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地理学、植物学、景观生态学分析及案例分析,有系统地采用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把景观规划设计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分析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模式及景观策略。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景观生态学
喀斯特(KARST)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景观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自然遗产。喀斯特地区奇特的山形、神秘的洞穴、清秀的水域与当地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其它人文景观结合,已成为我国自然与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喀斯特地貌景观是一种典型的造型地貌景观,它的形成、分布、演化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因此表现出来的景观特色也与众不同。只有深入了解喀斯特旅游地,掌握其特点,才能塑造出鲜明、独特的旅游地形象。
喀斯特山地生态问题是近百年来发生在中国西南部的一种典型的土地问题,其中贵州由于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历史原因,成为全国四大生态脆弱带中自然条件最差、贫困人数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喀斯特地貌强烈发育,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2.5%,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省份。石漠化等生态问题在全国和世界都有一定的代表性。
贵州地处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中心,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质构造较为复杂,造就了独特、多样而又秀丽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其范围北起四川盆地南缘山地和鄂西南高原,南至南盘江河谷和桂西北山地。由于特殊的岩溶地质作用过程和岩溶环境特征,造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喀斯特山地修复的研究直接关系到贵州地区生态和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等重大问题。
石漠化地区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石漠化,山体创伤等缩减着人们的生存空间,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和贫穷落后的主要根源,同时也成为制约和束缚该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它也严重地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环境。 而喀斯特山地问题也多集中于石漠化。进行石漠化综合防治优化研究成为一项紧迫而必要的工作。
石漠化等山体生态问题的本质体现不仅在于某些地表覆盖类型的退化,更重要的是景观空间结构与功能的退化,从而导致景观整体生态质量下降,如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降低、珍稀动植物资源丧失,却忽视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对诸多生态过程的影响,如动物的迁徙,地表水的径流、侵蚀,物种的多样性,以及干扰的传播或边缘效应等。
近年来,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法体系,也必将成为石漠化等问题防治优化研究关注一个热点。
1.石漠化等山地生态问题危害
石漠化的本质体现不仅在于某些地表覆盖类型的退化,更重要的是景观空间结构与功能的退化,从而导致景观整体生态质量下降,如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降低、珍稀动植物资源丧失,以及抗干扰能力的降低等。石漠化防治优化是实现其土地持续利用与管理的必要保证之一。
在石漠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尖锐复杂的生态系统、经济和社会问题,特别是生态系统的问题尤为突出。表现在石漠化地区的经济欠发达,人民生活贫困,迫使当地农民将更多的林地、草地开垦为农田,加之经营粗放,加剧了石漠化的进程,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石漠化综合治理
2.1石漠化防治优化的原则
整体优化原则:从生态系统原理和方法出发,强调石漠化防治优化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规划的目标不只是生态系统结构组分的局部最优,而是要追求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整体最佳效益。
生态平衡原则:石漠化防治优化遵循生态平衡的理论,重视搞好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容量、经济发展水平等各要素的综合平衡:合理规划人口、资源和环境,安排工程结构和布局以及生态功能分区,努力创造一个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生态系统。
区域分异原则:石漠化防治优化坚持区域分异的理论,在充分研究区域生态要素的功能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区域规划的要求以及环境容量,搞好生态功能分区,以利于居民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协调共生原则:在石漠化防治优化中必须遵循协调共生的原则。协调是指要各层次、各要素以及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协调、有序和动态平衡;共生是指不同的子系统合作共存、互惠互利的现象,其结果是系统获得了多重效益。
功能高效原则:石漠化防治优化的目的是要将石漠化区域建设成为一个功能高效的生态系统,使其内部的物质代谢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传递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网络,物质和能量得到多层分级利用,废物循环再生,系统的功能、结构充分协调,系统能量的损失最小,物质利用率最高、经济效益最高。
保护多样性原则:在石漠化防治优化中要贯彻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因为系统中的物种、群落、生境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影响着区域的结构、功能以及它的可持续发展。在制订石漠化防治优化时应避免一切可以避免的对自然系统和景观的破坏,保护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区系,对特殊的生境条件(如干、湿以及贫营养等生境)都应加以保护,因为这些生境条件一旦消失,物种就会减少。对生态景观中的各种典型成分也应加以保护,此外还要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2.2石漠化防治优化的策略
石漠化治理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分区规划,多学科、多部门、多措施地集中治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进行推广和示范。既要做好区域大尺度、不同地方中尺度甚至微环境小尺度上的石漠化治理,还要从根本上解决不同尺度的治理经验与措施的推广问题和普及。
2.3.综合治理防治体系
脆弱生态综合治理模式:贵州喀斯特中低山及峡谷谷坡地带,裸露型喀斯特典型。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坝地较少。坡度大、土层薄,加之不合理的人为开垦,水土流失相当严重,人地矛盾突出。在人口压力下,毁林、毁草,开垦不宜耕种的石山,导致生态严重退化、人畜饮水困难等。在生态环境防治中,针对喀斯特生态环境三缺(缺水、缺土、缺林)的基本特点,以蓄水、治土、造林为核心,把生物、工程措施进行组装配套,方能达到最佳的综合防治效果。在恢复改造石山坡地的生态环境过程中,不能只进行单项的坡改梯工程,而与生物梯埂相配合;在砌石埂内,再种植可作饲料或有经济价值的草、果(树)林,同时把防止强烈土壤流失和沟谷侵蚀的拦沙谷坊相配合,把坡地干旱缺水生境的改变,与充分利用坡面雨水径流和喀斯特表层水相结合的水池、水窖工程措施相结合,并尽可能地把水池、水窖、用水管串连、形成池管联系的微型水利系统,从而达到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解决干旱时节农业的灌溉用水问题,进一步在梯化的坡地上进行改土培肥、改良作物品种,把提高土地的产出率相结合,从而达到综合防治效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状况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剧增,对基础研究的重视不断增强,因此对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研究也迎来了美好的春天。希望贵州借助贵安新区的不断发展,将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有机的结合,最终达到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
通过各种生态措施的嵌合实施,石漠化等山体生态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从而达到石漠化土地利用系统功能趋优的目的,以实现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全省生态、社会、经济协调共进、良性循环,实现山川秀美,社会经济繁荣昌盛。
论文作者:蒋新然1,龚晨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9
标签:喀斯特论文; 喀斯特地貌论文; 生态论文; 景观论文; 山地论文; 贵州论文; 生境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