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党的建设中的传承与借鉴论文_褚文渐

优秀传统文化在党的建设中的传承与借鉴论文_褚文渐

德州市委党校 山东德州 250003

摘要:从本体—工夫的视角来看,作为中华文化的主流的儒家思想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资借鉴的养料,对我们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亦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儒家传统的工夫论与当前党的建设的契合点进行了简略的论述。

关键词:人的双重存在;至善;扩充;推恩;克己复礼 立志

人具有双重的存在,即生存于事实与价值两个领域。事实领域是人的存在的基础,价值领域是人生存的内在动力。由于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张力,导致人的存在表现为一个持续的选择过程。在人的生存中,每时每刻都需要面对各种选择。从主观上来说,人都希望选择对自己最好的那种可能,以实现自己行为的目的,并最终达成自我实现,也即实现自己人生的终极价值。在柏拉图的《米诺篇》中,苏格拉底对“人的生存就是追求至善”这一生存特点进行了论证[1]。

既然生存表现为一个持续的选择过程,并且我们总会选择“在我们看来最好的”那种可能性,那么,什么是“对我们来说最好的”即“什么是至善”便变得极其重要了。

我们的生存涉及两个领域,因此我们的选择也存在两个领域,我们既要在事实领域做出选择,也要在价值领域做出选择。

迄今为止,人类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有三种思路。一种是通过认识至善,达到从至善出发进行选择,从而实现人生的目的、实现人生的意义。代表人物便是苏格拉底,他的名言是“知识即美德”,这是将至善作为知识问题来处理的思路。第二种是儒家为代表的“复性论”思路,这种思路认为至善内在于人的本性中(性善论),之所以有不善,原因乃在于“情”的影响,我们只要恢复从“性”出发,便可以实现从至善出发的生存。第三种思路以基督教为典型。认为人因为具有“原罪”,致使人不可能做到从至善出发,而上帝是全知全善全能的,因此惟有通过对上帝的信仰,方能实现从至善出发的生存。

苏格拉底的思路在事实领域是有效的,因为事实领域的选择可以通过经验来检验,通过试错可以使我们的选择符合“好”的标准。但在价值领域是行不通的。我们在现实生存中处于无真理状态,这一点我们很容易意识到。从无真理状态出发,我们既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真理,即使找到了我们也无法判断是不是真理,因为我们没有真理标准。真理来到世间,却被钉在十字架上。既然从无真理状态出发无法达至真理,那么我们的命运便是“死于罪中”,那么人类是否有办法摆脱这种宿命呢?

可能的方案有两种。第一种即“真理内在说”,也就是儒家的方案;第二种是“道成肉身”,真理自己来到世间,我们通过信仰,接收真理的自我显现,从而做到从至善出发的生存。

本文对第一和第三种思路不做进一步地评价,仅就第二种思路进行分析,看看这种思路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党的建设的借鉴作用。

人在本性上是善的即“性善论”是儒家的前提性命题。孔子对于人性没有明确的说明,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2孔子对人性只说过一句话“性相近也,习相远也。”[3]通过对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心理的分析,孟子得出“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包厨也”的结论,认为这就是“仁术”,仅此一念便足以成为仁政的出发点。孟子将我们对道德境遇的自发反应称为“端”,也就是道德行为的萌芽。他认为我们的“端”有四种,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我们只要不以理智的算计来干扰我们的自发反应,而是顺着我们的自发反应去做,便能成就理想的道德人格。这便是孟子的“扩充”法。我们扩充四端之心可以获得四德,即仁义礼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齐宣王说自己“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孟子认为这都不构成障碍,只要将好货、好色之心推而广之,“与民共之”,那么这“好货、好色”之心恰恰是仁政的起点。这便是所谓“推恩”法。

孔子讲克己复礼,孟子讲扩充四端之心为四德,表面上看,正好相反,其实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达至“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孔子的自道是对从至善出发的生存的最好的写照,愿意做的就是应该做的,应该做的恰恰是愿意做的,这是事实与价值的完美统一,“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也即自由。

通过扩充内在的善端和克服私欲从而达成理想人格进而实现理想社会,这便是儒家的思路。《大学》《中庸》的慎独、宋明理学学者讲的存天理灭人欲、主静立人极、变化气质、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等工夫都不出这一思路。

既然克己和扩充目标一致,那么目标也即“立志”便变得非常重要了。

儒家所谓的“志”其内涵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儒家所谓志,指的乃是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那么儒家要获得的理想人格是什么,理想社会又是什么呢?

在儒家的文献中,指称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的话语,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其一为《易经•乾•文言》的“大人”,其二是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其三是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理想社会是《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014年3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柏林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师生代表座谈时说道:“我作为国家主席,有一些老前辈就跟我讲,作为中国的领导人要干什么呢,就是不要把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搞丢了,还应该在你们手里传承下去。”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是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主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借鉴、发扬也应实事求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

儒家认为,“志”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方向,是为学的首要问题,这就启示我们共产党人,一定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牢牢把握人生的奋斗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孔子讲克己复礼,就是要以礼为标准,克服自己不符合礼的视听言动,以理化情,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一切以党章和党内法规为标准,经常对照党章检查自己的言行,加强党性修养,陶冶道德情操。要克去自己的私欲,就是总书记说的,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勇于自我革命。

《大学》所谓的“慎独”工夫,指的是在公共领域我们的言行符合道德不是困难的事情,难的是在独处、暗室,也就是在私人领域也能够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习近平总书记说:“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来说,加强自律关键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能否做到慎独慎微,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总之,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们牢固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做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必须传承好、发扬好而不能“搞丢了”,这样才能“为往圣继绝学”,进而“为万世开太平”。

参考文献:

1《米诺篇》77b—78b。

2《论语•公冶长》。

3《论语•阳货》。

论文作者:褚文渐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6

标签:;  ;  ;  ;  ;  ;  ;  ;  

优秀传统文化在党的建设中的传承与借鉴论文_褚文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