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文学艺术研究所,内蒙古 通辽市 028000)
摘要:“理论”与文化研究的相继兴盛,使得20世纪上半叶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确立起来的纯粹文学理论的知识幻象破灭。文学知识界已经普遍接纳“理论”与文化研究为文学理论在20世纪下半叶的两次重大转型变迁。这就意味着文学理论必须放弃其原来的边界甚至学科自足性,成为一种新的跨界知识形态。文学理论的未来图景,或者将在最宽泛的意义上称其为“话语理论”。
关键词:学科思考;文学理论
一、文学理论“科学化”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理论在争论中渐渐褪去其“政治化”的外衣,试图寻找自我的现代身份。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现代学科,要求有各种合适的研究方法作为依托,因为文学理论若只有指向而没有方法,那将是空洞的、干枯的。由此文学理论界开始了对新方法的探求,特别是1985年出现了大面积的关于文学理论研究方法的讨论。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在文学理论走出政治话语框架之后,其发展逐步走入两种主要模式,一是科学模式,一是美学模式。随着文学理论“非政治化”、“去政治化”的进行,“科学化”就开始进入理论视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有一些文章已陆续开始涉及科学与文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如《关于文艺和科学的区别的一点认识》等。这些文章中虽然没有表现出具体的建设“科学化”文学理论的蓝图或设计,但是对于文学理论和科学之间关系的思考,隐藏着对于文学理论科学性的认识。又如,《从美学的角度看数理科学》一文中提到“研究美学的人忽视自然科学是个缺陷,研究自然科学的人忽略美学则是一个更大的欠缺”。这种思潮可以代表相当一部分人的想法,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吁求文学理论与各种自然科学学科“联姻”。文学研究者热切希望从自然科学新成就中获取智慧与灵感,因此,数学特别是模糊数学、物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生物学、思维科学、科学史、科学哲学的许多现代自然科学的令人瞩目的新方法、新观念,也很自然地进入文艺学研究的视野。现代科学中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熵”定律、“测不准”原理、量子理论等横断科学给了文学研究更新的、更直接的理论启发和方法论指导,产生了巨大的辐射,成为很多学者竞相尝试的研究方法。正如有学者事隔多年后反思认为,这些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为文学理论彻底摆脱庸俗社会学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科学的思想武器,在思维方式方面把人们引向一个崭新的世界,启发人们用新的观念和方法重新思考文学现象,并对传统的文学理论进行一次深刻的反省和思考,从而引起文学观念、文艺学范畴直至整个文学理论体系的巨大变革。
二、文学理论的学科化和参与能力
当今的文学理论已失去了它在上世纪80年代的参与能力,它或躲进学院变成“象牙塔”中的“学问”,没能力参与重大的公共领域的讨论;或汇入大众读物的汪洋大海,参与众声喧哗的无聊合唱。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在西方,这种情况更严重,西方知识界也更早、更强烈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比如,西方传统大学体制内的文学理论教学是在一个封闭的学科框架中进行的,这一框架在对一个社会的研究与对一部小说的研究之间设立了几乎是不可跨越的边界。这种情况在今天依然未有根本的改变。更为严重的是,包括文学在内的人文科学学科分化与知识分子的专家化,还导致专家(如:专业的文学研究者)与公众的分离,专门文学研究机构与更广泛的社会公共领域的分离。在现代的大学或专业研究体制中,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一样,是分门别类的、学科化的。于是,进入这个体制的大部分人文学者都习惯性地把学科的划分看作是?“自然的”分类范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也就是说,把一个学科与一个所谓的“客观”事物联系起来,而且仿佛这种联系是“自然”的,因而也是“天经地义”的。比如,人们不加思索地认定:文学不同于历史,因为文学与历史是不同种类的事物。但如果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把一个学科与一个客观的对象等同起来是不恰当的。首先,一组特定的客体可以是不同学科的共同研究对象,同一个文本,比如《汤姆叔叔的小屋》,既可以被文学研者加以研究,也可以被历史学家加以研究。其次,某一学科研究的特定对象在该学科的发展历史上并不是保持不变的。虽然“文学”一词现在的指涉对象是小说、诗歌与戏剧等虚构性的文本,但我们知道这只是一种现代的建构,“文学”一词所包含的内容在历史上是变化不定的。最后,界定分类范畴的方法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三、对文学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
1.学术的发展、学科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毗而就的,必然会经过长期的探索,才能走上正轨、推向深人。由上面我们对文学理论学科界属问题的分析即可看出,文学理论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而学术的研究必然与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与前人已大不相同。随着全球化的到来,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面对层出不穷的文艺实践,每个文学理论研究者或多或少都会关注到自己从事的学科的前景。结合本论题的探讨,拟就文学理论研究谈点自己的思考。进一步廓清文学理论的形态,明确文学理论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具体讲,应该首先规范“文学理论”学科名称的使用,建议以“文学理论”来统一所谓“文学概论”、“文学原理”、“文艺学基础”、“文学基本原理”等说法。同时,在具体行文中,应区分究竟谈的是文学理论还是美学问题。这些虽属小节,但对一门学科的规范化建设是有必要的。警惕文学理论的研究被淹没在美学研究及泛文化倾向中。
2.关于美学与文学理论的区分,这里就文学理论研究中的泛文化倾向问题多说几句。文学、文学理论本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文学理论也是合理的、有价值的。但是不能把文化当成一个无所不装的筐,认为任何学科都可以装人文化的大筐之中,任何文学理论都可以用文化来阐释。毕竟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原理、范畴、方法的学科。我们不反对用文化的视角来研究文学理论,而且提倡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的研究;我们反对的是一切唯文化之马首是瞻,以文化的研究代替文学理论自身的探讨的倾向。文学理论的研究还应和文学批评的实践紧密结合。
3.理论来自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结论原为大家所熟知的。而且,中国近百年来的文学理论研究也有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紧密结合的优良传统。可以说,百年来文学理论的发展,大都是在文学批评、文学论争中提出的。如鲁迅、茅盾及新时期的一些文学批评家,他们多是结合具体的批评实践而提出其文学理论主张的。但同时在文学理论的研究中也还存在着脱离文学批评的实践,纯粹作哲理思考、逻辑建构的现象,这在高校文学理论研究者中更为普遍。当然,出现这一现象,有其客观原因,却也有研究者主观方面的原因,如轻视文学批评的观念。为了促进文学理论的发展,应该鼓励和提倡文学理论研究者既当批评家,也当理论家。
文学理论的学科定位,要打破固有的理论结构,拆除封闭的理论围墙,以文学作品作为研究的重点,以文学的诸多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以文化作为研究的深度背景,以审美和语言学作为研究的视角,立足现实,重视实践,使文学理论的学科定位合理化,科学化,从而获得鲜活的学术生命力,不断适应现实文学和现实人生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易林.《怎样做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吴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理论体系和文艺科学的发展.2015
[3]牟建.《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论文作者:布仁巴雅尔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下《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3/7
标签:文学理论论文; 学科论文; 文学论文; 科学论文; 文化论文; 理论论文; 文学批评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下《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