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信息化的空间维度界定——基于国家治理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家论文,维度论文,视角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审计信息化作为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个过程性范畴也是一个结果性范畴。方法改善的过程性范畴强调国家审计效率的提升,目标导向的结果性范畴追求国家审计效果的改善。二者共同作用,最终实现国家审计效用最大的目标——国家良治。国家审计信息化一方面服务于国家治理的实践活动,一方面以国家治理的良治为目标导向,在国家治理的框架下,国家审计信息化实现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如果将国家治理比作人体,那么国家审计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国家审计信息化则是人体的神经中枢,通过收集、传送、反馈人体外部和体内的信息,维护人体的正常运转。在信息化浪潮不断改变传统作业模式的今天,国家审计的外部环境和自身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在国家治理视角下,国家审计信息化的内涵更是得以深化,外延逐渐扩展。如何使国家审计信息化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的大局?首先应规范国家审计信息化的边界,厘清其空间维度,使其在相关领域发挥最大效用。
一、国家审计信息化以国家治理为圆心
国家审计信息化以国家治理为目标导向,在国家审计信息化的坐标体系中国家治理占据圆心位置。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需要借助国家审计这一介质。一方面,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功能单元。国家治理通过配置和运行国家权力,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控制、管理和提供服务,确保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利益,维护人民权益,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科学发展。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国家审计通过依法履行职责,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和制约,充分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推动实现国家良治。另一方面,国家审计信息化是国家审计的方法载体和实现路径,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国家审计能力的提升和发挥,根本途径在于信息化。通过信息的收集、传送和反馈有效地保证国家审计的目标实现和制度规范。具体而言,国家审计信息化对于国家审计具有以下功能:
(一)信息收集。国家审计信息化取代了传统以手工作业、纸质媒介为主的作业方式,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实现基础数据的对接、采集和汇总,节约了人力成本,提升了作业效率。
(二)信息传送。国家审计信息化将大量庞杂的基础数据,通过信息转换形成按一定逻辑关系排列的数据库,通过遍布全国的信息网将可用数据传送到目标人员,缩短了信息流传送时间,减少了资源浪费。
(三)信息反馈。国家审计信息化并非一个单通道系统,它强调的是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最终达到服务决策的目标,因此,信息的反馈尤为重要。审计前期调查、审计结果公告、审计整改检查等事前、事后控制都是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实现国家审计的全覆盖。国家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始终以国家治理为圆心。国家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控制系统的良好运行,确保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作为监督控制系统的国家审计,必须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方法,实施对执行系统权力运行和责任履行的有效监督,促进执行系统实现决策系统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并将执行系统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准确地报告给决策系统,推动决策系统各项决策的不断完善,从而推进国家良好治理。国家审计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方式,在对执行系统相关信息的有效获取,各类信息的综合分析,对大案要案、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的准确评估,审计信息向执行系统的快速反馈和整改跟踪,审计向决策系统提出完善体制、制度、机制的建议等方面,全面实施信息化的手段、方法和模式。
二、国家治理的包容性决定国家审计信息化的广度
国家治理是一个包容性的概念,它是人类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按治理内容划分,国家治理包括经济治理、政治治理、社会治理、人文治理、环境治理五个子系统。这五项治理构成国家治理的整体框架,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推动国家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国家治理的概念是一个包容性的概念,不仅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任何一个关系处理不好都不能实现国家良治的目标。如何动态地反映国家治理不同领域的状况,及时发现治理短板或治理缺失,加以改善?关键是建立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完善的国家审计信息网,这就是对国家审计信息化的广度要求。具体而言:
其一,对于经济治理,国家审计信息化应以企业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以民生为抓手,以制度为依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把经济治理作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其二,对于政治治理,国家审计信息化要以财政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为突破口,揭示腐败弊病,检验各级政府运行效率,评价政治参与度和透明度,为完善政府运行机制,改善政府绩效建言献策。
其三,对于社会治理,国家审计信息化应聚焦民生话题,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站在体制、机制的高度发现问题,采纳民智民意。此外,社会治理还应注意审计信息化的渠道畅通和双向互动。保证审计信息化触角直通上层建筑的顶层,延伸到社会底层,通过强化审计公告制度、落实审计整改方案等措施实现审计信息的双向互动。
其四,对于人文治理,审计信息化应以文化产业、教育行业为先导,开展专题研讨,以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为载体,探索人文审计信息化的模式和实现路径。其五,对于环境治理,国家审计应构建人类、自然、资源的多方联动信息体系,注重人口、资源、环境数据的动态监测和实时分析,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应急防范系统和环境审计绩效考评长效机制。
三、国家治理的层次性决定国家审计信息化的深度
国家治理并非一个简单的二维结构。国家治理的层次性源于其内容的多样性,不同层次的国家治理处理不同层次的社会矛盾。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一是国家制度层面,主要指宪法基础上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即一国的国体和政体,决定国家治理的根本方式和原则;二是基础体制层面,指在国家制度基础上各类公共事务运行和管理的基本方式、基本原则、权力配置架构,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三是公共政策层面,指基础体制实际运行方式和程序的具体规范和导向;四是实际运行层面,主要指在三个层次规约下,公共资源、公共权力、公共资金、公共事务具体配置、运行和监督的过程及结果。贯穿这四个层次的主线是公共责任、公共权力的配置、运行和监督。
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的大局就必须将审计信息化纵深到国家治理不同层次之中,发挥其信息收集、传送和反馈的功用。首先,就国家制度层面而言,国家审计信息化要立足科学发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完善国家制度建言献策。其次,就基础体制层面而言,国家审计信息化应放眼宏观经济全局,洞察社会现象本质,发现体制机制问题。再次,就公共政策层面而言,国家审计信息化应注重收集政策的制定和运行的数据,分析运行的可行性、风险性、社会效益性,研究相关改进策略。最后,就实际运行层面而言,国家审计信息化强调信息网络的全覆盖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控,基础数据的去粗取精、化繁为简和抽象加工在本层次格外重要。
四、国家治理的制度性决定国家审计信息化的高度
制度经济学认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各种交易的集合,交易必然产生交易成本,如何在保证社会生活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实现交易成本的最小化?唯有制度的建立和约束。国家治理即交易治理的过程,实现社会成本的最小化需要制度的规范和约束。因此,国家治理的过程即制度建立、更迭和变迁的过程。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亦具有制度性的特征。这一方面源于国家审计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国家审计交易成本最小化目标。试想一个缺少审计项目管理制度、审计公告制度、审计质量管理制度等的国家审计如何保证免疫系统功用的发挥,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暂且不论,仅就给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执行带来的消极影响就是无法估量的。因此,从制度经济学层面上来看,国家审计信息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治理工具,而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国家治理的制度性就要求国家审计信息化必须具有一定的高度。这里的高度有如下几层含义:其一,国家审计信息化的人才队伍具有高度。由于审计信息化自身的专业性,一支训练有素、知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前提保证。此外,人才的持续培养输送和知识补给是保证审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智力依托。其二,国家审计信息化的法制建设具有高度。审计信息化不会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推倒重来,国家审计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它的持续推进、稳步发展离不开制度护航,无论是基础数据收集、整理的规范操作、行为准则还是推进审计信息化的制度立法都是保证审计信息化长效运行的客观条件。其三,国家审计信息化的运行理念具有高度。国家审计信息化因其工具、操作方法的先进性,决定了其先天起点就高于其他审计方法,如何保持审计信息化先天的创新优势,而不陷入低级、繁琐的事务性作业,关键是培养审计人员的宏观意识和思维高度,把握时代脉搏,打开宏观视野,从体制机制入手,创新审计思路和方法。其四,国家审计信息化的组织结构具有高度。近些年,随着审计信息化的推进,国家审计系统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不再仅仅承担计算机维护等事务性工作,而是加入到业务部门参与到审计项目。此外,财政大格局已然逐渐形成常态化模式。这些以矩阵型组织结构打破传统的平行组织结构的做法,可以更好地发挥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技术带头优势,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创新审计方法的扩散效应。
综上所述,国家审计信息化是先进生产力与审计实践结合的产物,保证审计信息化的方向性,厘清其空间维度是有效使用这一制度安排的先决条件。国家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始终应围绕国家治理这个圆心,国家治理决定着国家审计信息化的空间界限。国家治理的包容性决定国家审计信息化的广度,国家审计信息化应覆盖到国家经济治理、政治治理、社会治理、人文治理和环境治理的各个方面;国家治理的层次性决定国家审计信息化的深度,国家审计信息化应渗透到国家制度、基础体制、实际运行、公共政策等各个层面,并在不同层面发挥自身的建设性作用;国家治理的制度性决定国家审计信息化的高度,国家审计信息化应在人才队伍、法制建设、运行理念、组织结构等方面坚持创新思维,保持高起点、高水准。国家审计信息化的四个空间维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国家审计信息化空间系统。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国家治理的内容、形式、组织方式等均会发展变化,国家审计信息化应围绕这一圆心做必要的调整和转变,这种转变可能是渐进性的,也可能是实质性的。调整和转变的内驱力都源于适应国家治理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期达到国家良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