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71中学)
摘要: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理念和新教学方式的逐步推广,给历史教学注入无限生机和活力,在历史课堂这个教学大“舞台”上,历史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与学生(演员)共演一台戏。教师的功夫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活跃、意境生情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历史课堂的教学活动中。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实效;教学反思
对于初中生而言,历史离他们很遥远,很多历史现象和史实他们都难以想象,也难以理解。再加上历史被他们公认为是副科,其历史学习积极性不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但不能引发其历史学习兴趣,反而让他们听得昏昏欲睡,课堂实效不容乐观。作为初中历史教师,采取措施提高课堂实效,成为当务之急。
一、造成初中历史课堂效果欠佳的因素
1.1理念陈旧,初中历史学科不受重视
教学理念决定着一门学科是否能够真正取得实效。正确的理念能够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而错误落后的理念则不仅会阻碍教学的有效实施,反而会浪费教学资源。初中历史并不是中招考试的必考科目,在应试教育的深重影响下,部分学校就缩短历史教学的时间,转移到考试中重要的科目上,也就是说历史往往被认为是副科,是不需要重点学习的,这样就导致教师和学生都不够重视。同时,历史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历史学科中独有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学习,更别说是能够理解历史,以史为鉴了。
1.2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不能激发学生兴趣
应试教育下,初中历史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讲”和学生被动的“听”为主要教学方式,只是一种单方向的知识输送,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学习历史也仅仅是为了满足教学任务的需要和一般的考试要求,严重忽视了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和用途;同时这种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更由于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不够重视,更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和影响历史教学的实效。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实效性
2.1精彩导语,激发求知
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我们教师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先须看课堂导语是否精彩。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和启发诱导作用。授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计的导语要精,简洁明快,不能过长;要巧,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准,找准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这一新颖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我在讲《鸦片战争》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语:我们知道1997年7月1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因为这是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结束了英国统治香港百年的历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香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英国是如何一步步侵占香港的?
2.2对历史人物串联讲解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谁害死韩非?是他的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李斯?是历史上着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在讲授红军长征课题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艰难历程,我带领学生参观县烈士陵园,对我县老红军进行调查访问,透过对亲历者的访谈,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刻理解长征精神,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教师只有通过学生的自我感受、理解和领会,通过对实际生活的对接,学生情感与外部世界的对接,原有经验与新鲜经验的对接,才能在小课堂连着大世界的氛围中吸吮人文思想的乳汁,享受表达与聆听的快乐。
2.3设置有趣情境,激发兴趣
富有趣味的提问往往能激起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探索的愿望,以愉快的心情去积极思考。兴趣是学生内在的重要驱动力,如果学生对问题产生了兴趣,自然会提高思索的主动性、自觉性,对历史教师在课堂中提及的问题,就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踊跃发言。就能够准确的达到教学想要的效果和实效性。教师具体可从以下两点加以激趣:
1.采用形象的语言创设情境,增加提问的趣味性
如在教学《明清的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在某个朝代,一个冬天的夜晚,北方一个家庭,全家人围着火炉烤火,墙上挂满了收获的玉米,两个小孩蹲在火炉旁烤甘薯吃。请问这种生活情景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你的根据是什么?对这样的提问,学生会颇有兴趣。如果这样问:原产南美洲的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在什么朝代传入中国?这样的提问对于学生来说肯定会觉得无趣,根本不能让他们进入老师的思维,这样的问题根本不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2.用趣味性的知识提问
如在讲述“清朝文字狱”时,可播放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的镜头:乾隆一次微服出巡看到街上所有的店铺、饭馆的招牌、寺庙的匾额、门前悬挂的灯笼……所有与清朝犯忌的字都被贴住了;行人见面后不说话,只是打哑语手势;刘罗锅奉旨修改《四库全书》,却把全书几乎涂没了,乾隆问其原因,他也打哑语手势,急得乾隆龙颜大怒……这时提问“:这些镜头与我们本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有关?此事件给当时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危害?”这样既可以把课本内容同日常接触到的情况联系起来,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还能让他们对于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又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清朝“文字狱”给当时社会造成的恐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教学由被动变成主动。
结语:
初中生对历史课存在着严重的厌学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容易掌握,只要看书就可了解,用不着听讲,要考分只要死记硬背即可。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能把历史学好。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以学生为本,精心优化课堂的每一个细节,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教授教学目标中所要求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真正提高历史课堂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有芳。立足课堂,提高历史教学效率[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年03期
[2]赵晓梅。历史高效课堂的实践和探索[J].内江科技,2015年01期
[3]段海。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N].学知报,2015年
作者简介:胡佐万(1969.12-),重庆沙坪坝区人,职称:中教历史二级,工作单位:重庆71中学,研究方向:初中历史卓越课堂教学。
论文作者:胡佐万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
标签:学生论文; 历史论文; 导语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兴趣论文; 乾隆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