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98——全国足球甲级联赛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雨论文,足球甲级联赛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保组战”与“教练下课”
1998年的全国足球甲级联赛,几番风雨,多事之秋。
10月11日,甲A联赛第24轮之后,甲A14支球队中仍有6 支在为保组而挣扎。而此时的大连万达队则已经提前夺得甲A联赛冠军。
10月18日,甲A联赛第25轮之后,深圳平安、前卫寰岛、八一、 延边敖东仍然要为保组而作最后一搏。
10月25日,1998年甲A联赛大幕落下,大连万达以62分高居榜首, 高出第2名上海申花17分,高出最后一名广州太阳神42分,有8支球队在29至32分之间。
在甲A和甲B联赛的后半段,众多球队参与的犬牙交错的保组悬念,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最近几年甲级联赛的一道风景。当保组悬念解开的时候,我们不妨反思一下造成实力悬殊的原因:俱乐部中一些违反市场规律的不公平竞争,转会规定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等等。
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一些俱乐部凭着“财大气粗”,不顾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破坏了足球市场的正常秩序,使得球员收入过高。相比之下,球员的职业素质没有本质的提高,在比赛中的表现不尽人意。而在职业联赛的第5年,联赛因为中国足球队十强赛的失利而呈疲软状态, 使得很多地方的球市滑坡。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球队战绩不佳。
转会规定中有不合理的因素,有“先挑权”的不是积分最低的球队,而是积分最高的,这样各队的水平差距被人为地加大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比赛没有悬念。
联赛的后半段,一些比赛受到了舆论的谴责,各种算计使得相互让球和协议打平在这时出现,当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各队的积分差距是难以拉开的。这时,受害的是所有的球队。
在职业化联赛的第5年,各种矛盾是如此激烈——经济的、 政治的、管理的,教练成为这一年最为抢眼的人物。1998赛季,甲A14 支球队中有10个队主教练“下课”,每个队的教练都有被球迷喊“下课”的经历,让主教练下课成了俱乐部转嫁危机的最好的办法。这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在赛季的中后期,一些洋教练纷纷下马——外来的和尚难念中国的经,这涉及到运动员的管理、球队的内部矛盾,以及外国教练本人的能力问题。
“打假”及其启示
从联赛接近尾声时起,甲A、甲B赛场连续发生了与“打假”有关的强烈震荡。其波及之宽,影响之大,前所未有。
先是贾秀全在陕西国力与云南红塔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站了出来,指出自己的一些队员表现不正常(有打假球之嫌),继而大连万达俱乐部董事长王健林以对在足协杯与辽宁一役中的错判不满为导火线,表达了对职业联赛中“黑暗”面的义愤,并宣布了万达集团的退出足坛;紧接着,在保级战到了生死关头的甲B倒数第二轮, 几支弱旅令人瞠目地以大比分战胜了强队,终于引爆了球迷震天动地的“假球”喊声和整个舆论界的声讨。至此,对于足球场上激烈竞争的关注,已被对中国职业足球“生态环境”的审视所遮盖,这也是’98联赛不同以往的突出一点。
一些舆论据此得出“中国足球,虚假丑陋”的结论,认为中国足球几年的改革“徒有形式”,并认为中国足协对于“假球”、“黑哨”等腐败现象坚持没有证据不受理是“为自己的渎职开脱”。
面对上述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中国足协做了什么?在贾秀全说话之后,中国足协组成调查组前往西安、昆明两地取证;在万达对连辽之战的错判提出抗议后,足协都对裁判进行了处罚并向万达队致歉;而在甲B第21轮之后,中国足协更是以“消极比赛”为由,对陈亦明、 王洪礼给予了严厉的处罚。
笔者认为,中国足协对于上述事件,在其权限范围内做了他们力所能及的处理工作。特别是对陈王两位教练的处罚应予肯定。尽管对于两位对球队劳苦功高的教练来说,这样的处罚在个人可能有些委屈,但中国足协以这样的态度,表明了其对公平竞争的球队、教练员、运动员的尊重;表明了足协对“假球”抑或消极比赛决不妥协的立场。以实际效果看,这样的处理对以后几轮的公平竞争、积极比赛起到了好的作用,而这正是大局。
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一些舆论言辞过激,有失偏颇,但许多尖锐的看法触到了赛场内外不正之风的关键穴位,非常值得重视和研究。
我们说足协做了工作,并不就认为抵制赛场内外腐败的事情做得很好。事实上,足协的工作做得费力而被动,来一件事堵一件,且成效不够大,意见还很多。为什么?这恐怕不能用足协官员个人的品质和能力解释问题。关键在于,面对一个日益发展的足球环境,中国足球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已显出滞后,它面临着刻不容缓的深化改革。
比如说,“假球”现象的出现和蔓延,有着深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关系的原因,“假球”是为一己私利,造成了社会正常关系的紊乱和一定程度的社会危害,这种社会关系,必须有法律作为调整手段。作为行业管理机构的足协,没有司法的支持,在调查取证、结案处理上,必然阻力重重、力度不够。因此,针对职业足球特点,建立起一整套强有力的打假反黑机构是非常必要的。没有一个专门的“仲裁法庭”,就难以保证足球运动的公正。
中国足球改革的历程是漫长而艰难的。它所面对的问题,也随着改革的深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发展。诸如“假球”之类现象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不必惊讶也不必惧怕,只是义愤也不够,重要的在于正视。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暴露的问题和矛盾,启示着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俱乐部必须冲出体制缺陷的困境
5年职业化之后,中国足球在俱乐部体制的探索中步伐艰难。 于是,1998年出现的秋季“撤退”现象,是必然的。
武汉雅琪俱乐部率先在联赛尚未结束就宣布转让全部股份,明明白白道出:“我们在历经两年的运作后已经不堪重负,到了力不从心的境地”、“自身经营、造血功能有限,已不适应快速发展的职业足球要求”。紧接着,大连万达以足协杯比赛中的裁判问题也突然宣布“退出中国足坛”,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仍是俱乐部的经营问题。而广州太阳神、松日、平安等几家南粤俱乐部也同样陷在“经营艰难”的困境之中。
“自身经营能力不适应职业足球的要求”,这是一句最关键的实话。
它的原因何在?是体制的不健全。
一部分企业集团在进入足球市场时,便没有认真把“职业足球”吃透,而是怀着各种想法。或求其政府支持,或凭一时的财大气粗追求“名片效应”。反过来,作为一项产业,最重要的工作经营开发却被相当多俱乐部忽视。“自身造血功能差”的要害是尚不知道该怎样“造血”和是否把“造血”列入重点。还有的俱乐部违反中国足协的有关规定,在球员的工资、转会费、比赛奖金等方面盲目上扬,达到一场比赛的奖金百万以上。一方面,这种经营严重无序的现状引发整个足坛的盲目攀比;一方面,也使自身的经营陷入混乱。这责任,由谁来负?这是自己将自己逼入泥潭。
体制的缺陷,又主要表现在产权不清晰,有的不具备合格的法人资格,甚至有的连正式的广告经营权都不具备。正是这种“根源”的混乱,导致相当的俱乐部不重视正常经营,急功近利地违反俱乐部市场的经营规律,才造成今日的混乱。
那么,体制的规范建设,按市场规律的原则,把俱乐部建成真正的现代企业公司,就成为下一步改革中,最重要的“穴位”要害。
呼唤健全的足球环境
对于’98的足坛来说,确是“风雨一年”,许许多多的矛盾和问题浮出水面,有的的确相当严重。但是,这一切都无法否定我们职业化的改革成果,我们也不应当面对困难便动摇了继续深化改革的信心。这些矛盾和问题中,有不少是改革中必然遇到的问题,而有的,在国外目前也是难题,如裁判问题。
八一队主教练刘国江在自己球队降级后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通过我们的降级,使我看到中国足球改革的成功。”
顺利推进足球改革,有一个大前提:为改革提供一个较好的环境。今天,相当一些人们的浮躁心态,扩大的小团体主义,甚至社会上犯罪者的悄悄侵入等等,都严重侵扰着中国足球的健康发展。对于这一点,我们应当有一个清醒的理性认识。还有,舆论导向的正确,球迷组织的健全、素质,都应当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