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教育局 264200
全纳教育是1994年6月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相对于课堂教学,全纳教育更适合德育教学。德育教育的宗旨是立德树人,德育教育具有长期性、长效性,德育教育本身就是静待花开的教育,因此在德育教育中开展全纳教育,更具人文性。
一、德育教育目标具有全纳教育特点
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具有以下特征:强调基础性、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注意德育的层次性、具有全面性、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其中基础性、层次性、全面性等特征标志着目标的全纳性特点。德育在开展过程中,它的实施原则是“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全员性。不开展全员性的德育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危险的教育,任何一个受教育的个体,都需要进行必要的德育教育,只不过教育的途径或者方式方法不同,但是不能忽略教育个体,也就是我们理解的德育教育目标的全纳性特点。
比如我们在小学阶段开展的习惯养成教育,这个教育目标本身具有基础性、全员性特点,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养成。如书桌干净、桌洞整齐的习惯,作业完成后立马放入书包的习惯,午餐静音的习惯,讲究个人卫生和学校卫生的习惯,从小爱上阅读、爱上劳动的习惯等等,这些良好的习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要求每个孩子、每个家长、每个老师注重孩子这方面的教育培养,让好习惯在短时间内形成。越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德育教育越具有全纳教育的特点。
二、德育教育课程具有全纳教育特点
课堂教学中要渗透德育教育、立德树人、以生为本、落实教育的根本。课堂教学是渗透德育教育的最好载体。随着课程多样化、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专题进行德育教育的课程开设,比如班会课、心理健康课、综合实践课程等等,能更好地实施德育教育,这些课程更适合全纳教育的实现。尤其在心理健康课上,教师开展多种合作活动。
比如,“心灵放松操”、“无敌风火轮”心理拓展训练、微型课程“心灵氧吧”等。在“心灵放松操”中,孩子们微闭双眼,伴随音乐活动头、肩、颈,放松身心,舒缓紧张的情绪;或伴着放学铃声,将烦心的事情写在纸上揉成团扔进垃圾桶,将心中的不快宣泄掉;或师生一同舞动动感操,为困顿、脆弱的心理“松绑”。这样的德育课程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参与,都能全程参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再如,综合实践课程,假期期间教师布置多元的假期作业,如公交站点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旅游景点的业余小导游活动、威海晚报的销售活动、小黄车服务活动、图书馆志愿者活动等等,都是开展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德育活动。学生在上述的德育活动中进行体验、感悟,感受到德育无处不在。这样的德育课程也是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的最好的全纳教育课程。比如在小黄车服务活动中,有的学生在自己的课程汇报中写出这样的感言,“德育原来是小黄车用完后,追加一个动作,把它的位置摆正。”、“德育是把你觉得应该做的,能做的事情做好。”、“德育是为社会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不求表扬,只求心安。”全纳教育下的每个学生都能实践上述课程,内心都能有感而发,德育功能得以实现。可见,德育课程的开设更适合全纳教育。
三、德育教育评价具有全纳教育特点
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主要评价机构是学校德育处。学校对学生德育的评价策略是根据学校的德育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内外活动、学科教学的德育目标、校本课程的德育目标、专题德育教育-——文明礼仪课程等,相对于课堂教学的智育评价,德育评价更注重等级评价和多元评价,因此更适合全纳教育的容纳所有学生的教育特点。
智育教育过程一再强调等级评价,包容学生、尊重学生,而中高考却又以分数来衡量教育结果。可见智育评价的背后依然是分数评价学生的。德育教育之所以能很好地实现等级评价,重要的是大环境的支撑,从最初的德育评价我们就不是以分数衡量,而是口头评价,是遵循内心的直觉评价。
如这个孩子品质不错,没有谁会评价如果我打分这个孩子品质86分的。智育评价更侧重课堂45分钟后的知识再现的评价,而德育评价表现在方方面面、校内校外、国内国外,评价的手段也是多元的,评价的结果是动态的是发展的,对个体的研究具有跟踪价值,具有研究意义。
比如一个学生从智力评价的角度分析结果是弱智,这个结果如一顶帽子,会跟他一辈子。而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在校期间的德育评价可能是C等,将来到了初中、踏上工作岗位可能是A等的德育评价,可见德育教育是动态发展的,德育教育是不可放弃的教育,德育教育要实现全纳教育思想。
德育教育无论从德育目标、德育过程还是德育评价,都有别于智育教育下的所谓的贵族教育、实验班教育、快慢班教育、高端论坛教育。如果非要划分,德育教育分类表现出来的是优雅、淡定、善良、平等、尊重、博爱的教育,是基于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教育,是全纳教育的起点。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德育教育中的全纳教育特点,必然能做好德育工作的本质,必然能遵循慢教育的特点,不放弃任何一个个体,静待花开,体验教育的真谛。
论文作者:曲艳红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7月总第27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9
标签:德育论文; 评价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课程论文; 学生论文; 智育论文; 目标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7月总第27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