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提问与实施探究性教学——使用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进行探究性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究性论文,教科书论文,普通高中论文,新课程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后,着眼于新课程标准尊重生命、注重发展学生的个人能力等因素,2004年9月我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中开始使用新的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经过和以往教材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有了较大的变化,而且新教材中各部分课程内容的分配比例也有了较大的变化。新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更加灵活多变,所呈现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注重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毋庸置疑,新教材对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许多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进行化学教学时遇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关于探究性学习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更为突出。例如,在广州市的某所中学里,一些教师反映对新课本还不能适应,有许多内容不知道怎样教给学生才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而学生也不能适应新课本内容的呈现方式,对老师的讲解似懂非懂,不能够抓住重点。结果,在学期中期的考试中,学生的成绩与往届学生的成绩相比,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只有老师很好地掌握了知识以后,才能清楚地传授给学生,才能很好地为学生“解惑”。如果老师自身都没有完全搞清楚的问题,那学生所能够掌握的当然就更少了。可能有人会说这所学校学生成绩下滑的原因也可能与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够以及这一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低有关。诚然,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绩。但是我们认真分析一下新课程的内容呈现方式,就可以发现在新教材中探究性学习内容的比例有了很大的增加,而怎样对这些探究性的学习内容开展有效的教学才是使用新教材的关键,才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因素。
一、新教材与以往教材内容的比较
新教材(注: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与以往教材(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内容的简要比较见表1。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新教材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探究性学习内容大量增加,新教材更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新教材中删除了以往教材中复习题这一部分的内容,另外又新增了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学与问、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科学探究、科学史话等部分的内容,探究性的学习内容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另外,新教材的实验内容也有了很大幅度的增加,通过实验的手段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丰富了教学手段,能够随时随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搞活课堂气氛,并且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引导。由此可见,怎样对新教材中的探究性学习内容进行教学,是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的关键所在。
表1 新教材与以往教材内容的对比
以往教材内容 新教材内容
1
课程正文
课程正文
2
实验、学生实验 实验
3
讨论 思考与交流
4
习题 习题
5
小结 归纳与整理
6
复习题
7
阅读材料
科学史话
8 资料卡片
9 思考与交流
10 实践活动
11 学与问
12 科学视野
13 科学探究
毫无疑问,新教材的使用增加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那么究竟应该怎样使用新教材开展探究性教学,才能充分地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呢?
从以上对新教材与以往教材内容的对比可以看出新教材的内容更加丰富、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增加,而这样就难免对新教材内容的系统性有所影响,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很难抓住重点,虽然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就不够系统、不够熟练,这可能就是在考试中学生学习成绩有较大幅度下滑的原因。可见,在开展探究性教学时,不仅要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又要不损害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性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新教材中探究性学习内容的积极作用,才能使新教材的优势得以体现。
在教学中,提问的教学方式是每个称职的教师早就驾轻就熟的。而提问的教学方式,正是开展探究性教学的最佳方式。
二、应用提问的教学方式开展新教材的探究性教学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注:张华,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自主性,强调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发现行为去获得知识。在教学中,提问是引导学生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去主动进行探究的有效方式之一。学生获得知识的完整过程应该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一个循环之后,学生就能够对所得到的结果有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探究性的学习内容用提问的方式表述出来(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去主动探究并发现问题的答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一些重点的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使学生掌握了探究的方法。同时,教师在提问时还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各个问题之间的系统性,这样就使学生自己发现并最终掌握的知识更加系统,使新教材内容系统性不够的缺点得以克服。
实际上,在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会用提问的方式加强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只是没有有意识地对某些知识点的问题进行归纳和系统整理罢了。对于新教材中的探究性内容,我们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并且将这些问题进行系统化的归纳和整理,在对学生提出问题时,使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从而就使学生可以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时掌握比较系统的知识,而且又学会了探究的方法。这里提问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提问学生做出解答,另一类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做出解答。这两类提问的方式分别对应着探究性学习的两个阶段,前者是探究的低级阶段,后者是探究的高级阶段。
1.教师提出问题,低层次的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探究做出解答,这是探究的初级阶段。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仅仅完成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循环中的后一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因此说它属于低层次的探究。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遵循从低级发展到高级的变化过程,探究性学习也不例外。在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做出解答的探究阶段,学生能够通过解答教师提出的具有系统性的问题掌握系统全面的基础知识,又能够对探究的方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因此说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做出解答的探究阶段是教学中一个必经的阶段。
2.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高层次的探究
经过低层次的探究以后,学生对探究已经有了一定的体会,这时就应该让学生进行较高层次的探究,从而使学生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循环的整个环节,为真正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经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就能够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探究的高级阶段,类似于科学研究,经过这个阶段的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得到培养,有利于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形成。实际上,无论是在学生的学习中,还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价值丝毫也不比解决问题的价值逊色(注:莫雷.教育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可见,完整的探究过程应该是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够自己发现书本上和自己的问题,而且能够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因此,高层次的探究应该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只有经过这样的探究,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新教材中提问式教学实例
下面分别用教学中的实例来说明如何使用这两种提问的方式来开展探究性教学。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做出解答——金属钠性质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金属钠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对钠金属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
教师提出的问题如下:
问题1:针对新教材第一册第39页的实验3-1及第41页的实验3-3,教师可以提出“钠的物理性质是什么?”
问题2:针对新教材第一册第39页实验3-2,教师可以提出“钠的化学性质是什么?”同时还可以提问“为什么在实验3-1中钠金属要保存在煤油中,能不能不用煤油直接装在玻璃瓶中,保存在水中可不可以(针对实验3-3)?”
问题3:钠有什么用途?
学生解答如下:
问题1的解答:学生在实验3-1中通过观察就可以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在实验3-3中学生就能够通过观察总结出钠具有密度小、硬度小、熔点低等特点,这样,学生就对钠的物理性质有了直观的了解。
问题2的解答:通过实验3-2学生能了解钠在空气中点燃以后发生化学反应:。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就对钠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了直观而且较为全面的了解,并且可以总结出钠的化学性质是很活泼的。
问题3的解答:在回答了前面2个问题以后学生对金属钠已经比较熟悉,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用到的金属钠的化合物,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食盐(NaCl)、苏打、小苏打等化合物;并且,通过教材第40页科学视野中的内容可以了解到过氧化钠可以用于提供氧气。
通过以上3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就对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等有了全面和系统的了解。推而广之,学生就会在学习其他元素时,按照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这3个方面去考虑,这样就掌握了学习化学元素的系统方法。通过以上提问式的教学,学生就能系统地了解到应该怎样学习化学元素,在学生的脑海里就形成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这样一个认知结构,从而在学习其他元素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做出解答
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教材首先从碱金属元素及卤族元素入手,让学生来逐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一些特点和用途。在学习碱金属时,学生能够根据已经掌握的钠元素的一些性质和碱金属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推断出其他碱金属元素应该与钠元素具有相近似的性质;而卤族元素中,学生能够根据已经掌握的氯元素的性质和卤族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推断出其他卤族元素应该与氯元素具有相近似的性质。更进一步,学生可以分析得出碱金属元素核外最外层都只有1个电子,都具有强的金属性;而卤族元素核外最外层都是7个电子,都具有强的非金属性。而且学生还可以根据这些元素的原子半径和核电荷数的变化分析出这两族元素的金属性及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在掌握了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的这些特性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化学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善于积极思考的学生就会根据前面已经学过的周期表中族和周期的概念提出诸如“其他族的元素是不是也和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一样?”“元素周期表中所有元素的性质变化是否都有一定的规律?”等问题。接着,在后面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中学生的这些问题就能够得到完整的解答。那么,由于在学习中带着这些自己发现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就是有的放矢,学生就能在学习中很好地掌握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并且能够根据元素周期律由一些熟悉的元素的性质去分析不太常见的元素的性质,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这样,经过教师正确的引导以后,学生就能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并且在后续学习中分析并解决问题。经过这样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后,学生不仅系统地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自己的分析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已知的知识去探究未知的知识,学生的探究能力就得到了大大提高。
四、结论
总之,提问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系统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问的教学方式不仅为教师所熟知比较容易做到,而且学生也很容易接受。因此,只要合理地应用提问的教学方式就能够成功地开展探究性教学,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应有的提高。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合理地结合使用这两种提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就能够有效地开展探究性教学。从而不仅使学生掌握系统全面的知识,而且掌握获得新知识的方法,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为科学发展培养出优秀的后备人才。
标签:探究性学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