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推敲”说起论文

从“推敲”说起论文

从“推敲”说起

□李淑章

《新闻论坛》还让我“咬文嚼字”。他们的想法当然是好的,但我可因此得罪了不少人。这篇文章打算换一个角度,既能对大家有益,又不得罪任何人。有这种角度吗?答曰:“有!”那就是讲讲革命领袖与著名的语言大师“咬文嚼字”的例子。以下讲的主要是他们在用字选词方面的推敲功夫。因为考虑到个别孩子不知道“推敲”的意思,所以,决定就从“推敲”这个词说起。

唐代的贾岛因赶考到京城长安,一天,他骑着驴一边走一边吟诗,忽然想到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可是,又觉得“推”字不够好,便改为“敲”字。可又觉得不妥。于是,不仅一会“推”一会“敲”地来回念叨,还一会儿伸手作推的动作,一会儿又举手作敲的姿势。这时,正遇上当大官的韩愈(诗文大家)骑马过来。当时的规矩是,大官经过时行人必须回避,否则就是犯罪。而贾岛正沉迷在他的诗句里,等到发觉了,也回避不及了。于是,被差役扭送到韩愈马前。韩愈得知原因后,不但没有责备贾岛,反而也同他一起琢磨起来。过了一会,韩愈说用“敲”字好。后来,两人成了好朋友。

“你看,周星驰都没有读大学!就连那个华人首富李嘉诚都没有读什么书!你那个什么二级学院,还是个美术专业,有什么好读的啊?读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毕业就失业!还不如不读嘛!”

接下来,就举毛泽东、鲁迅和叶圣陶三位大家的作品的例子,讲讲推敲的重要性。

例一、1957年《诗刊》创刊号上,发表了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其中两句是:“六盘山上高峰,旄头漫卷西风。”而1961年秋,毛泽东的手稿在《甘肃日报》上影印发表时,“旄头”改成了“红旗”。这是怎么回事?

可我们现在看到的却是:“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鲁迅把“后身”改为“后窍”,把“一股”改为“一阵”。你看,“后身”那范围有多大呀!改作“后窍”,不仅范围缩小了,而且更加形象有趣了。另外,用“一股”形容斑蝥喷出的烟雾,不准确;而用“一阵”,则告诉读者,斑蝥喷出的烟雾不仅是一片,而且也不是一喷就停,那烟雾还要嘟嘟嘟地喷一会儿呢。(注:后来这篇文章选入语文课本时,编者把“拍的一声”改为“啪的一声”。)

如果不改,读者会以为鲁迅看见的是“刚来任教的先生”,听到的是“刚印出来的讲义”。改后的“陌生的先生”,指的是鲁迅不认识的先生;“新鲜的讲义”,指的是对鲁迅来说,是从未接触过的讲义。你看,鲁迅先生写文章是多么负责呀!

原来,“旄”是用牦牛尾所作的装饰,古代常把它挂在旗杆上;所以,旄,可以指代旗帜。而“旄头”一般来说,是指古代皇帝仪仗中一种担任先驱的骑兵。“漫卷西风”的当然是旗帜,而不是“骑兵”。所以,主席把“旄头”改作“红旗”。这样一改,意境全出:湛蓝的天空,舒卷的白云,火红的旗帜,不仅增加了诗的亮度,而且使我们仿佛看到,红军战士望着在山上西风中哗啦啦地飘扬舒卷的红旗,尽显英雄本色!

例三、鲁迅写的《藤野先生》中原来有这样的句子:“……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新的讲义……”发表时则改为“……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新鲜的讲义……”

例二、鲁迅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原来有这样的句子:“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如果用手指按住它的背脊,便会拍的一声,从后身喷出一股烟雾。”

3.3 有关部门缺乏足够的重视 保护区作为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划定保护区目的就是要最大程度地保护生物资源,但是由于有部门对保护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保护区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在保护区内的各种开发活动不断发生,对生物资源造成了较大的破坏。

例四、叶圣陶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最初发表时有一句是:“另一位先生听的厌烦,把嘴里的香烟屁股掷到街心……”再版时,叶老把“掷”字改成了“扔”字。用“掷”字也能讲得通,但不怎么好:一是因为被掷的一般是体积较大、分量较重的东西;二是掷往往有一定的方向;三是掷文绉绉的,不够通俗易懂。而改为“扔”,前三个弊病就完全不存在了。

4、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3月27日,组织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70余人,到崇明烈士陵园,祭扫革命烈士活动。

作者简介: 李淑章,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内蒙古自治区普通话测试和规范汉字工作视导员,内蒙古汉语言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内蒙古国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荣获人民教师奖章

编辑:徐 峰

标签:;  ;  ;  ;  ;  ;  ;  ;  

从“推敲”说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