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一、试论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琼,杨格丹,李敏辉[1](2021)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融合交互教学模式研究——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在线教学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渐成为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交互课程体系的核心要素。在此背景下,文章首先通过分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总结出着力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着力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着力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三个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解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融合交互教学模式的效能及其10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并以清华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为例进行了该模式的实践应用,以期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好地融入教学设计和实践,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构筑未来教育的新蓝图。

李恒[2](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陈富,杨晓丽[3](2021)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来自山西师范大学的经验》文中研究指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兴起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入中后期,高校重新重视本科教育和国家提出高等教育回归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使命的时代反映。近年来,山西师范大学正式启动实施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主要采取了十条举措:组织教学观讨论,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培养教改先锋和"种子"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先行实践示范;改造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减少课堂学习时间,增加课外学习机会;修订学业考核与评价办法,激励学生注重对知识的运用与创新;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课程和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对师生课堂行为的引导和管理,明确师生权利与职责;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加大教学项目资助力度,为教学改革提供资源保障;建设强有力的教学督导队伍,为教学改革保驾护航;开辟和创设新式物理空间,便于师生现场交流互动。在贯彻和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段时间后,山西师范大学对其展开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改革效果显着。

刘海燕[4](2021)在《欧洲高等教育政策视域下“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改革新动向》文中指出2007年以来,欧洲博洛尼亚进程开始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学习",并从关注基于学习成果的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到关注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欧洲高等教育政策文件指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的概念基础应从"学生参与"转向"学生自主性",并尝试从教学方法、文化框架、学习支持杠杆等三个不同层面阐释"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概念内涵。在欧洲政策驱动下,大学在制定学与教战略、创新教学方法、应用学习成果、促进教师教学专业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但仍面临着概念存在认知误区、系统性政策框架缺失、参与主体动力不足等系列挑战。大学卓越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内驱力,教学需要被视为教师的集体责任。

黄筱夏[5](2021)在《基于“P+R+2S”教学模式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究 ——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创新,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教育改革地不断深化,学生主动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变得愈发重要,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自主自能课堂逐渐被引入我国的课堂教学中。目前,国内外对自主自能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干课程中,而在高中物理课堂的研究文献报道不多。本文以学习金字塔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和主体性教育理论作指导,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梳理出国内外有关自主自能课堂模式的现状和发展,以教与学相融合为设计理念,提出“P+R+2S”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四个环节:一是学生的“学”——“P+S”(Preview课前预习+Show课堂展示);二是教师的“教”——课堂授课;三是学生的“再学”——“R+S”(Reviwe复习回顾+Show课堂再展示);四是教师的“再教”——针对性再授课。本文以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为例,学生采用自主自能模式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有效实现教与学的有机融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质量。以笔者所在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实习学校为研究基地;高一年级《自由落体运动》为研究内容;3个实验班共175人为研究对象;采用“P+R+2S”教学模式;对《自由落体运动》典型课例进行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前后展开访谈和调查问卷,分析调查结果和学生成绩对比。研究结果表明:“P+R+2S”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自能学习优势,培养学生高中物理学习兴趣,提高教师课堂实效,对新模式实施发现的不足提出有益的建议,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借鉴和参考。

袁苏瑜[6](2021)在《“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新时代以来,世界多极化、信息化、全球化发展迅速,各种文化思想交流对抗加剧,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面临如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塑造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渠道,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高校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建立健全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与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主要内容由以下四章内容构成。第一章主要对我国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发展进行梳理,通过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具体展示了该考核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并对其作用和意义进行了阐述,为后文的进一步研究打好基础。第二章通过调查问卷和文献研读对当前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其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三章对构建和完善该考核评价体系的标准和原则进行了相关研究,对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在前三章的研究基础上筛选确定了各项考核评价指标及指标权重,并针对前文中论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保障措施。

唐坤[7](2021)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中职《网页制作》课堂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教育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不断进行的变革中,大量的教育理念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现如今技术创新突飞猛进,人们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些目标内在地要求教育体系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加以组织,否则其实现就无从谈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为学生提供更有趣、更真实、更持续、更有意义的学习。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证研究法,前期通过对国内外以学生为中心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为后续实践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接着为客观全面地了解目前中职《网页制作》课堂教学情况,对中职院校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中职院校教师及学生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并以布隆伯格理论模型作为审视依据,发现总结该课程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并从布隆伯格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因此,针对存在问题并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中职《网页制作》课堂教学研究,从教师角色、学习责任、权力平衡及评价的过程与目的维度进行关于该门课程的教学设计,以桂林市某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二年级99班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3个月的教学实践,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知识建构、课程掌握等多个维度进行学习评估,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在中职《网页制作》课堂中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关于网页制作课程知识的有意义学习,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提升学习兴趣。

刘刚[8](2021)在《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不断强化“以本为本”并加快建设高水平“一流本科”教育的背景下,培养高质量人才成为迫切需求。教育变革的时代需求使得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研究成为重要议题。该研究不仅是教学学术理论由舶来品进入到中国大学教学实践的理论转换过程,更是在教学学术能力研究的实践化推进中实现大学教师教学育人能力素质提升的探索。本研究遵循“以理论研究而探索概念的本质属性与实践样态”“以质性研究而探索核心能力的框架结构与构成要素”“以质性研究而探索影响因素的现实筛选与归纳分类”“以量化研究而验证核心能力的结构模型与影响因素”“以能力要素与影响因素而提出本土化提升策略”的逻辑思路。首先,在对国内外已有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相对抽象、模糊且相关性高、容易混淆的三组基础性概念进行了比较辨析与多维度区分。并对“教学学术”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基于内涵属性之本质特征与基于实践过程之现实样态的挖掘,澄清了教学学术的核心特征:实践性——本质特征、学术性——标志特征、公共性——价值特征;呈现了教学学术的现实形态:教学之前——知识与观念形态、教学之中——经验与个体形态、教学之后——成果与共同体形态;基于内外维度的发现,构建了教学学术概念模型。基于实证的质性研究,发现我国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具有类型化特征,呈现内在取向上的明显差异:实践取向型教学学术能力、专业取向型教学学术能力、整合取向型教学学术能力。继续探究发现,三种类型教学学术能力的教师在价值、知识、方法和交流等四个维度上具有区分性特征。更进一步对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的探索中发现,其结构并非呈现单一的平面性,不同具体能力在整体能力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差异,具有不同功能与性质,整体呈现出由内向外的层次性特征。基于此发现,本研究构建了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圈层结构,具体包括价值、观念、知识、方法、人际、技术等六个层次,每一层次由不同的能力要素构成,总共包括十四种能力。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圈层结构具有四个创新性特征:兼顾整体结构的层次与具体而呈现立体性;区分不同能力的功能与地位而深化结构性;强调社会传统的价值与人际而凸显文化性;强调发展变革的技术元素而揭示时代性。基于重要性、普遍性以及典型性等三个原则,本研究对复杂的教学学术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筛选,形成了两类影响因素系统的解释框架。第一种基于影响的实体性存在而划分为教师个人、教师群体和学校组织三个影响因素系统,第二种基于各因素在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形成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而提出,分为主体能动性因素系统和条件保障性因素系统。在前期质性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预调查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正式调查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所提出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结构模型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同时,对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目前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调查发现,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水平在性别、学历、地区上没有显着差异,但在教龄、职称和学校平台等因素上存在差异。在具体影响因素方面存在着大学教师热情不高、相关组织机构重视不够、评价管理制度不合理、条件支持不足等问题。基于对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核心结构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的探索,本研究从教师的观念体系、知识能力系统、教师教学发展机构、教学科研团队、教育教学管理政策制度以及学校物质技术条件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提升的具体策略。整体而言,通过主体自身的发展改变和外部环境的改善支持,能够使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得到整体提升,进而推进大学的育人使命得以完整和切实的实现。

董一帆[9](2021)在《基于OBE教学模式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研究 ——以河南省不同区域三所高中为例》文中认为自从国家近几年开始施行新一轮的高中基础教育改革的工作之后,各门学科开始针对本学科特点建立起属于本学科的教学体系,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给高中音乐课堂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为了使高中音乐课的教学更有意义、更加适应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普通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应当重新审视当前现状,创造出更加有利于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课程,在此基础之上,普通高中音乐课堂的实施应从全新的视角加以完善。本文将以“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理念即成果导向型教育理念引入到普通高中音乐教育模式之中,利用这种原先最初在国内被广泛应用于高校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培养人才建设目标,并进行了不断地变革性发展的一种以“成果导向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来为基础教育提供教学新思路。并且对河南省普通高中音乐课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分析之后,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不断改革。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河南省普通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有:校方领导重视程度不够;音乐教师素质不够过硬;音乐课程目标有所缺失;学生基本艺术素养有所缺失;音乐课程评价系统尚未完善;本文将通过面对面访谈、填写问卷、网络聊天和网络电话的调查方式,深入探索河南省不同地域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差异性、音乐教师心理素养、学生针对音乐课的配合程度、以及音乐课程系统性的教学模式,并整合其优劣性、针对问题设计有利于普通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系统性的教学模式。通过“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教学模式的作用下,笔者将从“成果导向”出发,注重产出,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探索在以学生为中心的音乐教学模式。具体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目标的设定;不断创新的教学方式加以实施;音乐课程评价的多样性这一系列的课程设计。笔者也将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具体要求来探索教学方式的革新,根据新课标对音乐课的不同学习等级水平标准进行教学目标的细化分类,并以此来进行教学设计。

刘媛媛[10](2021)在《基于交际法的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交际法,产生自20世纪70年代,继听说法之后被西方学界广泛接受。交际法又称“意念法”、“功能法”或“意念-功能法”,它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体系。交际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出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进行交际性操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交际法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大、最富有生命力的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交际法传入我国的时间较晚,最初仅应用于我国的各级英语教学。近年来,交际法教学理论不断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口语课和综合课当中,与之相适应的交际法教学理论探讨也在逐步深化。综合课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干课程,综合课的教学目标在于综合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得到整体性的全面提升,进而达到可以用汉语进行生活和学习交流的目的。而交际法在交际过程中操练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多方面技能的过程和特点,对实现对外汉语综合课的教学目标和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效果的提升均具有积极意义。本论文以初级汉语综合课课文《爱的教育》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从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的实际步骤出发,以交际法教学理论为指导,把对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注重教学和操练过程的交际化,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并通过该教学设计,进一步探讨交际法教学理论对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学的指导意义。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及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并对交际法起源和特征进行概述;第二部分,是对交际法应用于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的教学设计分析,主要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要素分析和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原则;第三部分,基于交际法的初级综合课课文《爱的教育》教学设计,包括复习导入、讲练新内容、操练和课后作业四个环节;第四部分,是对交际法应用于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学的反思。笔者通过总结教学设计的经验和不足,发现交际法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本论文能够对交际法在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案例,并对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学研究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二、试论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以学生为中心”的融合交互教学模式研究——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1着力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着力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3着力于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模式设计与案例研究设计
    1模式设计
    2案例研究设计
三“以学生为中心”融合交互结果分析
    1“以学生为中心”的融合交互教学模式的效能分析
    2“以学生为中心”融合交互教学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四案例学校的教学实践
    1着力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习活动中融合交互和学科交叉同频
    2着力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活动中温情氛围与教学质量并举
    3着力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智慧校园中精准服务与智慧教学共振
五结语

(2)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
        1.3.1 章节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解读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2.2.1 研究方法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2.2.6 本节述评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2.3.2 资料收集
        2.3.3 共词分析
        2.3.4 共词网络分析
        2.3.5 多维尺度分析
        2.3.6 本节述评
    2.4 文献述评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3.1.2 资料采集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3.2.1 开放式编码
        3.2.2 主轴式编码
        3.2.3 选择性编码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2.5 本节小结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4.2.5 案例分析讨论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3 案例分析讨论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4.4.5 案例分析讨论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5.1 调研对象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6.1.1 合理性的审视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评估问卷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来自山西师范大学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形成背景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正解与误读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内涵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正解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独特价值
    (四)“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误读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与经验
    (一)组织教学观讨论,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与转变
    (二)培养教改先锋和“种子”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先行实践示范
    (三)改造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减少课堂学习时间,增加课外学习机会
    (四)修订学业考核与评价办法,激励学生注重对知识的运用与创新
    (五)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课程和教学组织形式
    (六)加强对师生课堂行为的引导和管理,明确师生权利与职责
    (七)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八)加大项目资助力度,为教学改革提供资源保障
    (九)建设强有力的教学督导队伍,为教学改革保驾护航
    (十)开辟和创设新式物理空间,便于师生现场交流互动
四、“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实施的效果与启示
    (一)教改班级学生比非教改班级学生有多项指标获得更高的评分
    (二)学业投入度与学业满意度均有显着提升
    (三)教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4)欧洲高等教育政策视域下“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改革新动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改革政策进程回顾
    (一)从关注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到关注“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改革
    (二)从关注课程教学改革到关注教师教学能力发展
二、政策层面对“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概念的新认知
    (一)“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的概念基础:从“学生参与”走向“学生自主性”
    (二)“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概念内涵:从教学方法到文化框架、学习支持杠杆
三、欧洲大学“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改革新进展
    (一)国家层面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的政策仍然偏软
    (二)大学普遍制定了“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改革战略
    (三)学习成果应用比例大幅攀升
    (四)“学习与教学”创新成为活跃领域
    (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重要议题
四、欧洲推进“以学生为中心学习”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对“以学生为中心学习”存在认知误区
    (二)缺乏系统性的改革政策框架
    (三)“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改革主体动力不足
五、结语

(5)基于“P+R+2S”教学模式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究 ——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求
        二 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促进教育教学事业发展
        三 发展学生自主自能,促进高中物理课程改革
        四 实现教与学有机融合,创新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可行性分析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 自主学习
        二 自能学习
        三 “P+R+2S”教学模式
        四 自主自能学习方法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 学习金字塔理论
        二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三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
        四 主体性教育理论
第四章 “P+R+2S”教学模式
    第一节 “P+R+2S”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及流程图
        一 “P+R+2S”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二 “P+R+2S”教学模式的流程图
    第二节 “P+R+2S”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 激发学生的自主自能学习能力
        二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三 实现高中物理教与学的融合
        四 融入三种创新教学方法
第五章 “P+R+2S”教学模式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的实践
    第一节 设计思想
    第二节 教学目标
    第三节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一 教材分析
        二 学情分析
    第四节 教学流程与说明
        一 流程图
        二 流程说明
    第五节 教学过程
        一 学生的“学”——“P+S”
        二 教师的“教”——课堂授课
        三 学生的“再学”——“R+S”
        四 教师的“再教”——针对性再授课
    第六节 教学后记
第六章 基于“P+R+2S”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第一节 实践过程
    第二节 实验前师生对“P+R+2S”教学模式态度的调查情况
        一 对18 位物理教师的访谈结果
        二 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
        三 实验前调查情况的的总体分析
    第三节 实验后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第四节 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绩的对比分析
    第五节 小结
        一 实施“P+R+2S”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二 实施“P+R+2S”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影响
        三 实施“P+R+2S”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成因及改进意见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 研究总结
        二 研究不足
        (一)调查样本范围小
        (二)实验样本容量小
        (三)教学实践时间短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致谢

(6)“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以学生为中心”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相关理论概述
    一、我国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发展过程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二)我国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评价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以学生为中心”
        (二)教学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
        (三)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组成要素
        (一)评价目的与评价目标
        (二)评价主体
        (三)评价内容
        (四)评价方法
        (五)评价指标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作用及重要意义
        (一)作用
        (二)重要意义
第二章 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一、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概况
        (二)调查问卷设计及实施
        (三)调查结果分析
    二、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目标设定缺乏科学性
        (二)考核评价体系部分功能弱化
        (三)评价主体缺位失位
        (四)评价方法难以融合
        (五)评价标准与指标缺乏针对性
        (六)评价结果失真
    三、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评价环境方面
        (二)评价制度方面
        (三)评价主体方面
        (四)评价方式、方法方面
第三章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标准及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标准
        (一)政治标准
        (二)知识标准
        (三)道德标准
        (四)能力标准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二)时代性原则
        (三)主体性原则
        (四)整体性原则
        (五)多元性原则
        (六)可行性原则
第四章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构想
    一、创新评价理念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理念
        (二)树立新的质量观
        (三)树立发展性评价理念
        (四)树立协调性的评价理念
    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基本策略
        (一)构建多元化评价主体,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
        (二)优化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三)充分运用考核评价结果
    三、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基本思路
        (二)构建依据
        (三)考核评价指标筛选及权重确定
    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创新理论研究
        (二)优化评价环境
        (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四)加强信息化技术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调查问卷
附录B 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以学生为中心的中职《网页制作》课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4.实证研究法
    (四)核心概念
        1.学生
        2.以学生为中心
        3.课堂参与度
    (五)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文献述评
二、相关理论基础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理论基础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二)布隆伯格的理论模型
        1.教师角色
        2.学习责任
        3.权力平衡
        4.内容功能
        5.评价的过程与目的
        6.评论与启示
    (四)影响因素分析
        1.教师层面
        2.学生层面
三、中职《网页制作》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一)中职《网页制作》课堂教学调查简介
        1.问卷设计依据
        2.调查目的
        3.调查方法
        4.调查对象与范围
    (二)中职《网页制作》课堂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3.存在问题分析
        4.现状调研总结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中职《网页制作》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一)布隆伯格理论用于中职《网页制作》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1.中职《网页制作》课程内容特点
        2.中职《网页制作》课程教学设计意图
    (二)教学设计
        1.课前阶段
        2.课中阶段
        3.课后阶段
    (三)教学实施
        1.课前学习准备
        2.创设学习情境
        3.理解学习任务
        5.自主操作完成学习任务
        6.阶段性分享与讨论
        7.作品的展示分享与评价
    (四)教学效果分析
        1.学生作品分析
        2.作业情况分析
        3.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五)实践总结
        1.问题分析
        2.教学建议
五、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1.研究不足
        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8)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3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
    3.1 研究对象及研究过程
    3.2 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3.3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类型化特征及多维比较
    3.4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层次性结构
    3.5 本章小结
4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4.1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影响因素的筛选以及分类
    4.2 基于实体分类的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4.3 基于作用性质分类的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4.4 本章小结
5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及影响因素检验
    5.1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模型验证
    5.2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提升策略
    6.1 教师价值观念体系的变革性重构
    6.2 教师知识能力系统的终身性建构
    6.3 教师发展机构作用的实质性发挥
    6.4 教学科研团队组建及持续性合作
    6.5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导向性激励
    6.6 学校物质技术条件的有效性保障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问题和局限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 课堂观察及网络课程教学视频分析提纲
附录3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调查问卷(预调研版本)
附录4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调查问卷(正式版本)
附录5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OBE教学模式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研究 ——以河南省不同区域三所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选题背景
        2、选题来源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及目的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3、研究目的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相关概念以及理论基础
    (一)OBE成果导向型教学理念的概念提出
        1、OBE教学理论的缘起
        2、OBE教学理念的核心内容
        3、OBE教学理念的特点
    (二)OBE教学理念的理论基础
        1、布鲁姆教育目标理论
        2、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二、高中音乐课堂现状调查
    (一)河南省普通高中音乐课的现状调查
        1、研究对象访谈实录
        2、针对学生调查结果的分析
        3、针对学生调查结果的结论
    (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版)的解读
        1、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背景
        2、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核心
        3、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特征
    (三)基于OBE理念的高中音乐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OBE理念对于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2、OBE理念对于高中音乐课堂发展的意义
        3、将OBE理念融入传统音乐课堂
三、以OBE教学理念为基础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一)普通高中音乐教学的目标定位
        1、普通高中音乐鉴赏课
        2、普通高中音乐歌唱课
        3、高中音乐演奏课程
        4、高中音乐编创课程
        5、高中音乐与舞蹈课程
        6、高中音乐与戏剧课程
    (二)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理念
        1、课程目标设计内涵
        2、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
        3、成果导向理念的课程目标设计意义
    (三)OBE教学特点对高中音乐教学目标的影响
        1、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2、教学手段更加灵活
        3、学生参与度更高
四、基于OBE教学理念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模式革新
    (一)OBE理念之下高中音乐课程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的设计
        2、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的制定
        3、充分发展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音乐课堂
    (二)基于OBE教学模式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探索
        1、评价方式与指标
        2、评价内容提升
        3、评价对象革新
        4、评价主体多样化
五、OBE教学理念与传统音乐课堂的对比
    (一)传统教学模式与OBE教学模式的差异性
        1、教学目标差异
        2、教学过程差异
        3、教学评价差异
    (二)OBE教学理念的优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年版)课程结构
附录二:修订的认知目标分类学表
附录三:调查问卷
附录四: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五:访谈与问卷相关照片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基于交际法的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交际法的相关研究
        (二)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学的相关研究
        (三)交际法应用于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学的相关研究
    四、交际法概述
        (一)交际法的缘起
        (二)交际法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 交际法应用于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学的设计分析
    一、教学要素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三)教学目标分析
        (四)教学内容分析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二、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原则分析
        (一)交际法下“导入”环节设计原则分析
        (二)交际法下“讲授”环节设计原则分析
        (三)交际法下“操练”环节设计原则分析
第三章 交际法下《爱的教育》教学设计
    一、复习及导入设计
    二、讲练新内容设计
    三、巩固操练设计
    四、课后作业设计
第四章 交际法应用于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学的反思
    一、存在的问题
        (一)交际情境与操练内容的适配度有待完善
        (二)各项交际活动的时间分配有待调整
        (三)学生参与交际活动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有待深化
    二、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完善交际情境与操练内容的适配度
        (二)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合理分配各项交际活动的时间
        (三)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参与交际活动的积极性
        (四)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适应教师课堂地位的转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生词及课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试论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学生为中心”的融合交互教学模式研究——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为例[J]. 李琼,杨格丹,李敏辉. 现代教育技术, 2021(10)
  • [2]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来自山西师范大学的经验[J]. 陈富,杨晓丽. 教师教育学报, 2021(04)
  • [4]欧洲高等教育政策视域下“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改革新动向[J]. 刘海燕. 比较教育研究, 2021(07)
  • [5]基于“P+R+2S”教学模式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究 ——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D]. 黄筱夏.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1)
  • [6]“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研究[D]. 袁苏瑜.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7]以学生为中心的中职《网页制作》课堂教学研究[D]. 唐坤.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8]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及提升策略研究[D]. 刘刚.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 [9]基于OBE教学模式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研究 ——以河南省不同区域三所高中为例[D]. 董一帆.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10]基于交际法的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学设计[D]. 刘媛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