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肥城市湖屯镇矿二院
摘要:精神病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人理解;在病态心理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精神病人是以精神无能,行为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无论采取任何办法,精神病人始终无民事能力,也就无法成家立业。精神病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分裂症、情感精神障碍、神经症、精神发育迟缓等.其起因目前尚无确切的研究结果,遗传基因是目前较为热门,也是医学界普遍认为精神病起因最危险的因素。
关键词:精神病 发病原理 临床表现 治疗手段
自古以来,精神疾病给很多人带来了痛苦。世界上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在某一时期遭受精神障碍的困扰。精神疾病有多种类别,国际疾病分类系统ICD-10列出了十一种精神和行为障碍。本文所说的精神病是指严重的精神失常,病人失去理智,丧失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思维混乱,行为怪异,情绪失当。这包括国际疾病分类中的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疾病(如老年痴呆症、精神错乱)和精神分裂,也包括癫痫。在佛教经典中,名曰心狂,即意识狂乱。
一、精神病的原因及原理
精神病起因包括社会心理因素:有学者认为:社会心理因素在精神病发生中起决定性作用,本病的发生多是在幼年至成年生活中的困难遭遇所造成的。
病前个性特征:孤僻、敏感、害羞、好幻想、逻辑性思维差等特殊的病前个性特征导致精神病的人是精神病患者的50%~60%,国内资料分析发现,病前具有胆小、犹豫、主动性差、依赖性强等性格的占40%。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精神病的发生中仍起一定的作用。有数据显示:精神病具有实质性的遗传因素,且血缘关系越接近,危险性就越高。
内分泌因素:精神病起因包括几种?临床显示,精神病大多在青春期前后性成熟期发病,部分患者在分娩后急性起病。
心理因素:该病可在各种各样的精神因素影响下诱发,诸如恋爱失败,婚姻破裂,学习、工作受挫等。
二、临床表现
精神病的症状表现比较复杂,并且根据病情的不同,有多重表现症状,以致于让很多朋友不能分清到底是不是精神病的表现,精神病发病原因的也比较复杂,和其他疾病相比,治疗比较困难,需要接受正规的治疗,并且加以一定的食疗和心理辅导治疗,才能够有效缓解病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性格发生改变。如果患者的行为发生改变,如少言寡语、孤僻、对人冷漠、躲避亲人等,有的患者会出现独自呆坐,或无目的漫游,脾气变得暴躁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精神病早期,患者常常表现出敏感多疑等症状表现。
出现一些怪异的行为和想法。在精神病发病早期,有些人的整个精神活动未明显的异常,只是某些想法和行为会给人怪怪的感觉。这就是大家往往会忽视的一点,如果不加以注意,会表现出更为严重的症状。
失眠:某些精神病患者早期只表现为失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会越来越严重,精神病症状特征也随之出现。
类神经官能症症状:由于精神病导致失眠、头晕、乏力、心烦、头痛、工作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出现,这些都是精神病早期症状常见的表现。对于某种程度的精神病,患者往往自己不会察觉,对于一些症状表现,周围的人也不会想到就是精神病的前兆,因此精神病早期,很多人都是任其发展,这样才会导致后期病情加重的情况。
三、治疗手段
心理治疗是精神病的治疗重点,由于精神病的发病原因大多数是由于外界的一些刺激和压力,所以我们治疗精神病的患者应从“心”入手,可以帮助患者真正打开心结,缓解治疗病情。暗示疗法是以某种信息影响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的犏殊方式。精神支持疗法是第一层次的心理治疗。此疗法可运用于来医院就诊的各科患者,特别是患心身疾病或身心疾病的人。放松疗法,所谓放松就是使自己的思想、情绪、肌肉都处在一个不紧张或者松弛宁静的状态。放松疗法的种类很多。认知治疗,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并采用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它重视患者的认知方式的改变和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统一。
药物对精神病的治疗是患者治疗的必要阶段,一般来说,精神病的治疗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我们应该在听取医生治疗建议的同时,要通过服用药物来进行巩固治疗。精神病的治疗方法分为急性期治疗、慢性期治疗等多种精神病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已使用的抗精神病药有9大类、40余种,其中常用的有吩噻嗪类、硫杂蒽类、丁酰苯类、苯甲酰胺类和二苯氧氮平类。双盲对照研究证明:只要剂量合适、疗程足,各种抗精神病药的治疗效果大致相仿。在同一类别中的药物特点,如吩噻嗪类作用和副作用也基本相仿,临床医师在每一类中应熟练掌握1~2种药物的特点,如吩噻嗪类的氯丙嗪具有较强镇静作用、中等锥体外系副作用;三氟拉嗪的镇静作用较弱、对淡漠退缩的作用较强,但较易发生锥体外系副作用;硫杂蒽类的泰尔登有较强镇静作用和较弱的锥体外系副作用;丁酰苯类的氟哌啶醇的镇静作用极弱,却易致锥体外系反应,治疗剂量低;二苯氧氮平类的氯氮平和苯甲酰胺类的舒必利均少有锥体外系副反应,前者的镇静作用强,后者则弱,已成为仅次于氯丙嗪的常用药物。
参考文献:
[1] 岳晓萌,丛博,吴久鸿. 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应用与重要性[J]. 首都医药. 2014(04)
[2] 吴逢春,周燕玲,郑英君,宁玉萍.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1年复发情况及服药依从性的调查[J]. 广东医学. 2014(01)
[3] 吴静雅,王珩,徐舒曼,陆华.药物经济学在国家基本药物遴选中的应用[J]. 安徽医学. 2013(12)
[4] 陈益青.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的应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35)
[5] 朱丞,王奕權,曹阳光,陈致宇. 经典与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转归的影响[J]. 浙江医学. 2013(23)
论文作者:陈永刚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7
标签:精神病论文; 患者论文; 药物论文; 锥体论文; 症状论文; 作用论文; 精神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