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论文,思维论文,科学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李岚清同志指出:“教育的重点应当是在掌握必要文化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不断补充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可以说,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懂得科学思维方法的人;在人的综合素质中,科学方法论素质是决定一个人创造力的最根本的素质。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一、时代要求与教育转轨
新技术革命的时代和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迫切要求中国教育模式变革转型,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传授知识型”的应试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把学生的脑袋当成储存知识的仓库。杨振宁先生指出:“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提倡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老师循循善诱,学生亦步亦趋。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打下扎实的根基。但是,相对来说在进行科学创造的时候缺少创新意识。”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读书型’居多;有能力、有知识且能独立思考的‘开拓型’人才少。这样很不利于鼓励学生向科学技术和工农业生产最活跃的领域发展”〔2〕。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知识和信息猛增,知识老化速度正在加快,更新周期急剧缩短,使这种“仓库理论”面临严峻的挑战。即使是世界上最聪明、记忆力超常的学生,大脑也无法包容内容如此之多、增加如此之快的知识和信息。因此,中国教育变革转型是当务之急,即必须由“传授知识型”的应试教育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型”的素质教育转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
注重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各种创造型人才,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教育是“今天播种”在明天或后天才能“开花结果”的事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满足今天社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管哪个国家,要想使社会生产力持续快速发展,要想在二十一世纪雄居世界前列,就必须立足于今天,着眼于未来,大力发展创造性教育,培养一代创造性人才。靠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的日本,正在为二十一世纪称雄世界而大力培养各种创造型人才,在学校开设“创新理论课”,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训练和创新方法的教育,开展各种创造性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美国由国家科学基金会拨专款,在高等学校建立“创新中心”。1986年11月,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发表了一份专题调查报告《学院:美国大学本科生教育的经验》,这份调查报告历时3年,耗资百万美元, 其中心议题就是:能力培养——当代美国高等学校教育的改革方向。自从这份调查报告公布以后,不少高等学校都制定了各自的能力培养目标,美国高等教育的重心已逐渐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转移到能力培养方面。国外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变革转型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在人的素质中,创造力是最根本的素质;在人才的特征中,创造性是最本质的特征。不懂得创造、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不能算是人才。早在1919年,陶行知先生就积极倡导创造性教育。他说:“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3 〕杨振宁先生认为:“教育的成功在于使每个人的能力和创造性得到最充分的开发。求学的目的,不应只是求学问,而应该培养有知识、能独立思考的人。”〔4〕当然, 创造性教育注重培养创造能力但绝不忽视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培养创造能力必须以坚实的知识为基础,传授知识必须着眼于培养创造能力。
二、知识——方法——能力
素质教育的重心是能力培养目标。那么,怎样具体实现能力培养目标呢?我认为,实现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途径就是创造性思维方法。有知识者不一定有能力,但有能力者必然拥有知识。虽然能力离不开知识,但知识和能力绝不能等同。能力蕴涵在知识之中,要让能力的智慧之光辐射出来,就需靠创造性思维方法来进行开发。科学方法是实现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间桥梁,用一个公式表示就是:知识——方法——能力。科学方法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过程中的金钥匙,掌握了科学方法这个伟大工具,就可以大大提高我们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一个人的文化素质,既表现为掌握科学知识的多少,又表现为是否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所以,提高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一是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二是掌握善于辩证思维的方法论。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5〕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就是一种科学方法论。 黑格尔也说:科学方法论“是知识范围内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灵魂。”〔6 〕恩格斯在谈到不能要求马克思对所有的问题都作出详细的论述和给以具体的答案时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7 〕有了科学的方法论,我们可以自己去寻找真理,寻找解决各种问题的答案。从这个意义上说,掌握了探索真理的方法,比掌握已有的真理更重要;掌握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比获得现成的知识更有价值。
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教师,如果不懂得科学方法论的功能,不懂得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极端重要性,那么,他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用力点就不会很集中,虽然他也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很难落到实处,虽然他的教学工作很认真很踏实,但只是在努力向学生灌输现成的书本知识,难以培养出“开拓型”人才。从严格的要求来讲,作为教师,不具备较高的科学方法论素质,不懂得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对教学质量的重大影响,那他就不能很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据调查,一个学生在校学习只能获得他所需知识的10%左右,其余的90%左右都需要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通过再学习来获得。如果在校学习期间没有学会学习,没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那么他日后就很难有大的长进,也就很难会有创造性的工作。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整体观点和系统方法,精心设计出一整套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最佳实施方案。从课堂教学、实验课指导、各种活动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考试制度、课程设置、作业训练等等,都要通盘考虑、周密安排,使教学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多元互补、形成合力,突出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应该大胆地实施素质教育,开辟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为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素质教育要求教育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育观点把学校看作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主要是培养“书生型(或知识型)”人才。而新型学校的功能应是培养创造型人才,新型学校的任务应是塑造优质国民,开发创造性智力,培养跨世纪人才。由于教育观念的不同,传统学校往往对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不感兴趣,因为他们不太听话、不太遵守纪律、爱提问题、好异想天开、爱表现、好高骛远。然而,从现代教育新观念来看,这些特征正是创造性人才所应具有的特征,他们的创造能力也许就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被扼杀了。陶行知告诫教师说:“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8〕在封建教育色彩很浓的中国, 这种创造性人才受压抑的情况显然是难以避免的。这也是我呼吁推行创造教育和锐意教育改革的根本原因。
知识、智力和创造力三者之间,既彼此联系又相互区别。知识是重要的,它是构成一个人文化素质的基础,是发展智力、创造力的条件。但是,知识并不等于力量,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9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应把学生智力的开发、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并且应当对学校的教育方法进行改革。
当前,围绕着学生智力的开发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1)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讲授并不等于灌输,因此课堂讲授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问题在于讲授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仅仅“讲说章句而已”,显然“非古者教人之道也”。《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10〕这里的“喻”,即启发、诱导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引导学生而不能牵着走,鼓励学生而不能压抑学生,启发学生而不能代替学生。我认为,如果教师在“道”“强”“开”三字上下功夫,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真正的启发式教学了。(2)以异步教学代替同步教学。 所谓“同步教学”,就是“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方法,它忽视学生的个性、主动性和差异,实际上是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在教学中的表现,它的最大弊端是以牺牲优秀学生为代价的,对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是有害的。异步教学是以承认差别、允许差别为前提的教学方法,是贯彻“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具体措施。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创始人和恭行者,两千多年来,虽然每每倡导,但实行者甚寡,其原因是同步教学简单省事,教者缺乏“爱才若渴”的敬业精神。今后办校宗旨应是“追求卓越,力争第一”,因此从一开始就应坚定不移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既要使每个学生打好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又要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志趣、专长最充分地展现出来。(3)改革单一评价学生水平的标准,实行多变量动态考核的方法。 现在,各类学校评价学生唯一方法是考试,唯一目标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教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和家长的期望值。其结果,使学生成了分数的奴隶,导致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学校的考试不可没有,但那种出偏、怪题以难倒学生为目的、突然袭击式的考试,一定要革除,以一种科学、民主的评价方法代替之。否则,我们所倡导的以开发创造力为目的“乐教、乐学”的局面就不可能形成。(4 )正确处理好义务教育和特色教育的关系。比如一所外国语学校,应当以外语教学为特色,但是从小一到初三又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必须完成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大纲的内容。表面上看,二者好像是有矛盾的,但是如果处理得当,它们不仅不会抵触,而且还可以相互促进。关键在于处理好必修课与特色课的关系,前者是义务教育大纲的要求(最低限度的),后者是特色教育所附加的。事实上,青少年的学习能力有着巨大的潜力,他们完全能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接受特色课程教育,以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能力。(5)坚持学思结合和手脑并重的教育原则。 孔子一贯主张学思结合,他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轻视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就不能培养独立思考和抽象思维能力。动脑也就是思考,但是只会动脑而不会动手,那也是不可能成为创造型人才的。所以,陶行知先生十分强调“手脑相长”的教育原则。他曾指出:“中国有两种病。一种是‘软手软脚病’,一种是‘笨头笨脑病’。”“一个人要贡献于社会,一定要手与脑缔结大同盟。然后,可以创造,可以发明……”〔11〕我认为,创造力主要包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实践能力,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导致科学创造发明。然而,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存在着轻视实践的弊端,并且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从古代的“重道轻器”到后来的“重学轻术”“重理轻技”,使我国学校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差。为革除这种流弊,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必须培养学生动手的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和小发明制作活动,使他们在“做中学”,学会创造性地学习。
文稿收到日期:1997—10—13
注释:
〔1〕《人民教育》,1996年第5期
〔2〕〔4〕《开发人的创造性——杨振宁论教育》,载《未来与发展》1991年4月
〔3〕《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114页
〔5〕《列宁全集》第4卷,第290页
〔6〕黑格尔:《小逻辑》,三联书店,1954年,第188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406页
〔8〕刘道玉著:《知识·智力·创造力——谈创造教育》, 湖南教育出版社,第201页
〔9〕张建邦等:《知识的爆炸》,惊声文物供应公司,第15页
〔10〕《四书五经》,岳麓书社,上册,第564页
〔11〕《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