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实施高中新课程计划优化各类课程教学_课程论文

认真实施高中新课程计划优化各类课程教学_课程论文

认真执行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优化各类课程的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普通高中论文,课程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改革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推行高中新课程计划使学校素质教育实践深入到核心领域。我们把高中新课程计划的试验作为学校实施整体素质教育工程的关键,以科学的态度及锲而不舍的精神精心组织,规范操作,优化各类课程教学。

一、严格执行新课程计划, 安排好任意选修课和活动类课程

课程的设置和课时的安排是新课程方案的基础,只有确定了课程和课时,在此基础上,才能验证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可行性及科学性。新课程计划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由中央、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12门学科课程由国家教委统一规定基本课时、教学大纲和教材,这是法规性的。任意选修课和活动类课程是由地方指导学校设置和安排的。

我校严格按试验计划的课时执行,在严格执行必修课程计划的前提下,把研究和落实任意选修课和活动课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任意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设置是新课程计划中的一项改革的标志,它有利于促进高中学生主动发展,满足学生的不同特长和兴趣爱好。

如何选择任意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内容?我们本着三个“有利于”来设置科目、内容:一个是有利于适当补充中学阶段知识面的不足和能力的弱点;二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三是结合南开的校情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才智,形成本校的办学特色。

第一学期,我们开设了12种任意选修课,供学生自主选择:地缘政治、世界纵横谈、高能物理、生命科学、中华文化巡礼、古典诗歌选讲、走遍美国、化学与物质、数学与思维科学、数学与应用、心理健康与人的发展、实用电子技术;开设了14种活动类课程:论辩、戏剧、围棋、球类、编织、田径、民乐、科技制作、铜管乐、实验操作、手风琴、科技英语、声乐、舞蹈。

如何排布任意选修课和活动课?首先,我们树立大课程观念,将学生在校全部活动时间课表化。高一必修学科课程,这一块为白色板块,任课教师和学生不得突破;任意选修课、活动课是绿色板块,有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蓝色板块是学生自由活动,没有教师指导。其次,在绿色板块中,打破班级界限,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开学初教务处即公布任意选修课和活动课的科目内容、指导教师、上课时间与地点,学生自愿报名。

教师开设的任意选修课科目形式可以是长期科目(一学年、一学期),也可是短期科目(几周)或专题讲座。学生可选一科或几科,但必须选够规定的学时。

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考评实行学分制,通过记录活动次数和表现,根据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实绩评定学分。

二、 构建与新课程计划相匹配的教学管理模式和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评价制度

新课程方案是多元化的课程结构,旧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评估方式对学科类课程中的必修课能起到有效作用,但对于选修课、尤其是任选课和活动课就不能有效地反映学生素质发展的整体水平。

新高中课程计划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意愿、特长和今后的发展来确定选学的内容,也需要通过合理的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健康发展。

1.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专多能”计划。

为保证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落实和长远的发展,领导带头开设选修课、活动课,下决心在教师中实行“一专多能”计划,要求每位教师不仅在自己所任学科要成为“行家”,同时还要胜任至少一门选修课或活动课的教学任务。能否承担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教学,要与教师的任聘、职称、奖励挂钩,成为教师评估的重要内容。

2.选修课与活动课的考评实行学分制。

学分由基本学分和绩优学分两部分组成。学校开设的全部选修课和活动课按开设的课时比例确定这门科目的基本学分。

学生选修某门科目,通过记录活动次数和表现,经任课教师考核合格,可取得这门科目的基本学分。

学校全部课程都设定绩优学分。对有突出表现、成绩优异、有一定特长的学生给予绩优学分。

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学分由基本学分和绩优学分相加而得,每学年每位学生的选修课和活动课学分总和要达到一定标准,如果选修课、活动课修业不合格,不予升级。

3.用学生素质发展手册取代学生成绩报告单。

评价范围涵盖德、智、体、美、劳教育内容的全部课程,对学生当前各方面素质情况给予客观科学评价,对未来的发展给予指导,促进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合理发展个性特长。

内容包括自我评价(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及教师的指导建议;必修课的绩优学分;选修课、活动课的学分;并以此为依据评优、评三好,确定升留级。

三、以科研带动教学研究,深入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

如何使高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大纲、新教材,从而引发出教师积极的课堂教学行为?我们紧紧抓住科研带教研的环节。我校在“九五”规划中立项了两个科研课题:(1 )以素质教育观念评价课堂教学; (2)构建学生主动发展机制。在假期和学期中我们几次召开高一新课程教学研究会,在教研中进行“三比”:

对比新旧大纲精神实质上的区别,深入领会新大纲的核心实质,以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观;对比新旧教材内容和编排上的差异,深入体会新教材的特点和内涵,以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对比新旧教学过程的不同,深入研究新的教学过程的内在规律,以制定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教学研究,在教师中强化了三个观念:“主体观”,“发展观”,“人才观”。

(1)树立学生为主体, 以“学”为中心的“主体观”——学生是教育教学主体,而且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只有抓住“学”这个中心,才能完成“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转化过程。

(2)树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观”——从受教育者, 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用发展的观点教育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衡量和要求学生,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健康的发展。

(3 )树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人才观”——培养跨世纪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这一“人才”并非是以是否考上大学为唯一目的,以学科成绩为唯一标准,而是应树立以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最佳结合点为培养目标的人才观。

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通过教研使大家认识到课堂教学应注意“三结合”:

首先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新的教材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做法必须改变,学生的学法也必须改变,二者的调整和改变只有一致起来,才能达到高中新课程试验的目的和要求。其次是“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新的教材更加注意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注重学科知识体系向注重学生发展方向转化,向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方向转化,教师必须注意和落实这一转化,才能完成高中新课程试验规定的任务。第三就是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相结合。新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必须有与之相应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选择相结合,才能使教学过程优化。

通过“三比三结合”,教师们备课、上课的科学性、实效性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观念的转变,带动了学生家长观念的转变。教师教法的改变,使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益

课堂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教学效果的反馈。

在旧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形成的较固定的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高中新课程计划”——“旧瓶无法装新酒”,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多矛盾:指导思想上的矛盾,培养目标的矛盾,教学内容的矛盾,教学时间上的矛盾,教学方法上的矛盾,评估标准上的矛盾等。

例如:语文课堂教学旧模式中那种“以课文为中心的小而全的重复性”教学模式已完全不适应语文新教材的指导思想,与新的语文教材“以语文能力培养为中心,分层次逐步推进提高”的内容安排、教学要求格格不入;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新教材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实验性”和“探索性”,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新教材的特点是“社会发展性”和“人文性”,用旧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完成新教材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因此,创建新的适合新教材特点的教学模式是势在必行,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关系到“高中新课程计划”是否能真正落实,这是关键也是难点之一。

从实验开始,我校各学科就把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作为重点,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践,我们认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正确的目的,明确的目标;宽松的环境,和谐的气氛;完善的过程,灵活的方法;恰当的主导,真正的主体;科学的评估,客观的评价。

新课程方案是一个发挥各类课程整体优势进行素质教育的方案,因此加强各学科间的横向交流,不仅是解决教学内容互相衔接配合的技术措施,也是提高教师素质转变观念的一个途径。

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和教育教学的主体,必须使他们明确高中新课程试验的目的和意义,使他们能主动与教师配合,投入到新课程试验中。

我们也要向学生家长讲清高中新课程试验的背景、目的、意义及应具有的态度并提出具体要求,使学生家长也能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和学校、教师共同完成试验任务。我们深感高中新课程计划需要有全社会的支持、理解和认同。

标签:;  ;  

认真实施高中新课程计划优化各类课程教学_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