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命题:从资本主导型劳动到劳动--劳动本位理论概述_市场经济论文

战略命题:从资本主导型劳动到劳动--劳动本位理论概述_市场经济论文

战略命题:从资本支配劳动走向劳动支配资本——劳本主义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论文,命题论文,走向论文,主义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面临着一系列亟待提出并需认真研究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议题。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及其权益,是其中最基本、最重大的战略命题之一。

命题的提出及其主旨

劳动和资本的关系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关系。迄今为止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一直是资本主宰劳动、奴役劳动的历史。但是,劳动(者)应不应、能不能主宰资本,让资本成为服务于劳动者权益和发展的因素,使劳动代替资本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历史发展提出的待答之题,更是当前研究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本质不容回避的重大议题。

如果把“资本主义”简化概括为“以资为本”,那么,与之对立的,劳动主宰、控制、支配资本的简化,也可以姑名之曰“以劳为本”的“劳本主义”。为了叙述简便,下文即暂以“劳本主义”代之。

“劳本主义”的主旨在于:在企业(任何企业)、经济领域乃至全社会均应逐步实现以劳动者为本体,一切举措,一切行为以是否符合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和长远利益为出发点,为判断标准。为此,必须有一套较完整又较切实的设想。具体落实、突出三个核心问题:

1、在微观层次(主要是各类企业)要实现三权在握,即剩余分配权、组织人事临控权和财务审计权。在过渡阶段中,非公有企业或非公控股企业,可先试行参与剩余分配和保障自身权益的实际权力。

2、在微观、中观层次要相应建立职工监管委员会(或职工监事会),作为与企业行政最高权力机关并列的监察机构,由法律赋予权力,加以保障。宏观部分再行设计。

3、劳动者监管委员会,在监督企业或社会权力的同时,具有监察劳动者行为的权力,具有相当的裁判权,受到法律保护。另外,其自身的组织程序及其监督办法,也要有周密设计和抗衡力量。

一、“劳本主义”是新形势下的新议题

劳动者(无产阶级)终将推翻资本统治,进而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建立新型社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旨。我坚信马克思主义的本旨永远不会过时,相反,今天看来,勿宁说更有其新的更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的胜利和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并未能真正从实质上在经济领域实现劳动者的主导地位问题。

1、在政治领域,劳动群众的主人地位基本上通过其政党及人民政权的统治地位得到某种体现(尽管仍需改革),但是,这种政治体制并不宜或不能完全地、直接地引入经济机制。前苏联变色及我国30多年实践已经有足够的证明。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但是,传统的所有制观念和旧的体制,在禁锢生产力发展活力的同时,实质上也并未真正解决劳动者主导地位问题。其主要缺陷在于(仅就劳本主义主题而言):(1)复杂多层的委托——代理关系,使直接劳动者已远离了其名义上拥有的财产关系;(2)旧体制下,“全民所有——国有——政府(地方、部门)所有——实权人控制”的运行模式的利益刚性逐步疏离了原出发点,在市场环境中“寻租”和“金权”现象,可被视为人民财产和劳动者权益的某种异化现象;(3)政府直接运作企业,企业成为行政附属,处于完全被动地位,遑论其职工;(4)如同经济制度的本质未曾具体化为有效的经济体制、运行机制一样,劳动者的主导地位也很大程度上被形式化、抽象化了!

3、新形势下提出“劳本主义”,并不是要原封不动地重复传统理论(口号),而是要去肯定改革、肯定市场经济、肯定资本的作用及产权制度改革的条件下,重新研究并阐明新的马克思主义命题。

二、“劳本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兼容的,勿宁说它是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本质,是我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题中之义与必然趋势

1、市场经济是改革的必由之路,其改革的主题是资源配置的社会机制和市场主体自由合约的交易环境问题,它与市场主体及其经济本质的构成要素中何者属于主导地位问题是并行不悖的,不能混为一谈或彼此否定。

2、产权制度改革是市场经济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是在公有制为主导前提下,解决国有经济内部的具体产权主体和运营责任的,但要防止“内部人控制”对所有者权益的侵害。其有效途径恰恰在于劳动者权益的产权化。劳本主义正是从本质上完善了原有的产权改革理论。

3、劳本主义也是市场规则建设、市场环境完善和宏观调控体系改革乃至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结构改革的重要立足点和指导原则。

4、劳本主义绝对不限于公有财产关系的范围内,而是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劳动人民政权指导下的一切市场主体、社会机构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根基。

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中,劳本主义是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本质、构成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模式的本质及其标志的特色之一。

三、当前提出“劳本主义”议题,还有更加现实的原因

1、在国内外的“经济变革”的大潮中(包括前苏东国家),保障劳动者地位和权益的声音已被“取消”,或十分微弱,工薪阶层日益感到被忽略、被遗弃,劳动人民的地位在下降,劳动者感到失落,从而出现了对改革的淡漠,有的国家劳动者重新沦为资本的奴隶。

2、提倡产权制度改革有被逐步引入“以资为本”、劳动被主宰的格局的危险。“内部人控制”侵害所有者权益的问题,已是现实。如不预为之谋,将导致社会主义改革的变味甚至失败。在避免公有财产向金权异化的同时,也要防止向“经理资产”的异化。

3、强调劳动者的权益(还远不是要把资本与劳动的关系颠倒过来,倡导“劳本主义”),被视为“观念陈旧”、保守倾向,这就象把某些改革主张视为“私有化论调”一样有害。其实,把不同的论点加以推演,而后简化地贴上“左”或“右”的标签,已相沿成习,有很多教训。现在需要的是冷静的、实事求是的研究,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以求实际进展(无论理论还是实践)。劳本主义的研究,必须从理论上、机制上、操作环节上下番功夫,不是简单“论证”所能奏效的。

命题的几个理论支点和难点

“劳本主义”作为使劳动者在经济中(以生产、经营活动为基础)居于主导、控制、支配地位的历史趋势,应全面地从历史、逻辑、实证与操作进行全面论证。本纲要势难完成。

这里仅就几个主要方面提出一些思考梗概。

一、财产、占有都是历史范畴

资源或物资财富,从其本原而论,不过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客观条件。人类自身是利用并发展这种客观条件的主体和原动力。

资源靠劳动转化、创造出无穷无尽的新财富。资源和财富在人类的发展中总是具有:有限与无限、开发与养护、消耗与创造等二重性质,其根源在于人类劳动保证人类存续和发展的根本动因之中。

正是私有制的产生,造成了资源的稀缺性和占有的排他性。

私有制造成了两种大的分化:一是造成生产中物质要素与劳动要素的分离;一是造成人类本身阶级的分化。

从此,随财富占有关系的变化,不论形式如何,一直延续着活劳动为“死劳动”奴役,财富创造者为财富擢取者奴役的历史。

劳动者(当然包括体力脑力劳动者在内,不是狭义的。下同),也一直为改善自身地位而进行着不屈的斗争。劳动者从奴隶——农奴——农民——无产者——到彻底摆脱资本的奴役,就是劳动者斗争的历史足迹。任何人或势力都无法完全阻止或扭转这种趋势。

市场经济(顺便说明,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不是等同概念。在自然经济中存在小商品经济,并不存在市场经济)的出现,是劳动者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是人类有效配置和利用各类资源(包括劳动资源)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所有劳动者最后成为社会主导力量的重要阶梯。

可见,少数有产者垄断稀缺资源,垄断财富,把劳动排斥在社会经济能动主体之外,只是个历史现象。

二、劳动资源的特性有待深入地揭示

劳动作为一种资源要素、生产要素,从而连同其载体劳动者,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和特点。

1、它是人类世界的起点。

2、它是人类生产、人类社会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

3、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尽管私有制产生后有产者的贪欲也曾对生产组织、经济行为、交易发育、科技文化进步等产生过刺激或推动作用,不过,仍以劳动的原动力为基础、为条件。认为一切是“资本”的推动,是一种历史的误解和有产者的偏见。

4、它是价值(乃至一切不表现为价值的财富)的唯一源泉。

5、劳动也是一种“资本”(就其假借意义),它不仅创造资本,也能转化为资本,推动资本,运作资本,进而控制、主宰资本。

6、劳动创造一切,劳动者理应成为各领域的主体。劳动者具有多主体的条件与功能。迄今为止把劳动者只限定在劳动(狭义的劳动)主体、生产者主体,也有意无意地把它排斥在教育主体、经营者主体、文化主体等等之外,不过是有产者倾向的一种延续。问题是要为劳动者多主体地位创造条件。

……。

三、价值源泉、劳本主义理论要同生产要素分配理论兼容

事实证明,完全排斥市场经济、排斥资本,是有害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资本(土地也可简化为资本)要素的参与经营与取得回报,其积极意义绝不限于对资本主义本身。当劳动转化为“资本”后,劳动主宰资本的条件和意义才更臻完满。

但是,资本参与分配,有相应的剩余索取权是一回事,而把全部剩余全归资本名下,完全排斥劳动,是另一回事。这不是剩余的相对分割的量的概念,而是哪种要素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则区别。这也不是用“分享”、“持股”、“分红”等以资本为前提下的说法所能涵盖得了的。

对劳本主义来讲,对资本的支配就是对条件的支配,从而给予适当回报,是让资本“分享”,是对资本作为经营要素的尊重与“赎买”。对公有资本以及劳动者资本,性质也是相类的。

四、企业制度理论(包括产权理论)是基于企业财产关系的经济学理论,不是纯经营或管理理论,也不是纯法学理论

企业制度划分、变迁理论与企业制度历史选择(制度效率)理论表明,现代企业制度淡化了所有者直接经营企业的性质和职能。就本题而言,它至少产生了如下质的变化:一是“企业主”(这是历来资本家概念的直接伴生物)的概念消失了。在公司法人制度下,谁也不能直接说“这个企业是我的”。二是投资所有权已另有载体——股权,形成独立形态的金融资产,不仅割断了投资者(相当于传统企业制度的“企业主”)直接干预公司运营的脐带,而且淡化了其直接进行企业经营的功能和意识。三是企业行为的制约因素中,除投资者、法人和经营者的力量外,大大强化了生产者、消费者和社会公益三大集团的制约力度。其中,除投资者是纯资方,法人财产支配者代表资方这种直接身份外,包括法人机构的成员在内,在六大集团中,实质上五大集团均直接可归入“劳动者”范畴。遑论投资者中,原“有产者”概念的主体已大为缩小了。这三种质变,都为劳本主义出台创造了微观条件。

企业组织理论与企业利益(目标)理论也提供了类似条件。

五、劳本主义是长期实现效率与公平原则的最佳途径

公平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要服从效率追求。但是,第一,公平与效率不是两极对立关系,公平是实现真正效率(特别是长期效率)的有效激励因素和重要杠杆。离开对劳动者的激励去讲求效率是不可想象的。片面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甚至排斥公平,至少是个理论误区。第二,有失公平,特别是在对待劳动主体问题上的不公,不仅会直接损害企业或局部效率,而且将构成社会性妨害(特别是长期效益)的破坏性因素。历史是有大量教训的。

从长远看,追求效率仍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满足人类长期发展需要的手段。连诺斯也呼吁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不仅提高其生活质量,而且要改善其生活质量。损害劳动者去取得“效率”,当然背离正确的效率概念,是各种既得利益者及其舆论的反映!

六、管理理论的发展为劳本主义的主张提供了佐证

从传统企业以“血汗工资制度”为标志的“科学管理”开始,到管理科学,再到行为科学,直到现代企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无规则管理(亦称创造性管理)、人本管理等理论的发展轨迹,无不说明是大大接近了企业效率、经济发展的根基和真谛。

在我国改革中,要防止拣拾市场经济初期、与传统企业制度(企业主制度)相因应的理论垃圾,而应以现代经济和现代企业理论带动我国的思考。因袭计划体制传统和因袭业主企业传统,都是有害的。

七、社会主义运动、世界工人运动的理论尚待发展和完善

在经过75年的实践后,社会主义的故乡发生巨变,其历史教训不是三言五语就能总结得了的。中国几十年的经验教训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特别是今后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有大量东西值得深入研究和升华。

有突破、有发展、有曲折、有教训,都要走出就事论事的惯性。中国需要总结、研究出系统的制度变迁理论,新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制度理论,新的工运理论以及新制度发展前景的理论等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是我们的优良传统。现在,大量的问题需要分析,大量的新实践需要研究,大量的战略议题已被实践提上日程,时代在呼吁着马克思主义的大发展。现在是结合实践(国际性实践)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了!

八、关于劳本主义,理论难点也不少

现在感到比较突出的是两方面的难题:一是劳动要素本身的质点决定了它个体分散,难于“集中”,集中效能的发挥往往会发生“脱节”或异化。这同资本要素截然不同。二是在操作层次上,由于作为整体(或“集合”)概念的劳动者地位与作为个别概念的岗位工作者,二者有联系也有重大区别,从而产生了操作上时常会出现两难境地。至今难于完全避免作为个别层次上的或作为整体代表层次上的某些错位异化现象。这对各类操作、特别是民主程序的操作设计上,增加了创新的难度。

论题的实证与操作举要

首先需要申明,由于种种原因,笔者始终难于查阅各种文献和资料,也难于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设计。不过,关键在于理论上的贯通,实证和操作相对而言要简单些。

劳本主义的大体意念,绝不自今日始。与劳本主义相类的实践,更是已有不少初步案例,这里只是提供些线索。

1、首先要提到的是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来源之一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实验。尽管欧文等人的实践失败了,却值得重新加以研究。

2、合作制企业有很多成功的典型。但是,现代合作制与传统合作理论相比已有很大的发展。其中,特别应该提到西班牙的蒙德拉贡。这个由号称“马克思主义神甫”创办的新型企业,已发展成上百亿美元的、科工贸金(融)大型结合的杰出企业。世界上不论西方,还是我国,均有不少学者加以研究(也有西方学者的中文专著),并普遍认为它有较之一般西方企业高得多的运行效率和发展速度。这个企业有些理念和作法特别值得研究:如他们就曾提出“劳动控制资本”或类似理念;如他们只给予资金投资者以比银行利率高些的回报,而所有剩余都由企业的全体成员分配。又如他们的领导机构不代表资本,但按照资本来经营增值,并没有走类似“工人自治”或“工资侵蚀利润”之类的败途,这也许正是保持其高效的底籍。又如他们创造了一系列监控和分配的具体操作技术等等。

与此相类的还有日本的合作会社之类的成功案例。

3、我国学者前些年曾借鉴提出过“除本分成”或“分享经济”的设想,可能囿于当时的背景,涉及面较窄,但很值得再次提出进行剖析和充实。

4、近来我国有的企业如南德集团,按照他们的企业理念提出了“人才资本论”、“威斯发展委员会”以及按威斯(智力)单位,每年递增的方式进行分配等设想。同时,他们有“控制资本”(或类似提法)、“南德人”等提法,极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5、笔者本人在帮助企业进行改制特别是股份合作公司的改制实践中,也有些实践的设想,待日后作些总结。笔者想说的是有条件进行某些实践的人们,完全可以在慎重、稳妥、不伤稳定和效益的前提下,进行一些局部操作的实践,以取得第一手材料。

“有志者事竟成”。依靠群众性的探索和实践,定可闯出个眉目来(包括理论与操作)。即使失败了,也将对重视劳动者权益产生正面效应。何况方向是正确的,相信只是实现的早迟而已。

标签:;  ;  ;  ;  ;  ;  

战略命题:从资本主导型劳动到劳动--劳动本位理论概述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