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楚信积极思考的亮点看2004年全国中学入学考试语文试题_中考论文

据陈出新 激思活用 闪烁亮点——2004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一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考论文,亮点论文,语文试题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全国部分课改实验区进入首轮中考,在延续了多年的比较平实的考卷版图上出现了片片绿洲,为各省市中考改革吹送了缕缕春风。与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历年试卷相比较,今年各地试卷在原教育部“指导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渗入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着意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究,突出能力立意,强调回归主体,兼顾知识本位,使新课标和老纲要、新理念和老传统实现了有力的碰撞,从而达到有序的对接与和谐的交融。

据陈出新

一些学习和试用过新教材的老师反映,将新老教材相对照,其最大的差异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板块状、情景态的结构使学生比较容易进入学习情境,更便于学生自主探究。2004年虽然全国大部分省市尚未正式冲刺新中考,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各地体现并渗透新课标理念,其主要标志集中在下面三点:

结构出新 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已成为基本固定的试卷结构模式,且比分大致在2:4:4上下。这一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凸现读、写二字,把阅读和写作放在并列的比重上,但听、说的考查显得不够。今年课改实验区卷在结构上出现了新的变化,青海省湟中县排列了五个部分:1.书写能力展示(5分);2.积累与运用能力展示(25分);3.文言文阅读能力展示(15分);4.现代文阅读能力展示(25分);5.写作能力展示(50分)。浙江宁波卷的第一部分出现了“听记”并占8分。山东潍坊在试卷上设“书法抄写奖”,一等奖6~5分,二等奖4~3分,三等奖2~1分。听、说、写(字)在试卷中正式占据了席位。

题型出新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新的评价理念也开始渗入中考试卷,其最基本的反映就是新题型的惊现。广西南宁卷第四部分为“综合性学习”(8分),就一次调查常见错别字的“啄木鸟”行动进行设题,并要学生对出现错别字的原因进行分析,还要向文字管理部门提一条建议。山东潍坊卷第五部分为“感受与评价”,要求学生回答在试卷上出现的4个文段中最喜欢哪一段,并简单地谈谈理由。这些题型是过去所没有的,只有在新评价理念的支配下才能出现这些全新的评价方法。

角度出新 横看成岭侧成峰。原因何在,全在于角度不同。同样一种题型,同样一道题,但由于角度不同,考查的重点也会发生变化,学生答题的思路、方法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考试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运用变式可以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检测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江苏南通卷第一部分积累运用虽只有20分,但命题角度不断翻新,“活题”占了13分,几乎每卷都有的“用课文原句填空”共为6分,规定①至④题必做,⑤至⑥两题选做,而这两题一为理解性填空,一为比较性填空,其余4题中两题为选择题,两题为主观题。表面看是老题、死题,但其中“玄机陷阱”暗伏,死记硬背在这里没有机会。

激思活用

引导学生把语文知识运用于实际并灵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命题指向体现实践性和思考性是各省市试题的鲜明特色。而为了体现试题的运用性和灵活性,主观题、开放题、多元多向题的比例较过去大大提高,不少省市还特设加分题、附加题,鼓励学生考语文,用语文,深挖掘,得高分。河北省课改实验区卷学以致用的题目一个比一个精彩,如第3题:①在初中毕业联欢会上,老师请每个同学用一句完整的古诗来表达与同学的离别之情,你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②长篇小说《水浒传》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好汉形象,其中你印象深刻的一个人物是(姓名)________。他(她)_________的故事家喻户晓。再如第7题: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发挥想象,对“千里马”在“槽枥之间”的心理加以描写。用这些主观开放性题目来考查阅读理解和运用,使语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紧联系起来。

如果说河北卷较多体现了活用的命题意向,那黑龙江卷则以激思见长,而且重在挖掘学生思维潜能,往深处思考题目答案。第10题:你认为“长勺之战”的胜利与鲁庄公有关吗?说说理由。虽只设2分,但此题的难度和深度却远不止于此,它把考生的思维广度引向全篇,思维长度引向全战(战前、战时、战后),思维深度引向全员的心理世界。要求学生从鲁庄公对曹刿的态度上来判断,而态度又离不开其自身的言行举止,从对鲁庄公着墨甚少的描写窥探他在幕后决策的重大作用。类似这样的深度思索题在过去是不多见的。

闪烁亮点

基础性、传统型与创新、超常规兼顾并存,老与新顺利对接和彼此交融,并时不时闪烁出新评价理念的一个个亮点是今年语文试卷的最大特点。

江苏常州卷立意能力刻意求新,据不完全统计,亮点新题超过5道以上,比分超过1/5以上。其中第6题创设了一个颇具地方性、环境性、交际性、社会性和人文性的话题背景,同时更加新活的是在此基础上彰显思维的创新性,要求考生“结合主题,用恰当的语气”写一段“劝词”,折射出命题者把“新、活、亮”三个维度融为一体的匠心。题目如下:

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海洋存亡,匹夫有责”。假如你看见一位老人往京杭运河里倾倒污水,请根据图示,结合主题,用恰当的语气对老人进行一番劝说。(4分)

再看河北省作文题:初三时,第一天上生理卫生课,老师——挂了一幅人体解剖图。……临近期末的一次考试,解剖图被老师收起来了,而整张试卷也只有一道试题:列举人体主要骨骼的名称和部位。我们提出抗议:“老师没讲过,我们也从来没有学过。”“请同学们永远记住,”教师忠告我们,“学习不仅是学别人告诉过的东西。”这是一道一点三亮的好题。一亮:写学生身边的事;二亮:学生有感可发;三亮:也是最为闪光的一点,把新课程的学习理念渗入文题,充分而又潜隐地反映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性。

“新、活、亮”堪称2004年全国中考题的鲜明特色,这一特色集中反映了新课改理念对中考评价改革的强大张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深刻把握、灵活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长期以来困惑师生的大难题——语文学习费时多,见效少,树立起低耗高效的学习评价信念。我们相信,只要坚持把指挥棒指向“自主”这一永恒不变的方向,初中语文教、学、考的积弊就一定能根除,新课改的目标就一定会达成。

标签:;  ;  

从陈楚信积极思考的亮点看2004年全国中学入学考试语文试题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