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发问质疑中自主学习论文_王轩

让学生在发问质疑中自主学习论文_王轩

(广安市广安区肖溪镇初级中学校 广安 638000)

当今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核心应是创新思维,而“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的培养对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初中生发问能力存在哪些问题呢?

传统的师道尊严,导致了学生的绝对服从心理。教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甚至在书上记什么都有严格的规定。这种模式导致了学生懒惰的心理,学生不能也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些阻碍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学生被束缚在教材、教师、课堂这个狭隘的圈子了,缺乏了主观参与意识。如此创造性教学的老师,怎能教出有胆量质疑的学生!

教师牢牢的把握着课堂的提问权。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注重考试得重点、难点,什么会考,往往忽视了站在学生的角度,“我不会什么?我想知道什么?我发现了什么?”,学生在学习中完全处于被动的应对状态,不会思索自己到底会什么,想探索什么,久而久之,失去了对知识的求知欲。一些学生碍于面子,生怕打断了老师讲课,更怕打断了讲课挨批评,也就不再提问了。

教师提问方式趋于套路化,总爱按照课前的预设,要让学生答出什么样的结论来,但学生的思路、智力往往与老师不一致。可老师对这些问题却不予理睬或者顾左而言他,这样,学生就会不知道怎样提问,最终导致不敢再提问了!

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能?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语文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问质疑能力和探究精神呢?本人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人人敢于质疑。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要创设这样一种气氛,使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疑就怎么问。教师要以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气、和善的目光使学生消除疑虑;要以鼓励的语言、明白的手势、适时的点头,使学生放开胆子;要以及时的表扬、随机的称赞、灵活的竞赛,使学生亮开嗓子,如果教师因担心学生说得不对而不让学生说,或者因学生说错了,教师就批评、责难,学生必不敢质疑。

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是让学生自读文本内容,再让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学生先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接着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完之后,由其他小组讨论朗读情况,认为读得语气、语调不准的地方,不但要说出理由,还要演示如何正确读,给全班做示范。为了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我又组织学生开辩论会,我也积极参与其中,气氛异常融洽,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我和学生一起研读文本,一起质疑,一起讨论,我们师生彼此平等,互相学习,互相信任,完全沉浸于融洽的课堂氛围之中。

2、提出问题后,应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好形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但问题提出后,应让学生周密考虑后回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唤起全班学生作指向性的思考并获得预期的思考成果。学生思考和回答教师的问题,也是一种作业形式,不要以为有少数学生能圆满回答就满足了。我们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之后,之所以要指定若干学生作答,是为了了解学生思考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以达到交流思想,互相启迪、促进“集思”深化之目的。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留给他们一定的思考时间,使他们都沉浸在独立思考的情境中,经过思考体验之后,进行讨论。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见解,可能会产生认识上的冲突,这种冲突又会激起他们的“反思”,最后把认识都统一到真理上来。所以我们说“集思”是“智慧的摇篮”。

3、搞好分配,让每个学生都分享到独立思考的权益

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防止在“答问”中采用智力竞赛的抢答办法。采取“抢答”式,回答问题的机会,几乎都被几个智力超常的学生“垄断”,而智力中常和偏低的学生因为长期轮不到发言的机会,就会产生焦急、苦恼、失望等消极心理,学习积极性被挫伤,思维受压抑;随着时日长了,两极分化严重、会形成学生智力水平上的“偏态分配”。如何克服这一现象,力争做到“常态分配”呢?这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先在小组讨论内,做到人人能发问,人人能答问。要有意识地支配学生的发言,特别要给那些发言不主动的学生提供发言机会,一个问题,先让智力较低的学生回答,答对了给予肯定和表扬,答不完整或有错误,让中等生补充、修正,最后还可以让程度较高的学生作更高水平的发言,把问题引向深入,使不同程度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发挥。

4、让学生逐条回答,交流思考成果

在研讨问题、交流思想、领会知识为目的的回答活动中,当全班交流时,个人发言时背景是安静的,发言的内容自居于师生的注意中心,发言效果必然是清晰的、逐个地回答,可以充分阐述自己的看法、观点;其中有正确的,也会有错误的,经过讨论,可以互相启发补充,改正错误,获得完整的答案。有的教师,喜欢“一问齐答”,满足于“异口同声”的回答,认为这是课堂气氛热闹的表现,其实这种“齐答”,学生回答时并不都“齐”,给人的听觉是模糊不清的,学生自己也听不清,实际效益差。

5、让学生都能参加“评答”,总结思考得失

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就指定几个学生回答,当某个学生回答得合乎自己的口吻时就宣告讨论结束,若几个人都答不到点子上,教师干脆自己作结论,形成了“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的刻板模式。一道题目,只要老师没有作肯定的结论,学生仍在“悬念”,他们是不会停止思索和争论的;因此教师不要急于裁判,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教师不能把学生的思考范围局限于回答教师的提问中,还要引导他们去思考和分析其他同学的发言内容,思考别人的思考,是更深刻的思考。一定要抓住契机,指导学生有根有据地分清是非,培养、提高他们的分析辨别能力。

6、让每个学生都有“再答”机会,修正思考结果

“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知识更多。”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错误,是对他本身有好处的。提问中,对于学生答错的地方,教师不能采取一字定案的方法,如说“错”、“对”。而应启发学生去找出错误的根源,修正的方法应该允许、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回答中的错误,给予“再答”机会,使之更正或补充,完善答案。这样做,能激发学生去再三思考,并让他们体会出一种获取了新知识的乐趣,养成乐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

论文作者:王轩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2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9

标签:;  ;  ;  ;  ;  ;  ;  ;  

让学生在发问质疑中自主学习论文_王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