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十年来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1994年以来全国有广泛影响的期刊发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论文已逾千篇。本文试对这方面研究的基本情况做一梳理,以供教学参考。
一、基本情况
1.肯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功经验,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有论者指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高校过去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需要充分肯定。如: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育人放在首位;在教育内容上,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积极开展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注意其他方面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工作体制上,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政齐抓共管的教育工作模式;在工作队伍上,坚持专职为骨干、兼职为主体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在工作途径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在工作方法上,坚持分层次教育,分类指导,教育与管理相结合,重视学生班集体建设,注重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这些做法,体现和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点和巨大优势(参见田建国:《弘扬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优势》,《发展论坛》1996年第5期)。
与此同时,也有论者指出,处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诚然,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渴望祖国振兴富强,能够从认识上接受国家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标准,赞同在全社会倡导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同时民主参与意识、自主自立意识、平等公正意识、竞争进取意识、诚信守法意识也明显增强。但在这种进步和演变的过程中,一些大学生也出现了政治和道德观念模糊、缺乏道德责任感和心理失衡等问题。这些大学生在个人观念增强的同时集体观念和守纪守法观念趋向淡薄,在世界意识增强的同时祖国的观念和政治观念趋向淡薄,在实际对待个人与国家和集体的关系问题上时常离开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滋生和蔓延的现象比较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基础文明方面,大学生的素质缺陷更为突出,一项调查显示:100%的学生强烈反对校园里的不文明行为,但也是这100%的学生同时又承认,校园里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身上(参见李廷利:《高校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原工学院学报》2002年增刊)。
面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所发生的复杂变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两种不适应,一是教育者不适应,二是运作机制不适应。教育者,包括专门从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一方面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在发生复杂的变化,滋生了一些消极的东西,另一方面面对工作对象的新情况新问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大适应。运作的工作机制,没有多少适应变化的创新,基本上还是老一套,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状态,效果不佳。而高校的“两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存在着需要继续改革和完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以提高实效性的问题。
2.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诸多领域
与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相比较,近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对象、内容、原则方法和模式等领域,都有明显的拓展。
在研究对象上,过去一般局限于大学生,研究的领域主要是教师和管理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近十年来,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大学生,还拓展到教师、图书馆和后勤工作人员,其中又以论及教师最多,而这方面的研究一般又强调要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师德师风的教育与培养。就大学生而言,还涉及到成人高校的大学生,强调这部分大学生具有“成人”、“业余”和“在职”三个基本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有所区别,充分认识对这部分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关于教师道德,研究者论及最多的是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意识的缺失及学术腐败问题。由于受到拜金主义的影响,一些教师为谋求私利而放松了对自身的职业道德要求,责任心和义务感趋向淡化。他们经不起物欲和金钱的诱惑,不能集中精力备课,上课照本宣科,应付了事,有的还把主要精力放在做生意或“炒股”上面。于是出现了只管教书、不注意育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不管不问的不良现象。有的研究者指出,学术腐败问题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日益突出起来,而高校对此一直重视不够,甚至采取规避或放任自流的态度。
研究者认为,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师队伍自身建设出发,高校需要把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青年教师的道德建设又是重中之重。有论者指出,当代中国高校的青年教师,虽然归属于特定的教学科研集体,但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非正式的群体。由于他们成长环境、社会地位和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殊性,他们的群体心理既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优良品质,又明显带有一些年龄特征的不足,表现出思想的开放与波动、行为的自主与被动、期望的高层次与现实的“低”层次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心理常处于一种“道德心理失衡”状态,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思想道德问题(参见王俊杰:《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心理探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年第4期)。
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容大大拓宽了。为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党的十六大报告“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精神,近两年来学界重视研究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发表了数百篇研究论文。有论者认为目前大学生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助学贷款上缺乏现代信用意识、考试作弊习以为常、自荐择业时弄虚作假等。据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自2002年6月以来的统计,大学生在自荐择业时弄虚作假者达30%左右(参见胡解旺:《浅析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失信行为》,《青年研究》2003年第4期)。研究者同时指出,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虽然与社会上存在的失信于民、失信于消费者的“道德失范”和“法律越轨”现象有关,但与高校教育者自身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关系更为直接。如为了“升格”而大搞“注水工程”,“注水文凭”泛滥,选拔和考核不公,“学术腐败”,教学质量不高等。因此,要搞好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就必须抓好教职工诚信缺失问题,这是诚信教育能否收到应有效果的关键所在。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蔚然成风。进入90年代后,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我国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高校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人们拓宽视野。许多研究者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把“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教育者就会陷入被动。要重视组织机构及保障机制的研究。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思想观念、组织机构及作风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急需加强研究,加以改进。有的研究者特别指出,如今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现代教育理念,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理论,基本上是“外行”。他们仍然固守“我讲你听”、“我管你从”的工作方式,既缺乏大学生主体意识,也缺乏自我主导意识;加上一些人自律意识不强,人格形象不佳,往往得不到大学生应有的尊重,影响了教育效果。组织机构薄弱,主要表现在机构设置少且又不大合理,人员力量不足。
关于制度保障机制的研究不多,但所发表的见解却是值得深思的。一些学者从基础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制度建设问题,强调加强制度建设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实行制度化(参见杜时忠:《制度变革与学校德育》,《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这是发人深思的。
二、几点认识
1.研究的基本特点
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首先表现在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观察和思考问题,充分注意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双重影响。研究者普遍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对高校各种人群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这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和难度,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带来良好的契机。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需要在研究探索和改革中求发展。
其次表现在具有鲜明的“干什么研究什么”的“自己研究自己”的研究风格。从十年来所发表的研究成果看,作者队伍基本上都是“圈中人”,即高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兼职教师,少数人是一些专门研究机构的专职人员。他们多是“大学人”,对新形势下高校各种人群尤其是大学生都比较熟悉,所发表的见解极少有“外行话”。所以,大多数研究成果都具有朴实无华的文风,让“圈中人”读起来感到比较实在、亲切,易于领会,有些成果所提出的“对策”、“应对措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这个特点,与目前我国学界存在的那种把简单的问题说复杂、把复杂的问题说得让人看不懂的研究风格显然是不一样的,值得提倡和发扬。
2.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头脑”的问题研究不够,也就是说对“两课”的教学研究不够。任何科学理论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问题,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因此“进头脑”应是第一要义。而由于受到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影响,教师和大学生自身多方面的主观条件的限制,“进头脑”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需要我们今后开展深入研究。
二是关于教师的教书育人问题研究不够。我国高校专业课教师队伍存在教书不育人的现象由来已久,他们认为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是学校党团组织和专职学生工作人员的事情。这从根本上影响到党和国家关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贯彻和落实。事实上,党和国家关于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上的健康成长,主要依靠专业课教师。这是因为,专业课教师是高校教职工队伍的主体,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接触最多的是教师,各个专业各门学科的教育教学内容包含了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在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给学生施加育人成才方面的积极影响。仅仅依靠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机构和人员,是很难真正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
三是低层次重复劳动多,不少研究论文说的是一个意思,或是相近的意思,有的刊物前后发表的研究论文甚至也存在这种低层次重复劳动的现象,创新和深入发展的势头不明显。这一问题的存在,与研究队伍单一、素质不能真正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深入发展的需要是很有关系的。如上所说,“圈中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研究自己,有它的长处,但这在一个发展阶段是可以的、实用的,长期下去难免会出现“关门踏步”、“原地转圈”的情况。实际上,近几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高校师生乃至领导者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带来的新变化,网络这个虚拟社会给大学生乃至青年教师造成的宽泛而又深刻的多重影响,高校自身的改革深化所产生的冲击力,国家关于“两课”改革和建设的新举措等,都给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标和要求。解决这些新课题,迎接这些新挑战,离不开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毋庸讳言,研究这些问题仅靠“圈内人”是不行的。它需要更多的“圈外人”,需要高校相关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和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参与,需要高校之外的人文社会科学包括伦理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
另外,就组织和引导机制来说,笔者以为,国家和有关科研机构应当加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支持力度,在立项和经费投入及成果发表和出版等环节上,给予更有力的支持。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 政治论文; 大学论文; 大学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