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质性认可: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之本论文

实质性认可: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之本论文

实质性认可: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之本

周 伟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摘 要: 现阶段,我国专业社会工作仍处在被动的、形式认可的层面,而实质性认可才是其发展之本。社会工作的“认可度”问题,归根结底源于其自身发展的困境。因此,在发挥自身特色、提升服务品质的根本前提下,通过打造专业特质、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谋、推出满足多方需求的创新性服务产品以及提升社会工作群体的自我认同感等途径,实现不同功能主体间的协调合作,才能实现从形式认可到实质性认可的转变,这是未来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 专业社会工作;形式认可;实质性认可;发展路径

近二十年来,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在党和政府以及不断兴起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的齐力推动下,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在“认可度”方面始终缺乏进展。认可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被谁认可?认可什么?社会工作又该如何从自身角度来完成从形式认可到实质性认可的转变?因此,探究我国专业社会工作“认可度”现状;政府为何始终不能完全认可社会工作的作用;社会工作自身在本土化进程中特质性的缺乏等问题,有利于我们探索出一条社会工作赢得“认可”的发展路径。

一、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需要实质性认可

“认可”一直是社会工作专业化、本土化发展过程中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它不仅是社会工作保证服务质量不可或缺的要素,更是其生存和发展之本。[1]真正的“认可”是一种实质性的、能够被不同主体,包括政府、社会、公众、社会工作者自身及服务对象,在遇到问题时的自觉选择。但在历史文化和实际国情的双重作用下,我国专业社会工作仍停留在“形式上被认可”的层面。认可问题受到特殊的社会与政治因素的影响,任何事物的认可都要经受住社会与政治的检验才会给予承认。同样,我国专业社会工作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也需要得到各类主体的认可。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工作专业群体(社会工作教育者、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社会工作者及社会工作行政人员等)的自我认可,并要在专业实践中证明自己的特质性。

实际上,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所需要的认可是一种双向的承认关系。[2]社会工作者对专业自身及服务活动认可的同时,还需要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服务理念、内容、方法等的认同;在中国这个特殊的“民政模式”下的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中,得到政府及政治的认可是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与此同时,政府要创新社会治理,也需要得到社会工作的认可和积极响应,这就构成了一个相互的认可过程。如今,政府向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购买公共服务的创新形式,不仅是一种合作,也体现着对我国专业社会工作从上到下的认可体系正在不断建立。

要想实现我国专业社会工作从“形式上”到“实质性”认可的转变,必须将其放在一个“双向共同体系”中,明确认可的责任主体是谁,认可的事实客体有哪些,以及主客体之间在行为和选择上的互动关系。社会工作的认可主体是多元的。政府和社会是重要的责任主体;社会工作专业群体是根本的人才保障体系;服务对象既是社会工作实现被认可的核心主体,又是事实客体。“政社互动”、“三社联动”的发展模式为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从社会工作自身角度探索出一条“由下到上,由内及外”的“认可之路”迫在眉睫。

二、我国专业社会工作“认可”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社会工作缺乏特质性及影响力

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是在一个“内部斗争”及“外部限制”并存的双重环境下不断发展的。即社会工作在本土化过程中,既要考虑如何与本土文化更好地融合以减轻发展阻力,又要不断反思和创新自己的专业内核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社会及民众普遍表示不清楚社会工作者跟志愿者的区别;部分领导和管理人员将二者混为一谈;社区在遇到困难时缺乏向社会工作者求助的意识。[3]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专业社会工作自身仍缺乏特质性及表现特质的机会。

易太太道:“不买还要听你这些话!”说着打出一张五筒,马太太对面的黑斗篷啪啦摊下牌来,顿时一片笑叹怨尤声,方剪断话锋。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需要具备包括一套理论体系、专业文化、共同信守的伦理守则、专业权威、社会及民众的认可等在内的基本特征。[11]由此看出,取得社会及民众的实质性认可是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必要条件。如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提升、“三社联动”、“四社联动”等模式的推广,为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探索。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发掘内生动力,实现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强本固基。

(二)部分地方政府的意识不足及不够认可

政府对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认可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工作机构的信任及对社工服务的采用上。但因地区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领导人发展理念及受制于原有解决社会问题手段的影响,这种认可是一种不稳定、差异化、形式上的认可。当出现社会问题时,部分地方政府首先想到的是根据以往应对经验,运用行政手段,在最快的时间内化解矛盾和危机,实现有效治理。这就导致在寻找解决方案时对社会工作一定程度上的忽视。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认可过程是需要建构在高质量社会工作服务基础之上的。但到目前为止,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无论是在服务质量还是有效性上都尚未建立稳定的基础,还未真正展现出自身的特质性作用,缺少被政府认可的实质性要素,由此降低了政府部门对社会工作的选择可能性。

范坚强说:“你以为把圆形玻璃缸换成方形的,金鱼就能看到真实的世界吗?你怎么知道它不喜欢圆形鱼缸呢?你又怎么就知道我们无怨无仇?”

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基本上是嵌入型的,其发展程度与社会工作群体的专业认同相关。[2]这个群体主要包括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学生以及在岗的社会工作者,他们的自我认可更多的体现在社会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上。具体来讲,我国社会工作群体“自我认同感”缺失主要表现在社会工作教师缺乏专业服务实践,只是简单的教授专业知识,却很少对社会工作实践中会遇到的利害要素做详细的解释;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数量多,但是真正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很少;持证或者在岗社工服务能力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

由图2可见,标记前共有五个连通域,采用这种四连通域标记算法,可以把图像中所有的1都标记出来,分别形成不同的连通域,用1、2、3、13、14五个标号来代表不同的连通域,效果较好。

(三)社会及公众对社会工作的模糊印象及怀疑态度

关于社会及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可,涉及到个人在获取资源方面存在资源系统的差序格局。[8]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生活中遭遇困难、需要帮助的服务对象往往沿用惯有的资源获取方式。他们首先向与自己关系较为亲密的非正式系统,如亲人、朋友、志愿者等寻求帮助;若还未能够解决问题和满足需要,才会向正式的社会服务系统,如社会福利机构、妇联、残疾人康复机构等寻找资源。这就导致社会的“需求”与“社会工作”之间难以建立起自主连结。

民众对政府的依赖情结是另一重大制约因素。在我国特有的“民政模式”下,政府及相关单位在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解决社会问题上的有效性和权威性逐渐造就和强化了民众“有困难找政府,有问题找单位”的意识。[6]一方面,政府依靠行政手段处理问题的时效性影响着民众的意识形态和求助行为;另一方面,某些社会问题是由社会政策和政治改革造成的,这就将政府推向了解决问题的中心地位,导致专业社会工作无形中成为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简单点来讲,相比于慢节奏的社会工作,社会及民众更信赖更具权威性的政府,导致在对社会工作的认知上尚处于模糊印象及抱有怀疑态度的阶段。

由表3~表6可知,在试验范围内,播种架倾角α(°)、种勺线速度v(m/s)及种勺空间尺寸a×b(mm×mm)对粒距合格率有显著影响。影响该型号排种器粒距合格率的因素主次顺序是种勺线速度、种勺空间尺寸、播种架倾角,较优组合为B4C3A2。种勺线速度、种勺空间尺寸对重播率影响显著,较优组合为B4C1A4。种勺空间尺寸对漏播率有显著影响,其较优组合为C4B1A4。

(四)社会工作群体的自我认同感缺失

从政府与社会工作的互动关系来看,一方面,尽管“专业社会工作与行政性社会工作的互构性演化将是建设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社会工作的必经之路”,[6]但受我国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的思维限制,部分地方政府在资源和财政支持上仍是“少而不专”。他们更多地将“认可”放在社会工作“减压阀”的功能上,其后果就是导致政府部门与社会工作的“僵硬合作”。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及社会原因,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对政府存在严重的资金依赖。社会工作承运过程中部分政府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形成的契约关系仍不稳定,[7]一旦资金撤离,就无法产出高质量的社会服务产品来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

四氢呋喃用量和提取温度对叶黄素提取量影响的响应面和等高线见图5。如图5所示,固定KOH甲醇溶液质量浓度为0.1g/mL,当提取温度一定时,稻谷中叶黄素提取量随四氢呋喃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到达峰值后,叶黄素提取量缓慢下降;当四氢呋喃用量不变时,提取量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在温度到达50℃后,叶黄素提取量随温度上升而逐渐下降。

中西方社会发展程度及文化观念的差异,导致发源于西方的带有特殊价值观念、理论方法和模式、组织形式的社会工作进入中国后,不得不努力调整自身以应对我国本土的文化要求。它追求的不仅仅是知晓和接受,而是被社会及民众普遍认可或者说是取得“合法性”。因此,我国专业社会工作一味地按照西方的发展路径和模式来自圆其说是行不通的,而是要结合实际国情来推陈出新,摆脱“政府在先、社工随后”固有发展模式的限制,这是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难点,但也是我们的特点。

三、中西方专业社会工作“被认可”路径的区别

1.本土特质的打造。即我国专业社会工作一方面要“不忘初心”,坚持自己的专业价值观和方法论指导;另一方面更要针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将真正的需求纳入到自己制定专业目标和服务计划当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工作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专业社会工作职业准入机制还不够完善,未能形成完整的职业制度规范体系。由此导致在这种依靠行政力量推动为主而非内生性发展的职业模式下,专业社会工作群体缺乏自我认可,其后果就是导致社会工作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从主观层面来讲,流失的人才大多表示自己的专业认同度不高、职业期望不符合社工的要求;从客观上来说,主要由于社会工作缺乏薪资保障机制及政策性认同。种种原因导致专业社会工作在参与解决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如贫困、失业、心理困境等方面影响力不足,进而造成社会及公众对社会工作地位和重要性的片面认识,使得社会工作尚处于“低社会认可”状态和边缘辅助地位。[9]

同型半胱氨酸及神经肽Y水平与贵阳地区老年人群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 卢丽娜,等(1):53

四、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实现实质性认可的路径分析

“在香港,不少批评指出社会工作专业逐渐忘记其改变社会的本份”,[4]在过分追求“融入性”的情况下,逐渐降低服务标准,忘却专业服务理念和专业使命,最终导致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及社区工作的同质性。具体表现为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在历史渊源及价值理念上是一脉相承、相互补充的关系,同时在法律、医疗等专业领域表现出较强的专业依赖性,使得社会工作者缺少与服务对象接触和表现专业性的机会。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嵌入式发展与复杂而稳固的街区权力关系之间的冲突,使得社会工作的作用不断式微,[5]变成了社区发现问题,社会工作参与,成为帮助社区分担内勤性工作的“工具”。

(一)竭力打造和凸显社会工作专业特质

1.内在要求。复杂的社会问题和需求要求社会工作自身必须结合现有资源和优势条件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方法及服务内容。在智能化及大数据背景下,学习互联网思维,注重用户体验,即满足公众尤其是服务对象对服务质量的期望和要求,迎合民众“口味”是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新的出路。同时,竭力探索“互联网+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好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创新服务形式,以此来扩展服务领域,增加受益人群,是获取社会及公众认可的内在技术性要求。

西方专业社会工作是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工业化带来的矛盾和问题首先引起了社会及民间组织(如慈善组织会社、睦邻运动等)的普遍反应,他们广泛介入并参与实践服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和职业,取得了社会及公众的广泛认可,在此认可的基础上才催生了政治认可。相比于西方社会工作,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发展轨迹,即“历史文化认可→政治认可→社会认可”的路径雏形。历史文化方面的认可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基本建立;政治认可正在快速建立但尚不完善;社会认可基本处于真空状态。[10]从中西方这两种不同次序的发展路径中不难看出,西方专业社会工作是由专业内自发的动力带动专业外的认可。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是由政府推动和引导的被动发展,其后果就是被各种限制因素包裹着的社会工作在“破茧成蝶”时陷入困境。

2.将专业特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要完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体系,深化专业理论及价值的学习。其次,实务社会工作者要在实践和服务上积极践行专业价值,用以指导自己的专业行为。社会及公众只有亲身体会到社会工作的独特性及不可替代的有用性时,才能做到从心理认知到外部行为选择上的认可。这就需要在与服务对象接触的专业服务和活动上尽可能地使用专业方法和技巧,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特长。目前很多地方提出“社会工作者+义工”的“两工联动”,一方面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但是另一方面需要注意二者在合作时的任务分工及层次问题,避免造成民众将社会工作者看成志愿者的尴尬境地。

(二)化被动为主动,变参与为参谋

社会工作要做的不是等待政府在发展理念、方针政策、财政支持上的改变和进步,而是要通过提升专业内核和服务品质,去影响政府的发展理念和政策,去争取政府在财政等方面更大的支持力度。只有形成“自下而上”的认可体系,才能使社会工作在处理社会问题时被优先考虑。

首先我国专业社会工作需要提升自己发现潜在问题的敏锐性,以及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框架的能力。社会工作要在解决社会问题时不再是被动参与到政府提出的项目,而是要让政府在遇见或未发现问题之前,就已经看到社会工作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扮演参谋和智囊的角色。王思斌教授曾指出:“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会从‘政府主导下的专业弱自主性嵌入’向‘政府-专业合作下深度嵌入’发展。”[13]这一方面体现出未来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在与政府的深入合作关系中将发挥更多的自主性,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支持;另一方面也提醒社会工作要处理好与政府关系,在这个关系中保持与政府在社会政策上的双向互动,坚持自身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变“上行下效”为“上下互效”。在服务和管理的关系上走复合化路径,采取“项目制”运作。政府部门在购买公共服务时可引入一定的市场竞争机制,既能获取高质量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又能对专业社会工作自身的发展起到激励作用。

(三)注重用户体验,树立品牌形象

所谓社会工作的特质,是指立足于国情并适应社会发展、本专业或者职业所特有的、需要通过专业的教育培训及实践训练习得的东西。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在发展之初,就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特的专业理论、价值观念和方法技巧,它不同于一般的助人活动。[12]但是,拥有自身优势的同时,如何发挥出来才是关键。

肛周脓肿是肛腺感染后炎症向肛管直肠周围间隙组织蔓延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1],其治疗原则是及时切开引流,控制感染与避免复发[2]。了解该病病原菌的流行病学,能减少经验性治疗中方向性的错误。本研究通过对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唐山市中医医院肛周脓肿患者的脓液培养和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2.外在环境。政府部门可通过政策宣讲等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及公众对专业社会工作形成正确的认识;社会工作学术界要积极通过专业教育,对社会工作做出易被社会及公众理解的解释;一线社会工作者要遵循专业理念,运用专业方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用实际行动打造专业品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要多渠道运用新媒体,多加宣传和报道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服务特色及服务成效,为社会工作发展营造有利的外在舆论环境。

(四)提升自我认可,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提升社会工作群体的自我认同感是实现社会工作被实质性认可的关键一环,也是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基石。

1.实现认可。在某种程度上,社会工作群体的自我认可是建立在外界对社会工作认可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政府及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者的肯定态度,能够使其在工作中获取成就感和满足感,找到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意义所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应打造优秀的机构文化,突出自身的价值所在;建立稳定的专业的督导机制,解决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遇到的伦理难题和价值选择,帮助其实现自我认可。服务对象作为服务产品的“用户”,也应积极向社会工作者反馈意见,主动向社会宣传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优质体验。

2.队伍建设。合理完善的职业准入机制下挑选出来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才能更加准确有效的向社会传达社会工作的特质。针对当前社会工作职业准入制度的“双轨制”困惑,我们需要厘清职业资格认证与就业准入之间的关系,[14]改变原有的“教育先行、实践为用”的模式。在继续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我们应更加注重从实践中总结社会工作发展经验,分层次培养和遴选专业社会工作者。

3.解决实际问题。对社会工作认可的最高水平是解决其经费和岗位问题。[2]社会工作者职业薪资福利的合理化和标准化,不仅能激励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选择社会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更能激励在岗社会工作者更多地去创新和上进,引导社会及民众的认可过程。

五、结论

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困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愈演愈烈的复杂社会问题的三重因素下,我国专业社会工作不能再拘泥于现今与政府的被动合作、缺乏主体性的缓慢成长、各种受限的专业创新以及形式性的被动接受。要想突破发展瓶颈,必须要实现被社会不同主体从内心上真诚接纳、行为上主动选择的实质性认可。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必然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并做出一定成绩才能被政府、社会、公众所认可。[15]这个过程任重道远,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专业发酵和实践检验;需要将大力发展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需要社会及公众的实质性认可。总之,社会各主体应抓住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契机,竭力为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开辟一条“由下到上,由内及外”的“认可之路”。

参考文献:

[1] 隋玉杰.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谁认可?认可什么?[A].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3-2004论文集[C].天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3:229-236.

[2] 王思斌.走向承认: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J].河北学刊,2013(06):108-113.

[3] 陈敏.浅议社区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志愿者的差异[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12):155-157.

[4] 甘炳光.社会工作的“社会”涵义:重拾社会工作中的社会本质[J],香港社会工作学报,2010(08):17-28.

[5] 朱健刚,陈安娜.嵌入中的专业社会工作与街区权力关系——对一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个案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3(01):43-64.

[6] 王思斌,阮曾媛琪.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9(05):128-140.

[7] 张学东.社会工作承运中政府与机构的契约关系及重构[J].社会工作,2014(03):3-9.

[8] 蔡慧.我国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实践研究与反思——以广州明镜社工服务中心的项目购买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2013.

[9] 王思斌.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地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4):8.

[10] 徐向文.西方专业社会工作合法化路径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甘肃社会科学,2015(04):20-24.

[11] 李迎生.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J].社会科学,2008(05):77-80.

[12] 王红艺.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专业社会工作的独特性视角[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6):41-46.

[13] 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1(02):206-222.

[14] 罗兴奇,宋言奇.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体系的本土构建——基于社会治理的视角[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05):185-190.

[15] 李树文.内地社会工作发展道路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7):9-10.

Substantive Recognition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in China

ZHOU Wei

(School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stage, the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in China is still at the level of passive and formal recognition, but substantive recognition is the basis of development. The “recognition” of social work stems from the dilemma of its own development. Therefore, under the premise of exerting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improving the service quality, the transition from formal recognition to substantive recognition can be realized by creating professional traits, changing passive participation as active staff, launching innovative service product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multiple parties, and enhancing the self-identity of social work groups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functional subjects, which is the only way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in China.

Key words :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formal recognition; substantive recognition; development path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1471( 2019) 02-0067-05

基金项目: 安徽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安徽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场所及功能建设研究”(Y06101993)

收稿日期: 2019-03-18

作者简介: 周 伟(1995-),男,河南信阳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学及本土社会工作。

DOI: 10.3969/ J.ISSN.1674-1471.2019.02.012

标签:;  ;  ;  ;  ;  

实质性认可: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之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