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沈周《魏园雅集图》论文_王玲

浅析沈周《魏园雅集图》论文_王玲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明代中期沈周与文征明、唐寅、仇英号称“吴门四大家”,性格温和,平易近人,才华横溢,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绘画大师,在中国绘画史上影响深远。沈周44岁时创作了《魏园雅集图》,此图是在《庐山高图》创作两年后所完成的,是沈周由“细沈”向“粗沈”转变的典型代表作品。本文从对《魏园雅集图》的创作背景、技法特点进行浅析。

关键词:沈周;《魏园雅集图》;笔墨

一、《魏园雅集图》的创作背景

沈周一生研习众多作品,但是归根结底主要还是受“元四家”的影响较大。《魏园雅集图》记录的是沈周与刘珏一同去苏州访问老友魏昌,祝颢、陈述、周鼎、李应桢也来到魏园,一同雅集在魏昌园墅中。六位好友都在此画中留下了墨迹,整幅画诗书画三位一体,传递出当时文人士大夫想要遣兴游心,寄超尘之想的绘画意境。《庐山高图》取宋代文人绘画之法,作品兼具早期的“细笔”风格和晚期粗笔放逸的画风,明显看出受王蒙绘画影响,而《魏园雅集图》少了王蒙的那种构图繁复之法,更多的是黄公望的圆浑山石和多层平坡。

二、魏园雅集图》的技法特点

(一)《魏园雅集图》的构图

《魏园雅集图》的构图主要采取三段式构图法,分为近景、中景、远景。近景中分量较大的枯树及平行方向的组合树起到了“承势而上”的作用,与山体连接,将画面的气势最大化,延伸至画外,扩大了画面的张力,同时,树的组合将近景升高,增强了画面深远的表现。近景两棵枯树高大粗壮一定程度上也将近景空间升高,表现空间高远,从而拓展出画面的深远之感。近景水面和缓坡用较淡的墨色,指引人们视觉中心开始向画面的右边转移,但是,又被一棵向左倾斜的树扭转,气势延伸至作侧山坡的重色石堆。这棵树在此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中景部分水面主要以留白为主,它分割了近景与中景,同时使整幅画的气脉向右上面延伸。亭子左侧的重色石块是平衡右侧山坡的景物,同时也对大面积空白起到了分割作用。远景处的主峰用苔点将画面气脉延伸至山顶处的平台上,而处于画面左侧的远山以线为主,与主山右侧面状的远山相互呼应收住了主峰的气势,将视线向画面中心转移,最终落到处于画面中心的纵深平台上。平台与主山的走势相互呼应,明确了山体的厚度。整幅画是气势贯通的“S”型三段式构图。

《魏园雅集图》近景空白的水面,向右的斜坡,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构图上“起势”方向一致。两者都是通过前景的树和“远山”在势上的联系,将整幅画的画面推向更远,连接近景和中景的起到了拓展空间的作用,并且与树的“取势”方向一致的山体都处承,转的位置。山体本身是起到承接的作用,“转”都是通过苔点的处理来实现。《魏园雅集图》中景杂树的组合与《溪山行旅图》中树种的均布不同,在空间的转换和组合形态上,依画面构图的需要,较为丰富。两者构图上的动势上有很大的相通之处,都是为了表现雄、壮、浑、阔的视觉感受和意境特点。《魏园雅集图》实现空间向画面里延伸的山坡上的横线和线状的远山,是在《溪山行旅图》的画面中并没有,前者是在表现宏阔气象的基础上,更注重绘画结构的表达,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魏园雅集图》的笔墨特色

《魏园雅集图》的山石画法,以粗犷的线条进行勾勒与皴擦,将绵长的波浪线式的解索皴,转化为带有凸起棱角的荷叶皴,线条沉着稳健。在刻画山石结构时,以粗线的勾勒,并转折处由中锋转为侧锋,从而以勾代皴,并以方折的线条交叉进行,同时以淡墨湿笔打底,以干笔皴擦,这样既勾勒出山石的结构又表现了山石的质感。此图中的荷叶皴,皴笔的线条开始变粗,并且从主峰山顶向下,皴线呈交错的网状结构,其密集程度自上而下不断降低,由密变疏,造型笔法都明显受黄公望的影响。此幅作品明确地表现出山石的“平台”,这种类型的平台正是黄公望绘画风格的典型绘画元素。平台的顶部以淡墨勾勒边缘,然后用稍重的墨再次勾勒,并以侧锋干笔直皴而下,使平台山体的纹理带有明显的颗粒感。画中的皴法线条于饱满浑厚之中带有萧瑟之感,赋予了主峰一种钢骨之风。墨色温润明快,除了近处景的树叶形态外,其余墨色和颜色基本以染色为主,而染法的用笔与皴法基本一致。

(三)《魏园雅集图》营造的意境

沈周在绘制《魏园雅集图》时用笔沉稳苍茫,同时又吸收了吴镇笔墨烟岚的意韵,笔墨貌似不甚讲究,实则外粗内细,意韵苍浑。沈周绘制这幅画时将王蒙中的细密厚润画风和黄公望的疏朗潇洒笔法融为一起,画风简朴清雅而又酣畅秀逸。整幅画中除了一个简陋的亭子之外,其余山水树石皆有粗犷荒疏之。《魏园雅集图》,并不是对雅集创景进行简单地图像记录,而是沈周以自己主观想象营造出来的一种具有野逸出尘色彩的山水景观。整幅图多处进行整体的统染,丰富了画面的浑厚感,营造了雄壮、浑阔的意境。

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不难发现,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都在此图㕜吸收了他作品中的精华。他的作品也在不断的被后人拿来临摹、推敲。沈周在《魏园雅集图》营造了一种野逸的山水景观,并且用画面来传达自我的文人修养,被后人加以学习引用,促进了文人山水画的不断发展,为文人画的在中国绘画中的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这幅画对于我们研究沈周的绘画风格,明代的绘画历史提供了最真实而有力的资料。

结语:

沈周的成功不止在他的为人处世上,还在他的思想上的创新。在明代中期,文人画家开始提倡仿古,沈周也是仿古潮流中的一位,但是他并没有一味的去模仿,而是把自己的个人思想融入到宋元绘画风格中,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沈周虽然身处魏园,但是《魏园雅集图》并不是对雅集场景的简单再现。用自己的对魏园雅集的感悟加入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呈现了出尘色彩的山水之景。《魏园雅集图》是实景,却超出了实景所表现的意味,是一种理想化的自然情境。对于《魏园雅集图》的浅析,不难看出,沈周的是成功的,他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思辨的精神也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启发。文人所追求的文人画境界也在沈周身上淋漓尽致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潘天寿.关于构图问题[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2]笪重光.画荃[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3]方闻.夏山图.永恒的山水[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王玲,女,河南信阳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社,研究方向:中国画。

论文作者:王玲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9

标签:;  ;  ;  ;  ;  ;  ;  ;  

浅析沈周《魏园雅集图》论文_王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