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态势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态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保产业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也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此,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各自对这一新兴产业的理解,并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一、我国发展环保产业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一)我国发展环保产业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实行的是粗放型和非可持续发展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再加上体制、管理、资金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在创造出工业化成果的同时,因牺牲环境也付出了沉重代价,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服务导报》1999年5月7日报道,我国自然生态平衡有七大“赤字”:(1)水土流失面积大于治理面积。风蚀水蚀达到38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2)北方沙漠化面积16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每年新增2460平方公里;(3)南方沙漠化面积346万平方公里,每年新增面积2000多亩;(4)草原退化、碱化、沙化每年新增面积2000多万亩;(5)工业三废污染总体恶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酸雨面积扩大。水污染严重,由80年代末的15%上升到目前的40%以上;(6)水资源浪费,约70%的农业用水利用率仅40%;(7)耕地每年净流失300多万亩。对此,我国农业经济学家郭书田不无感慨地说:生态赤字比财政赤字更可怕。
同时,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其污染种类之多、面积大、受害人之众可以说是史无前例。就水污染而言,受污的河已从1984年第一次全国水资源质量评估时的21.8%上升到46.5%,不过10年就增长了一倍以上。我国著名的“三河三湖”(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湖、巢湖)已成为污染最严重的水域。大气污染也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害,其中仍以煤烟型污染为主。工业烟尘排放量占到83.6%。1995年参加全球统测的十个尘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有我国的5个城市,1998年我国有8个城市出现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世界10个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名单中:而美国世界资源所在《1999年世界资源状况》中列出的世界大气污染最严重的世界10个城市,有9个是我国的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下降。事实已充分证明,我们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以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所以,我国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势在必行。
(二)我国发展环保产业的可行性
环保产业不仅仅是政府所要承担的公益事业之一,其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
1.环保产业是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中,环保是其中重点;同时不少地方都把环保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这些都有利于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产业潜在市场很大,据预测,我国在2020年的能源消耗将达1.8亿吨标准煤;在煤的生产和消费中,仅电厂脱硫除尘设备的制造一项市场就很大,再加上能源服务,先进的燃烧技术等,潜在市场更是不可低估。随着环境保护呼声的高涨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无害产品将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从而为有志于环保产业发展的企业家和各界人士带来极大的商机。被发达国家称之为“朝阳产业”的环保产业也将成为我国最具生机和活力的产业。
2.发展环保产业是提高污染防治能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当前,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污染防治能力,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环保产业可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如按1997年我国第二产业平均劳动生产率22292元/人标准计算,1998年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为1.5%,相应劳动GDP增加3025亿元,就可以提供约1350万个就业机会,而目前从事环保产业的职工不到200万人。由此可见,发展环保产业对于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人世”以后我国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按国际规则有效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中国加入WTO后,将会掀起新一轮的外资投资高潮,只要中国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采取更加积极开放的环保市场及其相关产业市场措施,大幅度降低环保技术及设备关税,吸引跨国公司进入环保与能源领域,无疑会加速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未来我国发展的支柱产业,从而应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力量,解决中国的环保问题。
二、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
综合起来,可以对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作如下几个方面的概括:
1.我国的环保产业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90年代以来,我国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城市噪声、固体废弃物和自然生态等各方面的指标均呈不同程度的恶化趋势,乡镇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急剧上升,80%的河流和45%的地下水资源被污染,居民饮水76%不合卫生标准;40%的国土降酸雨;每年国土的荒漠化面积达2460平方公里。由此看来,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水平与我国环境保护的要求相比,仍有着较大的差距。
2.我国的环保产业尚未成为国民经济中的增长劳动部门。尽管环保产业有着较强的产业相关性,对经济有着较强的带动作用,但其前提是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就我国环保产业目前520亿元的绝对规模和0.7%的相对规模来看,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相当有限。
3.我国的环保产业起点较低,经济规模偏小,点多分散。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一些有实力的国有企业很难调整和介入环保产业。在全国现有9090家环保企业中,固定资产小于1500万元的小企业占90%左右,大中型企业不足10%。同时,小而散的状况也制约了环保产业自身的市场开拓和竞争能力,再加上发达国家的信贷政策,使得我国环保设施建设和许多装备依赖进口。
4.我国环保产业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不明显。环保产业技术在世界上被普遍认为是高新技术产业之一,而我国的环保产品生产、环保技术开发离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我国主要的环保机械产品只有4%达到国际水平,目前生产的3000多种环保产品中有1/5的产品由于可靠性、适应性、产品结构设计上的欠缺而有待淘汰;有2/5的产品需要改进。技术含量较低,经济效益不明显,影响了环保企业的竞争力。
5.我国环保产业结构单调,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环保产业主要集中在环保机械产品以及三废综合利用方面,其它方面较薄弱。在520亿元的环保产业产值中,环保机械产品产值为235亿元,占45%;三废综合利用为204亿元,占39%。从区域发展上看,我国环保产业90%集中在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仅津、京、沪、江苏、浙江、山东、广东7省市就占到了68%,在西部地区环保企业发展还相对滞后。
6.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长期以来,缺少环保产业发展方向的宏观引导,技术和市场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导致技术转化的市场化程度低;同时,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缺乏全方位服务的市场体系,使环保产业的发展长期处于自发状态。
7.我国的环保产业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在西方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目前,北美和西欧占据了世界环保科技市场的60%以上,美、日、德三国工业生产总产值达1370亿美元,贸易顺差170亿美元,一些厂商已经把注意力从传统的消费市场转移到新的环保市场。我国的环保产业不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水平上都无法与之相比。
三、制约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因素
1.观念上不重视。我国长期以来在短缺经济下形成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观念根深蒂固。地方政府工作中,环境保护常常是“说起来重要,计划时重要,实施中不要”,使得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低于其它工业产品的需求。
2.政企不分,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垄断,搞市场自我保护和封闭体系,从而引发不正当的市场竞争,并以高额回扣、虚假产品鉴定、虚假广告及贿赂干部指定产品准入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扰乱了环保产品市场,使环保企业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乡镇环保企业的低价劣质产品能畅销的原因。
3.环保执法力度太弱。由于没有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环保执法的力度很弱,对于那些能够为地方带来财政收入、创造就业机会的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视而不见,甚至百般维护,不使其曝光或免于受罚,致使这些企业将湖泊河流或农田空地作为免费的倾污场所,环保产品和服务在这时自然成了“奢侈品”,谁采用谁就会增加经营成本,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环保产业的发展自然也就受到了制约。
4.企业难以承担或不愿承担环保开支。我国的乡镇企业是工业企业中的排污重点,并且其排污量近年来急剧上升。我国的乡镇企业有很多是设备简陋、工艺落后的小厂,这些企业能够在市场上立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在劳动力、原料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低成本。如果采取环保措施,就取消了它们的一大优势,甚至使其生存都难以为继。同时,目前很多国有企业由于陷于困境而无力支付环保开支,也限制了对环保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但是,有很多企业有能力而不愿意进行环保投资,这就是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结果。
5.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多年来,在“征服自然”的生态观的影响下,很多人缺乏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对我国的环境资源状况没有明确的认识。据调查,只有10.8%的人认为全国总体环境问题“很严重”;而有20%的人认为“不严重”;有多达61.7%的人“同意”或“较同意”“中国各种资源很丰富,不必担心短缺”的说法。由此可见,尽管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在环保方面的投资,但更重要的是人们的环保意识落后或认识不清。
6.我国的统计口径和对干部考核指标使用中的问题,技术水平落后等方面也是我国总体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如虽然我国已经有了环境保护的“一票否决”制度,但实际上一些地方仍然是以GDP论“英雄”;我国的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设备和技术水平还比较纸,“怕穷不怕脏,要钱不要命”的理念仍在一部分的经济行为中起作用;一些急功近利、只顾本部门利益的行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认同,等等。所有这些,需要通过宣传教育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7.新兴的环保产业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环保产业行业跨度大,隶属关系复杂,分属于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不同的经济体制,而各系统又有不同的产业政策、技术和管理条件,条块分割现象严重。由于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缺乏统一的发展战略和实施调控的机构,致使环保产业在整体发展方向、获得投资来源、政策与市场扶持、产业技术开发等方面基本上流于各自为政、自生自灭的状态。
四、发展我国环保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1.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改造全民素质的世纪工程中,把环保意识、生存意识上升到民族意识、生存意识和发展意识的高度,使全体人民牢固树立环保观念。
2.制定我国环保产业总体发展战略。这个战略要立足于加强对资源的规划利用和严格管理,立足于克服浪费资源求发展的短期行为,有利于合理使用和保护资源,切实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突出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规则环保产业发展的目标、走势和进程。
3.建立完善的环保产业政策。鉴于我国环保产业规模尚小,又是新兴产业,因此环保产业政策的指导思想应当有利于调动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在投融资、税收、用地、补贴、证券等方面对环保产业实施优惠和鼓励,引导过剩型产业向环保产业转移,尤其吸引国有大中型企业加盟环保产业,彻底改变我国环保产业总体规模不大,企业大部分偏小的状况。
4.加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据1995~2000年中国发展模型研究,中国的环保投入占GNP的比例从目前的0.7%~0.8%提高到1%~1.5%,GNP每年只降低0.06%,而带来的收益是每年可以至少减少1000亿元的污染损失,同时还能带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为此,我国力争使环保产业投入占GNP的比例提高到1.5%,同时积极争取国外资金和技术援助,加强环境保护,努力实现环保目标。
5.建立环保产业政策法规体系,保护环保企业的合法权益,规范市场行为,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基于我国国情,有必要规范运用一些符合我国国情的行政、法律手段和措施来促进环保市场发育。当前,要完善和强化环境目标管理制度、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制、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重点治理规划等行政性措施的积极作用。同时,要更多地依靠环保标准和加强严格的环保执法,促使各级政府,各类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界在生产和消费时考虑到环境成本和环境影响,特别是促进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进而扩大对环保技术和产品的市场需求。
6.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大环保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开发,提高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水平;组织实施示范工程,引进并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快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提高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促进环保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环保产业升级。
7.加快建立环保产品标准体系,加强对环保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尽快形成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加快制定环保产品质量标准,加大对环保产品的监督力度;要改变环保产品的政府消费行为模式,行政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可以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但不能强制推销某种产品,也不能强行排斥某种产品,即要开放市场,鼓励平等竞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职能,建立行业价格管理规范,配合政府部门克服恶性竞争。
8.提高环保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在全国建立一批环保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究开发基地和高新技术孵化、辐射基地,创办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充分发挥大城市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人才密集优势,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依据,以新产品为龙头,科工贸相结合,大力开发投资少、效益高、质量好的高新技术产品,参与国际交换与竞争。
9.营造环保产业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各级环保部门要在强化环保执法力度的基础上作好环保产业市场的引导、规范、监督、服务工作。在市场监督方面,应逐步建立起环保产品、环保工程、环保设施运营、环保咨询等监督管理制度,为环保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环保技术引导方面,要针对不同的环境污染问题制订不同的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对环境污染治理进行技术指导。
10.进一步完善环保产业服务体系。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加强和完善环保产业中介服务机构,根据全国环保产业地区布局和结构特征,切实做好环保产业服务网络规范化建设,逐步形成多功能、全方位的环保产业信息咨询服务网络体系,为环保产业提供必要的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