造业只有4个,占全部制造业总数的14.8%,而前4位省区的地理集聚率在60%以上的制造业有12个,占全部制造业总数的44.4%(见表2)。

(二)分产业类型看,高外向度、高劳动密集度制造业地理集聚度较高,而低外向度、低劳动密集度制造业地理集聚度相对较低。为反映中国不同类型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差别,首先根据各制造业区位基尼系数的大小,将制造业分为四大类:一是区位基尼系数在0.7以上的制造业,为高地理集聚度制造业;二是区位基尼系数位于0.6至0.7之间的制造业,为较高地理集聚度制造业;三是区位基尼系数位于0.5至0.6之间的制造业,为较低地理集聚度制造业;四是区位基尼系数小于0.5的制造业,为低地理集聚度制造业(见表2)。由表2清晰可见不同类型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特点:第一,高外向度、高劳动密集度制造业显现出较高的地理集聚度特点。2008年6个高地理集聚度的制造业中有4个属于高外向度、高劳动密集度制造业。第二,低外向度、低劳动密集度制造业地理集聚度相对较低。2008年3个低地理集聚度的制造业都是低外向度、低劳动密集度制造业。

(三)从制造业集聚区域看,东部地区是中国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区域。首先,从各制造业分布的前四位省区看(见表2),除了烟草制品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等部分制造业,绝大部分制造业分布的前四位省区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和福建等东部省区。同时,东部四省区在某一制造业中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占该产业全国实现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基本在60%以上。其次,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平均集聚率看,东部地区已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区域。2008年东部地区制造业平均集聚率达到了0.643;而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明显较为落后,西部十一省区2008年制造业的平均集聚率仅为0.124;2008年中部六省区和东北三省区制造业的平均集聚率也分别仅为0.156和0.076。

(四)从不同地区集聚的制造业类型看,外向度高的制造业在东部地区集聚更为明显。2008年高外向度、高劳动密集度的制造业和高外向度、低劳动密集度的制造业在东部地区的平均集聚率都达到了0.8以上(见表3),而低外向度、低劳动密集度和低外向度、高劳动密集度的制造业在东部地区的集聚度相对较低,特别是低外向度、低劳动密集度的制造业在东部地区的平均集聚率仅为0.524。西部地区尽管总体而言制造业集聚率较低,但低外向度制造业的平均集聚率明显高于高外向度制造业的平均集聚率。2008年低外向度、低劳动密集度和低外向度、高劳动密集度的制造业在西部地区的平均集聚率分别为0.182和0.117,而高外向度、高劳动密集度和高外向度、低劳动密集度的制造业在西部地区的平均集聚率分别仅为0.045和0.051。

四、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变化趋势

(一)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间变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放权、国内市场一体化和国际市场的逐步开放,中国制造业经历了较为显著的空间重组过程,制造业地理集聚度明显提高(见图1)。反映制造业地理集聚变化的区位基尼系数的算术平均值和加权平均值分别从1980年的0.515和0.517上升到2008年的0.61和0.587。

图1 1980-2007年我国制造业区位基尼系数

由图1可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间变化趋势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1980-1991年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度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制造业区位基尼系数的加权平均值从1980年的0.517下降到1991年的0.490。导致20世纪80年代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在这一时期,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仍占主导地位,各地区条块分割比较严重,因此,市场因素对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推动作用不强。第二,1992-2005年制造业地理集聚度上升明显。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逐渐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投资、技术和企业,从而成为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中心,由此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度不断提高,制造业区位基尼系数的加权平均值从1992年的0.503上升到2005年的0.6。第三,2005年后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度呈现一定下降趋势,但是下降幅度较小。制造业区位基尼系数的加权平均值从2005年的0.6下降到2008年的0.587。这一时期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随着东部地区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东部地区的一些制造业开始向中西部省区转移,造成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格局的新变化。

(二)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空间变化趋势。从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总体空间变化趋势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明显呈现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见图2)。东部地区制造业平均集聚率由1980年的0.52上升到2008年的0.643,而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制造业平均集聚率分别由1980年的0.159、0.173、0.148下降到2008年的0.077、0.156、0.124。但是,在中国制造业总体向东部地区集聚的同时,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注意:

首先,中国制造业向东部集聚时呈现出较强的增量集聚特点。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在1980-2008年间明显向东部地区集聚,而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制造业的平均集聚率下降。但是各地区制造业产值的绝对值都明显增加。因此,中国制造业向东部地区的集聚主要是一种增量的集聚,而非完全是存量的转移。其次,从东部地区内部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区域比较看,各区域之间制造业的地理集聚速度差别明显。制造业在珠三角集聚的速度最快,制造业在珠三角的平均集聚率由1980年的0.045上升到2008年的0.136,年平均增长4.2%;制造业在长三角集聚的速度相对较慢,制造业在长三角地区的平均集聚率由1980年的0.247上升到2008年的0.283,年平均增长0.6%;而在环渤海湾地区集聚的速度最慢,制造业在环渤海湾地区的平均集聚率由1980年的0.185上升到2008年的0.209,年平均增长0.45%。最后,近年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空间分布出现了一个新变化:2005年后东部地区制造业平均集聚率出现小幅下降,而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制造业平均集聚率小幅上升。东部地区制造业平均集聚率由2005年的0.677下降到2008年0.643;而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制造业平均集聚率分别由2005年的0.069、0.142和0.113上升到2008年的0.077、0.156和0.124。

图2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空间变化趋势

(三)不同类型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间变化趋势。我们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各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由于中国采取的是渐进式改革开放,市场机制逐步完善,逐步融入全球化,时间变量(T)既可以反映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也可以表示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程度。因此,首先用反映各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区位基尼系数与时间变量(T)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反映各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总体时间变化趋势。同时,考虑到影响制造业地理分布的力量既存在向心力,又存在离心力,因此各制造业空间分布的时间变化趋势可能不是简单的持续集聚或持续分散,为此再进行非线性回归。具体方法是加入时间变量的平方项(T[2])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4。

根据对时间变量线性和非线性回归的结果,可以按照各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间变化趋势将中国制造业分为四大类:一是空间分布分散型制造业,二是空间分布集聚递增型制造业,三是空间分布分散—集聚型(U型)制造业,四是空间分布集聚—分散型(倒U型)制造业。①从分类结果看,不同外向度和不同劳动投入密度的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间变化趋势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高外向度的制造业,特别是高外向度、高劳动密集度的制造业整体更趋集聚。其一,高外向度制造业一元线性回归时间变量(T)的回归系数明显为正,并且取值相对低外向度制造业明显较大,基本在0.01以上;其二,高外向度制造业以集聚递增型为主,11个高外向度制造业中有7个属于集聚递增型制造业。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低外向度、低劳动密集度制造业地理集聚趋势并不明显,部分低外向度、低劳动密集度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甚至更分散。表现为低外向度、低劳动密集度制造业一元线性回归系数相对较小。同时,低外向度、低劳动密集度制造业以分散型和集聚分散型为主,9个低外向度、低劳动密集度制造业中3个属于分散型制造业,3个属于集聚分散型。

第三,部分高外向度、高劳动密集度制造业在2000年后出现分散的趋势。如服装业的区位基尼系数由1980年的0.522迅速上升到2000年的0.7203,而后小幅回落至2008年0.715;皮革皮毛制造业的区位基尼系数由1980年的0.379迅速上升到2002年的0.7203,而后回落至2008年的0.709,但是分散幅度有限,呈现分散的行业有限。

(四)不同类型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空间变化趋势。从不同类型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空间变化趋势看,高外向度的制造业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最为明显。一方面,高外向度、低劳动密集度制造业在东部地区的集聚率由1980年的0.58上升到2008年的0.84,年平均增长1.4%,高外向度、高劳动密集度制造业在东部地区的集聚率由1980年的0.59上升到2008年0.81,年平均增长1.2%;另一方面,低外向度、低劳动密集度制造业在中西部地区的集聚率没有呈现下降趋势,而是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分别由1980年的0.18和0.15上升到2008年的0.2和0.18,而低外向度、高劳动密集度制造业在中西部地区的集聚率虽然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但是下降幅度较小,分别由1980年的0.19和0.14下降到2008年的0.16和0.12(见表5)。

五、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分析了198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日益增强,制造业地理集聚度明显提高。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国产业布局受地方行政命令干预比较大,产业布局分散,形成各省“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的产业格局。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纵深化发展,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企业自主性不断增强,资源配置的行政干预越来越少,而市场调节则越来越明显,产业布局受市场影响越来越大,制造业日益向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投资环境良好、产业配套完善、人口密度高和经济活动集聚的东部地区集聚。

第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同类型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特征及时空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地区通过大规模吸引外商投资,发展出口加工模式,积极融入全球生产体系,制造业特别是高外向度的制造业迅速发展,由此驱使中国高外向度的制造业地理集聚更趋加速之势,并且在东部地区集聚的程度相对其他类型制造业更高。而中西部地区一方面由于从沿海或国外进口许多低价值或中等价值的中间品运输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对外开放时间较晚,投资环境相对较差,企业运营成本较高,因此,出口加工模式发展并不成功,高外向度制造业发展相对缓慢,制造业发展主要以资源型产业为主,低外向度、低劳动密集度制造业在中西部地区的集聚程度相对其他类型制造业更高。由此,中国各地区制造业发展呈现一定的异质性,制造业地区专业化分工格局在中国基本形成。

第三,促进产业扩散的离心力在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开始显现,但是总体而言中国制造业的地区扩散程度有限。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东部地区日益面临劳动力等方面成本急剧上升和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压力。在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和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双重压力下,东部地区形成了制造业扩散转移的离心力,2005年后制造业在东部地区的平均集聚率有所下降。但总体而言,这种扩散程度有限,仅是少数制造业呈现由东部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和扩散的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迅速向具有优势的东部地区集聚,对促进中国制造业整体效率的提高和竞争力增强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也应当看到其中的一些隐忧:一是制造业高度向东部地区集聚,带来了严重的地区发展失衡问题。正如Catin Maurice、Luo Xubei和Christophe Van Huffel(2005)所指出的那样,在改革开放30年后,人们发现,中国所有的富裕省市都位于东部地区,而贫困省市都位于内陆和西部地区。二是东部地区集聚的大量高外向度制造业受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便是有力佐证。三是如果大量集聚在中国东部地区的高外向度、高劳动密集度制造业不能有效实现向中国中西部地区的转移,而是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土地资源紧张等压力下集群性地向越南等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国家转移,将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未来中国区域产业政策的重点应该是:促进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扩散一些已丧失优势的高外向度、高劳动密集度产业,实现制造业以工艺、产品、功能、链条和部门间升级为重点的产业升级;提升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软硬环境,尤其是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加快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中心区域的制造业发展。

收稿日期:2010-05-17

注释:

①分类方法是:一元线性回归的时间变量(T)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而非线性回归时间变量的平方项(T[2])回归系数不显著,则属于空间分布分散型产业;一元线性回归的时间变量(T)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而非线性回归时间变量的平方项(T[2])回归系数不显著,则属于空间分布集聚递增型产业;一元线性回归的时间变量(T)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而非线性回归时间变量的平方项(T[2])回归系数也显著为正,则属于空间分布分散—集聚型产业;一元线性回归的时间变量(T)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而非线性回归时间变量的平方项(T[2])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则属于空间分布集聚—分散型产业。

标签:;  ;  ;  ;  ;  ;  ;  ;  ;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时空演化特征分析:1980/2008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