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学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的几个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生物学论文,误区论文,探究性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件编号:1003-7586(2006)07-0032-03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中,以增进学习者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题、以学习者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学习已经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得到普遍运用,并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的热点。但是,“探究性学习”毕竟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教学方式,人们在满腔热情地投入的同时,由于对其理解的层面和切入的角度不同,往往也会走入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误区之一:探究问题化,问题广泛化
学生科学知识的习得,学习方式的转换,创造能力的具备与提高,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培养提升,这些都是他们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与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诚然,问题是整个探究的起点,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越多越好。如:有教师在进行高中生物“细胞膜”的教学时,出示了如下问题:“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如何?一个O[,2]分子通过细胞膜时经过几层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各是什么?(然后又出示了相关材料)……”出示完毕后,教师让学生看书讨论,在“探究”了相当一段时间后,请各学习小组派代表进行解答,结果是学生照本宣科。这种安排,看似热热闹闹:“合作学习”“问题探究”应有尽有,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其实是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是什么”之类没有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一方面把整体的教学内容肢解,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对话(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互动的对话)庸俗化为问答。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同时,如此满堂提问,不仅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事事必探究,样样要交流,势必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而且这种浅层的探究性学习必然熄灭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打消学生真正探究的兴趣。
探究离不开问题,但探究并不是简单的解答几个问题;问题的呈现方式、呈现时机、问题设计得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探究效果。在课堂上,一个难度适当但又让人能尝试成功、足以引发探究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问题。因此,构建有价值、能研究的问题是探究的迫切需要。教师引导时要做到:一要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教材的内容体系以及所蕴含的设计理念;二要有问题意识,根据实际需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探究计划;三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反思:是什么使他们对此问题感兴趣?问题的奥秘是什么?他们想怎样研究?从而有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2 误区之二:探究程序化,程序模式化
目前所能见到的探究式教学,其探究的过程大都完完整整地包含:提出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和事实、提出猜想或假设、对假设进行实验验证和推理、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这些过程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完整性,但并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动都要明确具备这几个阶段,也并不是这些阶段的顺序一成不变。
例如,在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及“温度对酶的活性的影响”的活动里,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知识,完全可以首先进行大胆猜测:会有什么结果?哪些反应不可能发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然后在小组合作下经过推理、实验验证、结果分析,最后得出相应结论。在这个典型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就没有“收集有关资料和事实”这一步骤,而且“提出猜想或假设”也并不是只体现一次,在每完成一个子任务之前,都要提出猜想或假设。
再如:在“研究性课题——观察被子植物的花粉管”活动中,对于实验材料(花药)的选择、蔗糖溶液浓度的配制、花粉粒的放置及培养温度的确定等方面就非常需要教师已有经验的指导,而不是简单地把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去程序化地“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或假设”,因为这样程序化的探究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其实在这里,只要把部分的研究空间留给学生就够“探究”的了。
另外,2005年我省某几大市的一模考试的选择题也考到“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包括……”。
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活动都按部就班地忠实地执行了“探究程序”的6个阶段,但是在课堂气氛的烘托和学生兴趣的培养及在学生的体验性上却毫无建树。可以说,一些课堂上所谓的探究式教学,仅仅是为了探究而探究,为了改革而改革,使探究走向模式化和程序化,脱离了探究式学习的根本。所以,在设计探究式教学时,关键还是看教学活动的本身应该采取哪些步骤,这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3 误区之三:探究神奇化,操作复杂化
很多教师安排的探究性学习往往是过于神奇化。探究的神奇化是把探究拔高,操作复杂化,用科学家的探究性质和水平来看待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甚至认为只有“从问题的提出、证据收集、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解释的形成、检验和结论的得出”等都是由学生自主发现、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活动才归为探究。一句话,把课堂学生的探究完全等同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这些教师一方面表现出不相信学生能通过探究学到知识,在教学中不引导、不信任,出现了有价值的探究问题时,也是走过场,草草了事。另一方面表现为过分关注和挑剔探究的操作方法、操作步骤和操作技能,加大了探究的难度,从而挫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认为“探究是科学家的事”,就会对“探究”产生畏惧感。
例:某教师设计的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中“流动的组织——血液”的探究性学习是这样安排的:教师提供血液样品、必需实验器材与药品、(来自医院的)血常规化验单等,几句简单的交代后就让学生去“探究”了……而事实上,关于血液的许多奥秘,就连科学家都尚未完全清楚,七年级学生又怎么能够“探究”出来呢?
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对学生掌握知识内容有明确目标要求的学科教学中,要组织起在问题、证据、解释、评价和交流5个方面都具有高度探究性的活动是不容易的,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这样的境界。如对探究的问题来说,要是探究的问题完全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那当然很好,而且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也必须有意识地重视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一定要等到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好的探究问题之后才能组织探究式学习活动。相反地,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果这样的程度也不容易达到,就完全可以由教师根据相关教学任务,直接提出探究的问题,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也完全可以进行有高度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而且只要学生真正深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他们就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实际上,真正的学生探究活动整个地就是由问题引导的,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可以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而自然地进行,不必刻意追求一开始问题就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
其实,探究学习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独立思维,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地接触所要解决的问题,只要真正调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就可能形成一种探究式的学习。倡导探究学习,主要是要求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从中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家的思想和精神。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追求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所能达到的那样结果,或者通过探究学习后要求学生成为像模像样的科学家,事实上这些至少在目前是不可能的。如果探究真的要符合上述要求的话,那么,探究性学习永远无法真正进入课堂。
4 误区之四:探究学生化,“师导”被淡化
探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包含了许多环节,如提出问题、小组合作、寻找信息、表达成果等,而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正是基于此,有些教师过分地强调了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自主性,而淡化教师的作用。这样,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干脆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不参与、不发表意见,真正地成了一个旁观者,认为只有这样才体现了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难怪有的教师一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满堂看;有的教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实验由学生自己做,学习伙伴自己挑,典型的对课堂的放任自流。这样做,表面上学生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
其实,在探究性学习中,课题的具体实施者虽然是学生,但教师对于指导问题的探究思路、探究方法必须进行精心的准备,在实施的过程中应予以及时有效的指导。另外,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这一切说明教师绝不是观望者,而是最直接的参与者。所以,新的学习方式不仅没有削弱教师的作用,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也就该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并做好角色转换,而决不能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忙了学生,闲了教师”。
那么,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该具备哪些素质呢?首先,教师要理解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内涵和其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巨大作用,要在心理上接受和支持。其次,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更高,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再次,教师对课题探究的过程、方法要比较熟悉,能够指导学生开展探究。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能力对课程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才能发挥组织者、协调者、管理者与指导者的作用。
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从本质上看,它和研究性学习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在新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一种特殊形态的课程来进行的,而探究式学习则是贯穿于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的。教师只有科学地、全面地对探究学习进行理解把握,才能避免认识上和操作上的失误,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