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第一人民医院 424400
【摘 要】目的:放射诊断技术在小儿肠套叠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5例肠套叠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治疗时间为2017年1月-2017年8月期间。本研究中所有患儿均接受放射诊断技术检查(X线诊断、超声诊断),将两种检查方法的疾病检出率情况、患儿的具体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X线诊断检出小儿肠套叠患儿28例,检出率为80.00%;超声诊断检出肠套叠患儿34例,检出率为97.14%。超声诊断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诊断检出率,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进行科学的治疗后,均获得较为显著的效果。结论:在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中,采用超声诊断的应用效果显著,检出率更高,值得在今后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放射诊断技术;X线;超声
小儿肠套叠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急腹症疾病,该急腹症同时也是导致小儿产生肠梗阻的主要诱导原因[1]。由于小儿肠套叠的发病较急、病情进展较快,导致肠套叠患儿可出现充血、水肿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患儿出现肠管穿孔、坏死等症状,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2-3]。婴幼儿(3-10个月)属于小儿肠套叠的高发群体,且大部分患儿存在严重的中毒性休克现象,导致其无法接受科学的治疗,配合度以及依从性较差,使得死亡率较高。对于患儿的治疗效果,诊断的准确性十分重要。在临床诊断中,放射诊断技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中超声以及X线属于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本次研究中,特抽取35例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2017年1月-2017年8月期间)。主要探究X线诊断、超声诊断的临床诊断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如正文所示: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本研究中35例肠套叠患儿均选自于2017年1月-2017年8月期间,所有患儿均具有腹部疼痛、哭闹以及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男性患儿占20例,女性患儿占15例;患儿的年龄最小限值为4个月,最大限值为6岁,平均年龄为(2.53±0.54)岁。在体格检查时,发现存在23例患儿腹部具有可触及的球样包块物,11例患儿伴有果酱状大便。排除神经功能异常患儿、存在先天性脑部疾病患儿,所有患儿均在发病1天之内入院治疗。本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开展,患儿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本次研究中。
1.2方法
文中35例肠套叠患儿均采用X线平片检查以及B超检查,超声诊断仪选用ALOKA F37以及HITACHI HA500型号。一般情况下,诊断探头的频率:经患儿腹凸阵围设置为3.0-5.5MHz,高频浅表探头的频率设置为6.0-10.0MHz。在接受检查时,患儿应取俯卧位,医生采用探头对患儿的腹部进行相应的扫描。观察患儿的腹腔之内是否存在包块、肠管有无扩张现象、腹腔内是否存在大量的游离液体存在,并进行分析。对于腹部存在明显包括物患儿,应选择高频探头,对患儿的腹部进行多方面的观察,并测量其包块的大小。不仅如此,对于患儿腹部包块的形态以及结构等情况进行分析,并且进一步对患儿腹部包块内的血流情况进行进一步探查,观察包块附近是否存在淋巴结或者渗出积液等情况。
由于患儿在接受检查期间的依从性较差,可能存在哭闹情况。因此,医生获取病灶图像难度较大。可在患儿安静的间隙获取其超声诊断的病灶图像,并对其进行留取。同时,应及时采集动态性质的影像资料。所有患儿均进行空气灌肠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35例肠套叠患儿采用X线诊断、超声诊断的病情检出率情况,并进行分析对比,将患儿接受治疗后的相关情况进行进一步探讨。
1.4统计学处理
文中相关数据均录入至SPSS20.0软件中,进行核对和相关统计学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采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数据使用卡方检验)。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则采用P<0.05表示。
2结果
2.1不同检查方法病情检出情况
接受X线平片检查后,肠套叠患儿检出率为80.00%;超声检查的肠套叠检出率为97.14%,后者明显高于前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不同检查方法病情检出情况
2.2患儿的治疗情况
35例患儿接受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后,且病情均得以恢复。所有患儿套叠的肠管均得到较好的复位,且症状明显缓解,未出现任何不适反应。
3讨论
在临床儿科中,小儿肠套叠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急腹症疾病,其中发病群体大部分为婴幼儿期患儿。该疾病主要指患儿的部分肠管被嵌套经附近的肠腔之中,使得其肠内容物难以被及时排出,使得肠梗阻等疾病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4]。
对于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临床常以X线扫描的诊断方法为主。尽管该检查方法可对患儿的具体症状进行观察,但仍具有较高的漏诊率以及误诊率,可导致患儿的治疗效果出现较为严重的影响。与X线检查相比,超声检查的优势更佳。不仅可及时、准确地对患儿的肠套叠情况进行诊断,同时可为患儿接下来的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5]。
研究结果中,采用超声检查后,其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检出率为97.14%,明显高于X线检查(80.00%),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超声检查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可观,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学雷,耿小路.多层螺旋CT多平面及曲面重建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6):42-43.
[2]左汴京,祝黎伟,王丹,等. 高频彩超在诊断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933-933.
[3]于兵,姜德云. 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意义[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5,7(3):264-265.
[4]付茂利.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1):96-98.
[5]陈玉涛,邓大平. X射线对小儿肠套叠诊治剂量优化价值探讨[J]. 中国辐射卫生,2016,25(1):101-103.
论文作者:王志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
标签:肠套叠论文; 患儿论文; 超声论文; 检出论文; 小儿论文; 情况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