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护理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更加有效的方式,探究预见性护理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自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本院接受过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病患40人,将40名病患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平均每组为20人,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对两组病患接受溶栓治疗开始以及并发症发病几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急性脑梗死病患的开始溶栓的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病情况要低于对照组的病患,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方式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过程中有着积极作用,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发作,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治疗是现阶段用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项有效手段,不过部分并发症的存在,会导致治疗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本院为探究更加有效的护理手段,选择自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本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法以及预见性护理法,以此来研究不同护理方式针对开始溶栓时间以及并发症发作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自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本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人,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预见性护理组(观察组)以及常规护理组(对照组)两组,平均每组病患20人。其中观察组20名病患中,女性病患9人,男性病患11人,年龄为46岁-67岁,平均年龄58.4岁;对照组20名病患中,女性病患8例,男性病患12例,年龄为45岁-65岁,平均年龄56.2岁。两组病患在病情、年龄、并发症以及治疗时长等方面并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满足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预见性护理方式采取责任制护理手段,对观察组采取预见性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
1.3观察指标
静脉溶栓治疗结束之后,对观察组以及对照组的两组病患的开始溶栓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病几率进行对比。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数据加以分析,计量资料计量。数据用(±s)进行标识,两组之间的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表示所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急性脑梗死病患在接受预见性护理之后,在开始溶栓时间方面以及并发症发作几率的情况上来看,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急性脑梗死病患,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从开始住院至开始静脉溶栓所用时间详情见表1;并发症发病几率情况详情见表2.
表1 开始住院至开始静脉溶栓治疗所用时间(n=40)
3 讨论
预见性护理方式从本质上而言,是将传统的护理方向从被动护理逐步转向护理人员主动护理的一种方式,护理人员针对病患的实际情况要进行了解,对病患的病情和情况进行分析,进而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式,配合科室医生采取溶栓等其他治疗手段,帮助病患早日康复。
3.1心理护理
急性脑梗死为突发性疾病,基本在发病的情况下病患会处于十分危险的处境,并且发病快,且病患会因发病导致部分身体机能极速受限。所以,护理人员要掌握预见性护理手段,对病患以及病患家属的负面情绪进行及时的调节,做到同情、尊重、理解病患和病患家属,给予一定的心理开导和安慰,能够让病患增加信心,积极接受治疗。
3.2病情观察
预见性护理工作的本质在于,护理人员要及时有效的对病患的病情走向和变化进行评估,同时对病患的体温、血压、精神、交流、肢体、心脏等方面的指标进行有效检查。
3.3并发症的预防
首先,针对病患的出血情况,因为出血是急性脑梗死病患在接受静脉溶栓时最容易出现的并发症,护理人员要时刻注意病患的颅内出血及其他部位的出血情况,将病患的血样第一时间进行检验,另外还要加强病患的自我防范意识,针对注射环节要格外谨慎病患的出血情况,长时间输液的病患要配备静脉套针管。其次是肺部感染情况,肺部感染同样也是急性脑梗死病患常见的并发症,通常情况下发病的原因是因为病患长时间卧床导致的吞咽误吸。护理人员要根据病患的实际情况调整喂食方式,保障病患的呼吸道时刻通畅,病房保障通风流畅。口腔感染方面,要定时采用漱口水等方式保障病患的口腔清洁。泌尿感染方面要定期为病患更换尿袋,并且进行清洗。褥疮是护理过程中相对棘手的问题,定时为病患擦拭身体,保障床铺的清洁,同时为病患增加营养,提升抵抗力。
参考文献
[1]骆玲娟, 黄永华, 邓新红.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J].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9(1).
[2]杨冬花.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急诊早期阿替普酶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 基层医学论坛, 2018(24).
论文作者:杜姣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0
标签:病患论文; 预见性论文; 溶栓论文; 并发症论文; 静脉论文; 脑梗死论文; 方式论文; 《医师在线》2020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